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头发理好后我去给您打扫卫生,其他还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在后宅街道李祖村村民方光裕家中,助老员热情地询问老人。自从享受政府购买的养老居家上门服务以来,77岁的方光裕夫妻俩对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
这样温情的一幕幕,每天都在我市特殊困难老人家中上演。聚焦“弱有众扶”,我市集社会各界力量为“众”,用物质救助与能力培养来“扶”,以“多元参与+精准帮扶”构建更具力度、温度、精度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奔赴共富的路上,更有保障、更有盼头的生活托起困难群众稳稳的幸福。
他们,更需要多元化的帮扶
“在册困难群众3541户4562人,面临的都不是单一经济困境,还叠加能力发展不足等多重问题。”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给钱给物的传统生存型社会救助,已难满足多维度、多层次的救助需求。
弱有众扶,如何去“扶”?我市转变救助理念,积极探索“物质+服务”的发展型社会救助模式。
一份清单明确服务内容。“用表格方式,是为方便救助群体根据需求快速找到对应的服务。”在义乌市社会救助服务联合体,市民政局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一份《幸福清单》,汇集民政、建设、医保等20个救助帮扶单位、16个协助推进部门和社会力量,我市低收入对象可享受生活救助、教育救助、法律援助、就业帮扶、住房救助、医疗救助、灾害救助、助残服务和水电燃气有线数字减免等涉及20个部门的58项政策。
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建立“一三三一”模式,即通过“一件事”联办,完善集成化、清单化、标准化的“三化”服务制度,让困难群众享受到有速度、有精度、有温度的社会救助服务;通过“串联镇街、并联单位部门、贯联社会组织”三联共建,达到上下联动、部门协同、资源统筹的目的;通过打造“义起救”和“一镇一品一街一特”救助服务品牌,提供切合需求度、专业化和常态化的服务,全力构建“弱有众扶”新格局。“目前已设立镇街级助联体服务站14家,村(社)级助联体服务点544家,实现市镇村三级全覆盖。”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不断织密的助联体,保障救助服务供需链畅通。
弱有众扶,及时、精准识别“弱”,关系着社会救助的质量。数字化改革,为我市社会救助服务提质增效。
“自困难群众救助‘一件事’数字化改革以来,民政相关部门会定期在救助系统比对各类信息数据,发现疑似困难家庭后,第一时间跟进。”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困难群众困境状况指标分析,实现救助对象精准识别,服务诉求主动抓取,从“被动申请”到“主动发现”,推动社会救助向潜在救助群体延伸。2022年以来通过主动发现纳入低保等各类救助对象751人。
通过制度重塑、流程再造和多跨应用,市民政局将省14个联办事项拓展到30个困难群众救助事项,整合打包成“一件事”集成实施,实现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跨业务的“一体化”场景应用,并在全省率先实现困难群众“水费减免”“用水预警”。今年已累计减免水费10余万元、用水预警300余次,均得到及时解决,未发生意外情况。
他们,更需要被“看到”
第一次走进方大爷的家,养老居家上门服务的助老员楼文仙惊呆了,她说:“家里的墙面已经发黑发霉,老人不好意思地将剩菜剩饭藏进冰箱里,老人看起来也很久没有理发了。”让楼文仙最难忘的是,当她说是政府让他们来做免费服务的时候,老人哽咽道:“这下好啦,这下有救啦!”
“有低保金收入,家门口的居家养老食堂可以提供餐食,但是这对于低保老人来说远远不够。”服务的过程中,楼文仙深深地体会到了这些弱势中的弱势人群多么需要被“看到”。
方大爷和老伴没有子女,是村里的低保户。如今,老两口每个月可以收到民政部门发放的1570元低保金,方大爷每月还有630元的被征地养老保险待遇,并且可以享受每个月4个工时的养老居家上门服务,具体服务包含帮老人理发、剪指甲、打扫卫生、清洗衣物等。今年8月,民政部门为其实施了“善居工程”项目,将房子内墙粉刷一新,并改装了电线路,原先老旧昏暗的住所如今焕然一新。“感谢政府,感谢党,我都没想到还可以过上这么好的生活!”提起现在的生活,老人家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居民有序排队,体检的居民将手臂放在仪器中,旁边协助人员耐心指导……跟随方大爷的脚步,记者来到李祖村康养驿站。“年龄大了,老是去城里配药,来回折腾身体也遭不住。现在村里的康养驿站就可以刷医保配药,还可以做中医理疗、体检、测血压,真的很方便。”到康养驿站给老伴配完药品的方瑾老人,顺道给自己也量了一下血压,和老伙伴们聊聊天,到了饭点再打饭回家。
让方大爷更为惊喜的是,康养驿站还定期组织老人及子女参加健康护理、培训等各类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结合李祖村创客文化理念,这里还开设了直播间推广智慧养老产品,让老人切身体会社会进步的参与感和融入社会的获得感。
他们,更需要“改变”
初中生小伟(化名),母亲患有精神疾病,一家人靠父亲务农为生,一度因为自己是“低保户”的孩子而自卑,沉迷网络逃避现实。
社工的到来,使小伟走出了心理的阴影,重新看到了生活的阳光。社工站通过实施公益小天使、爱心农场等公益项目,为小伟一家增加经济收入的同时,还让小伟结交了许多朋友。
“和普通家庭的孩子比起来,低收入家庭的孩子们需要更多社会帮助和关爱,他们更需要有改变的机会。”看到这样的需求,市关工委、市民政局、团市委等部门联合社会组织孵化了“流动生日包”“拾翼计划”“小廿学堂·雏鹰助飞”“安童生”等项目,致力于提升低收入家庭儿童社会适应能力、社会认知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丰富课余生活。
今年以来,全市社工站为938名低收入家庭子女提供学业辅导及心理疏导等服务,累计服务超过1万课时。通过开展趣味活动小组、假期素质拓展训练营、儿童议事会等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外生活。为了消除低收入家庭孩子的自卑心理,社工站还联合公益组织专业心理疏导师针对其开展了专业指导,通过专业人士的帮助,使他们走出心理的阴影。
“弱有众扶”,关键在“众”。近年来,市民政局提供“基本保障”“圆梦微心愿”“善居工程”“善行孝义”慈善创投等服务项目。其中,“基本保障”项目通过完善救助机制、下放审批权限、数智应用智慧救助、加强监测预警和动态管理,做到主动救助、精准救助。截至目前,已发放各类救助补贴9200万元。自“圆梦微心愿”项目开展以来,已收集困难群众微心愿523个,完成微心愿235个。“善居工程”项目已完成30户低保家庭改造,帮扶对象的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善行孝义”慈善创投,今年已实施12个项目,涉及助医、助困、助学、扶老等民生领域,打造了“无声主播”“故事主播”等面向困难群众的特色直播间,以慈善创投助推困难群众“共富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