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年的地方两会以后,各地都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全力拼经济,推出大量的政策措施,力促经济企稳向好提速回升。从区域经济来看,各地是中央方针政策落地落实的主体,按照中央和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地方把上级的原则性战略和导向性策略,精细化和可操作化的进行分解和分类,必然要涉及具体和深层次的措施。拼的成效,最终体现在这些具体政策和执行安排的组合排列上,即地方经济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些制度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有效性,通过边际改善和提升,推动生产力重回快车道。在新一轮经济赛道上,组建立竿见影、行之有效的区域经济制度,重点要运用好三个结合。 长短结合 第一层次的长短结合,是经济规律和社会制度的结合,是长周期和多周期的结合,包括经济的五年计划和年度目标、季度任务的结合,也包括国际政治周期因素的叠加。现代社会是多进程并行的政治、经济、文化多维度交叉于一体的综合体,考虑经济周期的时候,需要同时考虑政治周期、科技周期、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性的心理承受周期。 纯粹的经济周期而言,GDP之父库兹涅茨有个非常著名的库兹涅茨周期,属于中度周期;典型的经济长周期是康波周期,为期50-60年一轮的长周期,按照康德拉季耶夫理论,当前正是长周期的下降期的开始。典型的经济短周期是基钦周期,即3-4年一轮小循环,包括我们熟悉的3-4年一轮的库存变化周期。 从尊重规律正视现实的角度来看,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不可能一直处在上升通道,年度波动属于常态。而从“政府有为”的角度来看,政策制定就是要从一个较长的时段,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削峰填谷,尽量保持相对稳定的可持续的增长,尽可能延长增长期繁荣期,这也是计划对市场调节的意义所在,是五年计划和“政府有为”的意义所在。所以,当前的拼经济政策制定,不能只顾着季度增长,而是要以五年、十年为期,立足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再回头谋划好本年增长和当季增长,这样才能避免资源和资本的巨大浪费,避免经济的骤热骤冷,避免增长极提前结束增长效应。 第二层次的长短结合,是经济政策长期的加法与短期的减法相互结合。在当前经济困难期,地方财政承受着收支失衡的巨大压力。这个时候,中央财政要加大支出,加快经济回暖,但地方财政要压缩支出,集中财力解决重点问题主要矛盾,避免地方债务失控。所以,当前各地的拼经济政策制定,需要避免撒胡椒面,把有限财力花在重点产业和行业扶持上,好钢用在刀刃上,用可承受的地方政府支出换取最大化的财源培植效益。 大小结合 第一层次的大小结合,当然是结构和速度的结合。区域经济只有在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充分利用好比较优势,才能脱颖而出。相对于大工业大制造等行业,鼓励并重点扶持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现代地方金融服务业,对于缺少土地供给等资源要素的地区应当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这一部分如果能够率先达成先发优势,在未来的竞争上,就能够以小博大。一家地方金融企业的税收贡献可以涵盖数家百亿产值的工业企业,而在土地要素需求上,金融企业只需要数亩或十数亩土地,甚至只要楼不要地,而百亿产值的工业企业动辄五百亩一千亩的用地需求。在发挥资源要素效用方面,优劣差距极为明显,所以多元化布局,才能真正获得持续的增长和增速。 第二层次的大小结合,是“四大”建设和小微企业的结合。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大平台,确实是区域经济的重心,是地方财政贡献的主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政策工具箱里只顾大的不顾小的。小微企业是经济的小血管和毛细血管,是“四大”的基础支撑和配套。而且,从产品创新和吸纳就业等重要指标的对应总量角度来看,小微企业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从产业迭代、企业进化角度来看,只有拥有众多的小微企业,才能孵化出大企业和行业巨头。套用一句耳熟能详的模板,无大不稳,无小不活,区域经济同时需要“四大”和小微。 第三层次的大小结合,是板块和新旧模式的结合。国外经济学家普遍公认,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的根本力量,即科技进步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力的爆发,在1970年以后,出现了明显的速度衰减,包括计算机的出现和由此带来的通信技术革命,无论在其持久度上还是在速度、总量上,都不及两次工业革命的潜力。“四新”经济,即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销售模式,在国内据主导地位的是后两者,即基于以新技术的应用创新、模式创新是“四新”经济的主体,并由此衍生出相互融合的新型经济形态。国内最热门的新经济,包括彻底改变了财富分配方式的电商平台,以及热度犹存的直播经济,本质上不过是新销售模式对旧销售模式的替代。这种新经济,是偏重于生产关系的经济模式,有着一个比较长时期的经济转型和业态演变过程,这里面的创始和创新,新生势力占据了绝对优势,由此带来的板块变动和社会形态变动,会远比农业社会、工业社会来得迅猛和强烈。地方政府出台政策前,对此要有清醒的认知,有意识地对业态创新从细节开始提供扶持和引导。总体来看,对这一部分的扶持,政府投入总量远比其他产业较少,但一旦成功,就意味着海量的社会财富集聚和天量的增长速度。 虚实结合 第一层次的虚实结合,应当是信心增长与人口增长。去年12月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实现经济复苏保障经济繁荣,离不开信心的支撑,在国内外高度关注一季度开门红的非常时刻,重提信心的重要性确实非常必要。这种信心,在区域经济里可以量化为常住人口规模的变动。如果人口在持续增长,说明当地经济有着明显向上的趋势。常住人口的就业率,作为可以月度观测的指标,就有指向作用;从业人员总数和从业人员薪酬,相对于GDP,在评价拼经济的成败上更有说服力。 第二层次的虚实结合,是政策赋能与创新动能。区域经济政策出台,需要做好事后的政策绩效评价和总结,完成政策工作的最后闭环。政策本身是虚的,但政策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成效可量化可衡量。作为政策的效能指标,作为未来竞争力的核心指标,区域经济的创新动能是重要的观察窗口,需要重点关注。 第三层次的虚实结合,是经济繁荣与收入增长。经济繁荣也是一个虚化的定性的评价,但量化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就能倒推出区域经济的景气度。尤其是居民收入部分,既要细分观察城与乡的差距缩小,还要关注头部与基部的差距缩小。 地方经济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必须从系统的理念出发,从专业的体系和真实的数据出发,推演正向溢出和反向溢出的可能性与现实性,运用好乘数理论,做好加减法。在全球需求进入衰减期的时候,本轮全国各地争先恐后地发展竞争中,保持区域经济优势显得极为重要。这一步上去了,将是又一次跨越式的发展。 |
GMT+8, 2023-3-23 1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