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际汽车巨头在华掀起新一轮股比之争。通用欲用8500万美元回购上汽1%股权;大众增持扩股计划欲将一汽集团将9%的股份转让给奥迪,已成定局。度过金融风暴带来的危机之后,翻身后的跨国车企纷纷要求增持股份,全面收权。这种“挟天子以令诸侯”式的交易对中方合资伙伴和中国本土汽车产业的发展带来怎样的影响? 近十年来,中国车市的爆发式增长,一个百分点意味着每年数亿元的收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汽车巨头在合资厂里的股比远未满足他们膨胀发酵的野心。虽然中国车市今天进入调整期,增幅有所回落,可是相对于国际市场,中国的汽车市场依旧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就目前全球汽车市场而言,如果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无法取得领先地位,那么它在全球市场也很难取得领导地位。大众和通用迫切增持股份的诉求,其根本原因都是他们看重中国市场的战略核心地位和巩固在全球车市的领导地位。因此,汽车巨头强化对中国合资事业体的掌控力度,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诉求越来越强烈。 利益永远是争夺的原动力。回顾这些年来“市场换技术”,股比限制似乎并不与实际控制权完全划等号,真正的话语权还是要看品牌、核心技术、供应链配套的归属方,在合资车企的利润分配上,品牌使用费,技术转让费,上游配套企业的利润,这些大头都因为外方掌握着实际控制权而“合法”地赚走了。而仰仗外方引进新车型、新技术和核心零部件的中方却一直陷于被动。近年来,但凡中方企业向跨国公司“有所求”,跨国公司便会提出增加股权要求。谁手中掌握的筹码重且多,谁就牢牢把握住了话事权,等话事权集中到一定程度时,提升股比就水到渠成了,而中方现在根本无法找到核心技术、品牌以及供应链的替代物,没有筹码。另外,随着外方对中国市场了解的加深,已经渐渐不再依赖中方在市场上领路,如今再让出股权,也不见得能换不来核心技术。 从当初的“市场换技术”到今天的“股比换技术”,合资品牌对于中方只是一个帮助和辅助的过程,不能视其为核心。依赖合资公司是不可能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成长壮大的。从长期来看,本土企业应该把独立自主发展品牌当作核心的模式,最终的突破还应注重自我品牌的发展。 |
GMT+8, 2025-5-1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