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运动是近来中高级轿车市场近来的新趋势,只要您是一个对汽车性能有要求的,希望有出色的驾驶感,同时也要有非常商务的大气感,我想中高级车市,凯美瑞、迈腾、领驭、新君威、思铂睿甚至雅阁统统都会被剔除,最后2011新蒙迪欧-致胜以及丰田新锐志两个车会最终进入你的视线,并且左右为难。原因很简单140千瓦以上的轿车20万元能够买到的就这两款,而且两者都出自较高档的平台 ,蒙迪欧与沃尔沃S80同平台,锐志与皇冠同平台,轴距都是2850mm,外观都是大气动感时尚型,一个“涡轮增压直喷+双离合”堪称同级动力之王;另一个“V6+后驱”也是同级唯一!这真让人难以抉择!2011新蒙迪欧-致胜与新锐志既然如此接近,我们就必须详细的对比看看二者的不同,谁表现更均衡!
车型名称: 2011新蒙迪欧-致胜2.0L 锐志2.5 出身 德国:福特欧洲 日本:丰田 血统 德系 日系 平台 EUCD平台 皇冠平台 级别 中高档轿车 中高档轿车 动力、节油技术比拼:2.0L EcoBoost GTDI涡轮增压 直喷发动机+ PowerShift双离合变速器较V6发动机+6挡手自一体组合性能更出众 2011新蒙迪欧-致胜2.0 L GTDi和新锐志2.5技术、动力、加速和油耗对比 车型名称: 2011新蒙迪欧-致胜2.0 L GTDI 200 2011新蒙迪欧-致胜2.0 L GTDI 240 新锐志2.5 发动机技术 涡轮增压+燃油缸内直喷+进排气可变气门正时 进排气可变气门正时 最大功率:kW 149/6000 176.5/6000 142/6200 最大扭矩:N.m 300/1750-4500 340/1900-3500 236/4400 变速器 PowerShift 6挡双离合变速 6挡手自一体变速 零到一百公里加速时间 8.3秒 9秒 燃油标号: 93# 93# 工信部百公里综合油耗 7.9L 9.0L 发动机和变速器影响着车辆动力性能输出,决定了车辆的加速能力和最高速度,其性能好坏关乎车辆驾驶感受的好坏。毫无疑问,2011新蒙迪欧-致胜2.0L GTDi和新锐志2.5车型都有充裕的动力和同级出色的动力总成匹配,但如果非要在两者中分出个高下,从加速来看2011新蒙迪欧-致胜2.0L GTDi零到一百公里加速时间8.3秒稍快于新锐志2.5车型,工信部百公里综合油耗7.9升也明显低于新锐志2.5 的9升,那么2011新蒙迪欧-致胜2.0L GTDi更强的动力输出和更低的油耗表现者更为完美。之所以2011新蒙迪欧-致胜能胜出,还是占了最新开发的动力总成的便宜,2.0 L GTDi车型搭载2.0L EcoBoost GTDi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采用了燃油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双可变气门正时均是目前全球顶尖的发动机技术,具有强动力低油耗及低排放优点,另外2.0 L GTDi车型采用PowerShift双离合自动变速器也是当今最先进的变速器,其融合手动与自动各自优点的,换挡快捷、高效并有节能功效。两项最先进的组合,也就能够理解其强动力输出和低油耗的表现了。不过新锐志的V6发动机+6挡手自一体变速组合虽然不及2011新蒙迪欧-致胜,但其平顺性和动力表现然处于同级前列。 操控、安全比拼: 2011新蒙迪欧-致胜和新锐志底盘均非常出色,但致胜的转向更为精准同时刹车性能更为突出。 2011新蒙迪欧-致胜2.0 L GTDi和新锐志2.5底盘参数设计对比 车型名称: 2011新蒙迪欧-致胜2.0 L GTDi 新锐志2.5 轴距::mm 2850 2850 前轮距:mm 1587 1545 后轮距:mm 1605 1545 前/后独立悬挂 麦弗逊/复合多连杆悬挂 双叉臂/多连杆悬挂 驱动方式 前置前驱 前置后驱 在底盘方面,2011新蒙迪欧-致胜和新锐志均拥有先进悬挂系统和车身结构。2011新蒙迪欧-致胜2.0GTDi出自福特欧洲联合沃尔沃等品牌开发的EUCD高级轿车平台(行政级轿车沃尔沃S80使用就是该平台)采用麦弗逊/复合多连杆悬挂布局;锐志则与丰田皇冠同平台,采用前双叉臂后多连杆的悬挂布局。不过在底盘参数设计和操控调校方面,两者性格差异明显,从影响操控表现得前后轮距设计和转向调校来讲,蒙迪欧-致胜前后轮距明显宽于锐志,理论上拥有更出色的稳定性,且其后轮距明显宽于前轮距,是典型的运动风格设计。另外由于德系设计风格的蒙迪欧-致胜在转向方面设计也颇为注重驾驶的回馈感,方向盘转向精准。加上其具有德系轿车标准的扎实底盘,行驶中能为车主提供优异的高速稳定性和优秀的路感回馈。新锐志轮距设计偏向保守,不过锐志采用后驱设计,拥有较好的车身重量比,在运动性能上表现也颇具优势,遗憾的是其转向路感依然不够清晰,转向精准性不住使得运动功底难以发挥。锐志总的来说更趋向于舒适性设计。 另外在刹车性能方面,得益于出色的运动底盘和同级中较大的刹车盘设计2011新蒙迪欧-致胜拥有出色的刹车成绩,在众多专业汽车媒体100公里到0的安全制动成绩中,2011新蒙迪欧-致胜成绩都名列同级车的最前列。 空间和舒适比拼:空间方面, 2011新蒙迪欧-致胜则明显占优,在座椅乘坐舒适性和车厢静音方面,新致胜和新锐志平分秋色。 车型名称: 2011新蒙迪欧-致胜2.0 L GTDi 新锐志2.5 长/宽/高:mm 4854/1886/1495 4735/1795/1450 轴距:mm 2850 2850 在空间设计上,2011新蒙迪欧-致胜其4854mm的车长和2850mm的轴距在国外市场属于标准的行政级轿车的标准,车内空间十分宽裕在国内与雅阁、天籁等相当,处于同级别领先水准。新锐志的轴距并不短,但因造型设计原因,车身较短、车体偏乍影响了后排的纵向和横向空间,在空间方面和新君威、迈腾等处于同一水平,于雅阁等车型尚纯差距,家用合适,商务则显不足。在座椅设计和静音方面,新锐志的座椅够软够舒适,且车厢隔音水平一流,因此具有不错的舒适性。不过新致胜表现也相当不俗, 2011新蒙迪欧-致胜2.0L GTDi车里采用了加厚的欧洲工艺座椅,舒适性大幅提升。在降噪方面,厂家针对2011新蒙迪欧-致胜的NVH静肃工程进行了包括密封性以及隔夜等32项改进,其静音效果在同级别中处于领先水准。另外坐在后排会发现新车增加了副驾座椅后排乘客调节功能,后排手动遮阳帘等舒适性功能。可见2011新蒙迪欧-致胜的舒适性能也颇为突出。 配置及性价比:2011新蒙迪欧-致胜2.0 L GTDi价格更低、配置更高,性价比突出 车型名称: 2011新蒙迪欧-致胜2.0 L GTDi 新锐志2.5 售价区间:元 19.98万-25.28万 20.98-31.48 共有车型数量 5款 5款 在售价方面2011新蒙迪欧-致胜2.0 L GTDi全新售价为19.98万-25.28万元,新锐志2.5车型全系售价20.98万-31.48万元。起步价格方面2011新致胜2.0 L GTDi车型便宜了1万元,最高售价则便宜6.2万元。从价格上看,2011新蒙迪欧-致胜明显占优势,那么他们的配置水平如何,还是比比看。 2011新蒙迪欧-致胜2.0 L GTDi和新锐志2.5起步车型配置主要差异表 车型名称: 2011新致胜 2.0 GTDi200 时尚型 新锐志 2.5S 风度菁华版 售价 19.98万 20.98万 真皮座椅 ● — 空气调节/花粉过滤 — ● 电动天窗 ● — 智能无钥匙启动 ● — 第二排座椅调整 — ● 防紫外线/隔热玻璃 — ● 自动驻车/上坡辅助 ● — 2011新蒙迪欧-致胜2.0 L GTDi和新锐志2.5起步车型配置对比来看,2011新蒙迪欧-致胜2.0 GTDi200 时尚型相比新锐志 2.5S 风度菁华版售价便宜1万元,少了第二排座椅调整、空气调节/花粉过滤等小配置。但在舒适性配置上多出了真皮座椅、电动天窗、智能无钥匙启动、自动驻车/上坡辅助等四项较为值钱的配置(市场估值1.5万元),配置上新致胜更占优势。 2011新蒙迪欧-致胜2.0 L GTDi和新锐志2.5顶配车型配置主要差异表 车型名称: 2011新蒙迪欧-致胜 2.0 GTDi240 至尊型 新锐志 2.5V 风尚豪华导航版 售价 25.28万 31.48万 胎压监测装置 ● — 运动外观套件 — ● 日间行车灯 ● — 方向盘换挡: — ● 后风挡遮阳帘 ● — 第二排靠背角度调节 — ● 并线辅助 ● — 自适应巡航 — ● 感应雨刷 ● — 而在顶配车型方面,2011新蒙迪欧-致胜 2.0 GTDi240 至尊型比新锐志 2.5V 风尚豪华导航版便宜6. 2万元,配置上少了方向盘换挡、运动外观套件、自适应巡航但多出胎压监测装置、后风挡遮阳帘、并线辅助、感应雨刷等功能。整体配置上2011新致胜还略占优势,因此从两车顶配价值来看,2011新蒙迪欧-致胜 2.0 GTDi240 至尊型显然要便宜6.2万元左右。这么看,后来者的2011新蒙迪欧-致胜的显然也在主打性价比优势。 编后语:通过对比我们发现,搭载“涡轮增压直喷发动机+双离合变速器”2011新蒙迪欧-致胜2.0 L GTDi车型相比新锐志的V6 +后驱组合表现更优,在动力,油耗、操控 空间、安全、配置方面都更为出色,而且价格便宜1-6万元,因此列为推荐车型,新锐志并非不好,至少在外形和内饰方面我更喜欢这款车型。理性选车我建议选择 2011新蒙迪欧-致胜2.0 L GTDi车型,而感性选车的话我更倾向于新锐志。 汽车设计小贴士:从车辆操控运动性能来讲,前后轮距的设计是一个重要参数。要保证出色的稳定性就必须有有较宽的前后轮距。在此基础上偏向舒适性设计的车辆前轮距大于后轮距的车辆;注重均衡和操控的车辆,后轮距尺寸大于前轮距,这样在保证稳定性的同时更有利于车辆的操控性能。 前置前驱和前置后驱布局并没有高低之分,前驱适于家用车型,后驱适用于大排量强动力车型(此时前驱车辆已经无法同时承受转向和驱动,因此后驱或四驱更为适宜)。 |
GMT+8, 2025-5-1 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