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汽车 静态评测 查看内容

压力大但机会多 汽车企业高管频跳槽

2011-5-25 08:41

摘要: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一个月之内,包括北汽的汪大总、张欣,上汽的孙晓东、黄华琼都传出离职的消息,其中,张欣、孙晓东、黄华琼已经有新东家,分别是川汽、PSA亚洲和北汽福田。   人才流动在现在的商 ...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一个月之内,包括北汽的汪大总、张欣,上汽的孙晓东、黄华琼都传出离职的消息,其中,张欣、孙晓东、黄华琼已经有新东家,分别是川汽、PSA亚洲和北汽福田。

  人才流动在现在的商业社会,是非常普遍的,然而,从上海车展后一个月内,一些汽车企业高管在集中的时间段离职另寻他就,让我们不得不思量,车企这种高级管理人才的频繁流动,是否意味着另外一种现象或者说迹象呢?

  曾几何时,我们看到,中国汽车行业屡屡上演挖人才大战。一般情况下,是当一个新公司成立,或者一个巨大的项目前期筹备,需要大量人才时,人才流动就显得很频繁。

  比如沃尔沃落定吉利后,一大批人才鱼贯进入沃尔沃项目。李书福也展示了其吸引人才的高超手段,包括早先从华晨汽车挖来的海归赵福全为吉利统筹研发在内,李书福在短期内为吉利和沃尔沃招贤纳士,储备了大量汽车精英。

  我们看到,由徐和谊主宰的北汽经历了整合整顿,在合资的基础上,将自主和扩大海外并购为我所用这样的战略,作为北汽赢得北京政府支持、进入汽车产业前四强的手段,于是,徐和谊展开了人才大战,北汽的人才来源更加广泛。

  从上汽加入北汽的海归派技术管理人才汪大总低调地卸任北汽总经理的同时,北汽全球招聘人才的消息传了出来,规划刚刚成型的自主品牌和北汽总体上市进入汽车制造第一军团的战略构架,才刚刚开始执行,集团总经理和自主乘用车负责人离职,这不得不说,北汽人才的进出,遇到了一些问题。

  其实,放眼整个行业,越来越市场和商业化的汽车产业,为车企高管频繁跳槽,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当然,这一切,都基于中国汽车产业庞大的根基和优渥的生存土壤。

  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车市,伴随而来的,是车企空前的竞争压力,而车企们的竞争,最终要落到相应的负责人身上。车企高管因此名对的,是非常大的压力,尤其是负责全盘规划和销售的高管。北汽的汪大总卸任,有人分析,是因为北汽对其并购管理能力并不认可,而张欣则被认为,作为北汽自主乘用车的总经理,在推进北京自主品牌的力度和进度上,显得滞后。

  而对于孙晓东的从上汽质量与运行总监的位置离开,汽车圈里稍有点经历的人都知道,这是必然毫不惊奇的。孙在上海通用辉煌的营销经历,让人们一直期待,他应当是上汽一个合资整车企业的掌门人,但是无论是上海通用、上海大众,都没有给予孙晓东相应的位置,倒是上汽好多70后的少壮派诸如张海亮、贾鸣镝、朴春旭等,要么成为合资企业的总经理,要么成为销售一把手。

  当然,孙去了PSA亚洲,负责亚洲市场的销售,这也应了人们的分析:在中国市场营销和品牌推进缓慢的PSA集团正在大刀阔斧地调整,去实现2015年中国市场8%的目标,在上汽不得志的孙晓东,有望在PSA实现自己更大的价值。

  每个人的离职跳槽,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因为中国庞大的汽车市场和产业,给了优秀的人才充足的施展空间。即便是并不起眼的川汽车,也吸引着张欣这样曾经的名爵和北汽乘用车的负责人,我们只能说,高管们在不断演化和加剧的竞争中,面临的,是越来越大的压力,但他们同样拥有中国汽车优渥土壤所蕴含的大把机会。

  另外,有一个现象是,不像日系车企那样,高管的更替,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总部的调遣,日系车企或者驻中国机构高管替换非常频繁,丰田日产、本田都是如此,无论合资公司的高管还是日系车中国总部,都是如此。相对于此,中国汽车人才在高管位置上更替较慢,但是如果更替,一般是选择离职另寻他就。

义乌网

GMT+8, 2025-5-1 23:0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