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转眼过去5个月,这5个月里车市从兴奋到沮丧,再到悲观情绪不断弥漫,整个车市被每个月的销售数据绷得异常紧张。但是,有专家指出,对于汽车市场的后期表现不应太悲观,相比于前两年的狂热,汽车行业目前是理性的回归。 中国车市跌跌撞撞的1-5月 下面,我们就来回望一下今年前5个月的车市,看看汽车业是如何跌跌撞撞走过来的。 1月,汽车业延续着两年以来高速增长的神话,汽车产销迎来开门红,分别完成179.79万辆和189.4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33%和13.81%;环比生产下降3.58%,销售增长13.67%。1月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39.81万辆和152.9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39%和16.17%,环比生产下降3.26%,销售增长16.84%。 2月,汽车市场局势陡转直下,产销分别完成126.03万辆和126.70万辆,环比分别下降29.89%和33.09%,同比分别增长4.48%和4.57%。汽车产销出现自2009年2月以来27个月的首次负增长,也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汽车工业恢复增长后的首次负增长。 此时,业内分析认为,由于春节长假影响,2月汽车产销环比呈现较大幅度的回落;加上限制政策相应推出,例如北京市实施了治堵限购措施等;另外,在经历了两年的高速发展后,汽车产销已到了相当的规模,增长基数较高,因此今年的产销增速不会出现前两年的高速增长。连续27个月在快车道上行驶的中国汽车业开始减速。 3月,汽车产销182.73万辆和182.85万辆,环比增长44.99%和44.32%,同比增长5.34%和5.36%,增幅与上年同期相比回落52.35个百分点和50.43个百分点。虽然环比较2月有大幅回升,同比也仍保持增长,但增幅却大幅回落。就在这个月的11日,日本发生大地震,除了日本本土的满目疮痍和上万个逝去的生命,给全球汽车业也带来巨大影响,对于中国汽车业,更是雪上加霜。 4月,环比和同比双双下降,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53.53万辆和155.20万辆,环比分别下降15.98%和15.12%,同比分别下降1.85%和0.25%,增幅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8.71和54.56个百分点。 5月,销售数据仍然随着惯性在下坡路上横冲直撞。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数据,5月份全国汽车产量为131.27万辆,环比下降14.36%,同比增长22.56%;销量为119.47万辆,环比下降13.95%,同比增长29.74%。其中,乘用车产量95.07万辆,环比下降12.92%,同比增长18.95%;销量88.58万辆,环比下降10.85%,同比增长25.02%。 步伐放缓汽车行业理性回归 从2月开始,汽车业的步伐渐渐沉重,不过看到5月的数据,对车市满怀悲观的人应该调整一下情绪了——从数据上,我们也看到了令人振奋的信息:虽然环比仍下降,但同比均有所增长。 记者从部分厂商处了解到,此前因地震影响,使用进口零部件较多而断货的车型,尚未能恢复正常供应,尽管部分企业表示能在6月复产,但预计经销商处的供应和库存到8月才能回到正常水平。另外,由于公务车采购新标准出台对售价和排量均严格限制,对在公务车有较大市场份额的品牌和车型形成较大影响,该领域的汽车需求也受到抑制。 分析认为,除了需求目前还不尽理想,供给不足也是车市降温的重要原因。日本地震对于汽车产业的影响还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消解。零部件供应紧张,拖累的不仅是日系汽车品牌,还包括中国相当多的大规模汽车制造商,整车制造企业的产能恢复仍然需要一段时间。 虽然目前汽车市场整体趋势向淡,但分析人士认为,应排除短期波折的干扰,坚定看好中国汽车市场的刚性需求带来的增长空间。5月份乘用车同比全部实现增长,就是一个良好的信号,尤其是MPV和SUV同比分别增长90.77%和73.03%。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陈递红在接受采访时表示,2009年和2010年汽车市场的爆发式增长是由于大力度的经济刺激政策和购车优惠政策所致,并非汽车行业增长的常态,目前的状况是汽车行业的理性回归。这个客观评论或许点明了汽车市场未来一段时间的态势,不要指望那种非理性的增长在短期内重现。 |
GMT+8, 2025-5-2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