2月17日傍晚,#国内首次检出XBB.1.5#的话题词,冲上了热搜第一的位置。 据了解,该话题词的来源,系中国疾控中心于2023年2月15日发布的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 2月15日,中国疾控中心发布《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据通报,2022年12月以来,全国共发现本土重点关注变异株14例,较上次中疾控披露,“1例XBB.1.5”为本周期新增变异株病例。 橙柿互动记者注意到上一次报告周期(2022年12月1日-2023年1月23日)尚未有XBB.1.5报告,可以确定这一例是在1月底到2月上旬检出。 这是否是“国内首次检出”?并不是! 今年1月初,上海在境外输入病例监测中就曾发现XBB.1.5毒株。 1月2日,上海市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成员袁政安表示,目前上海所发现的奥密克戎BQ.1和XBB毒株,仅在极少数入境隔离人员中检出,尚未在社会面上造成本土传播。 所以,该话题词更严谨的说法,应该是“中国内地首次检测出XBB.1.5本土感染者”。 XBB.1.5毒株感染上有什么症状 感染XBB1.5的症状有发热咳嗽、呼吸困难、腹泻呕吐等症状。 感染XBB1.5毒株的症状和其他毒株没有太大差别,根据感染者的体质不同以及感染的病毒数量不同,症状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大多数人群都是轻症或无症状感染者,只有少部分的人群会出现重症。 在感染XBB1.5毒株后要多注意休息,观察病情症状,出现胸闷气短、嗜睡、食欲不振的情况要及时就医进行治疗。 它会引发新一轮感染高峰吗? 1月25日,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采访时表示,随着我国出入境政策的放开,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感染BQ.1、XBB毒株的本土病例,但是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出现这两种毒株流行的可能性比较小。 1月18日,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在《中国新闻周刊》的访谈中提到,在美国XBB的一个分支XBB1.5已成为流行占比不断增大的毒株。XBB.1.5有着明显的免疫逃逸,几乎相当于一个全新病毒。与此同时,BQ.1毒株也在很多国家流行。 “我们国内大部分人是在去年12月份和今年1月份感染的,这次感染之后产生的抗体至少能够保护三四个月以上,大部分人可以保护半年以上,到今年的三四月份,大部分人应该都还在免疫保护期内。”李侗曾指出,目前对于BQ.1和XBB的研究表明,虽然它们的免疫逃逸能力较强,但我们目前感染的BA.5等毒株对于这两种毒株仍然是有一定保护作用的。 1月17日,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长许文波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当前BQ.1和XBB尚未像BA5.2和BF7一样在我国展现出传播优势,预计BQ.1和XBB传播占比会逐渐升高,但不会单独引起新一轮疫情升高。预防BQ.1、XBB和预防其他变异株一样,我们要加强病毒变异和疾病严重性等情况的监测,保护好高危人群,倡导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对于这两种毒株,大家也不必过于担忧。”李侗曾告诉记者,“现在已经有很多人经历过感染,大家对于防护也有了很多经验。目前我们仍然应该坚持戴口罩,勤洗手,多开窗通风,这些好的卫生习惯要继续保持下去。” |
GMT+8, 2023-3-22 0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