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字面解释,Crossover意指融合两种或以上车型特征,所产生出来的全新跨界产品。难以精确的指出哪一款车款为Crossover的鼻祖,然而可以确定的是,Crossover约莫在2005年左右开始大行其道,成为当今车坛的较火车型之一;而2006年洛杉矶车展问世的马自达CX-7,便是此一风潮下的产物。 ![]()
台湾市场在MPV和Tribute车系相继引退后,马自达在休旅车产品上仅剩马自达5一员力撑,百万以上的进口休旅车更呈现长期的真空状态。考虑到消费者对于休旅产品的需求仍强烈,同时又欲以市场现行的SUV产品作出区分,2009年马自达为CX-7进行小改款工程后,2010年初马自达台湾便正式引入全新CX-7,为休旅产品线补足战力。 跳脱传统SUV窠臼,融合RX-8造型元素有别于马自达现行熟知车系的命名法则,以马自达2、马自达3、马自达5和马自达6等方式,定义车型级别身份;全新CX-7选择与RX-8、MX-5等运动化车系相似的命名原则,亟欲点出CX-7在马自达家族中的特殊地位。CX之名可看出Crossover的车型定位走向,从外观上旁人也能一眼看出CX-7与普遍SUV车型上的差异。
![]()
2005年底特律车展问世的MX-Crossport概念车,可视为CX-7的量产前身。定调为Crossover,设计团队尝试结合越野休旅和性能跑车两种元素,在SUV常见的五门两厢车体与离地净高下,加入性能跑车流畅而丰富的线条;在雕琢运动性格上,设计师则无疑是取材自马自达当家的经典转子跑车作品RX-8。 CX-7身上与RX-8最为神似的,莫过于头灯造型。线条锐利的四边形头灯,与RX-8可谓如出一辙;内部两组圆筒状灯组,则为CX-7收到画龙点睛之效。沿着头灯内侧,两道线条顺势向两侧划开,隆起的发动机盖钣金件也再次强化CX-7与RX-8之间的联结。
![]()
经由2009年所进行的小改款工程,CX-7紧密跟上马自达最新的家族化面貌。大面积的五边形进气格栅,占据车头大部份的视觉比例。黑色网栅则采用蜂巢状样式,来提升车头的运动气息。此外,设计师也巧妙运用细幅的镀铬材质进行点缀,让CX-7在强烈的动感形象之余,也传递出些许的豪华特质。 车侧流线动感,肌肉线条鲜明RX-8的影子仍持续延伸至CX-7的车侧设计上。自头灯向车体两侧延展的前翼子板,厚实夸张的圆弧轮拱,为CX-7雕塑出强烈的肌肉线条。轮拱下方,也选用尺码达18寸的双五幅铝轮毂,搭配235/60 R18轮胎组。若不考虑越野需求,那么换上低扁平的大尺寸跑胎,相信视觉效果将更为出色。
![]()
就窗框线条观察,也能看出CX-7特立独行的跨界性格。CX-7的前挡A柱线条相当倾斜,角度达到66度,乍看之下颇有轿跑车款的错觉。延伸而出的车顶线条,再通过B柱之后也开始下修;搭配刻意上扬的车身肩线,CX-7的窗框呈现向后压缩的走势,动感体态也愈趋分明。
![]()
视线来到车尾,CX-7车身丰富的钣件线条在车尾稍微告一段落,主要的设计亮点在于尾灯。CX-7采取品牌惯用的透明灯壳,内部则同样汲取自RX-8的概念,以两组圆形灯组配置,创造出独特的照明识别。 独特双顶式中控台,年轻动感气息明显进入座舱之中,CX-7车室首先引人注意的,即是独特的中控台设计。在倾斜的前挡角度下,CX-7拥有颇深的中控台纵深。设计师特别以线条横向切开中控台,形成上下两层区块;中央隆起处,则将MID多功能显示屏设置于此。一如新一代马自达3,左侧屏幕可提供行车电脑、电台记忆、保养信息等功能;而CX-7也换上等级较高的彩色屏幕以利读取,并将倒车影像功能整合在内。
![]()
![]()
藉由圆形元素的运用,设计师成功在车室中创造出年轻、动感的乘驾氛围。多组空调出风口皆采取圆形造型,并以镀铬或金属色泽饰条点缀。CD音响与恒温空调面板上,也多采用圆形旋钮进行操作。此外在排档座鞍部之处,圆形造型也被刻意立体化突显出来。
![]()
搭配车系的动感特质,CX-7内饰未选用木纹饰板,而是采用钢琴烤漆饰板,简单铺陈于中控台两侧、排档座及车门手把等处。而类金属饰板与镀铬材质,也散见于车室各处,让CX-7的运动化形象愈趋完整。
![]()
坐上驾驶座,三幅式方向盘与现行马自达3车系几近相同,左右两组拨杆可分别操作音响系统以及MID多功能显示屏,方向盘上也备有定速巡航功能的按键组。仪表板部份,CX-7则采取炮筒式三环设计,时速和转速表归零位置呈六点钟方向,颇有比照性能车款设计的意味。 |
GMT+8, 2025-5-1 2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