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由市妇联、市教育局、市关工委主办,义乌市麦穗花家庭教育服务中心承办的“线上家学堂”如期开讲。本期“线上家学堂”围绕“合理的规则让孩子学会自控”主题展开。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杨敏霞在线分享了自己的育儿心得。 “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只有不会管教的父母。”杨敏霞认为,小时候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长大后孩子更愿意遵守各种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和规章制度,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将来在社会上也会乐意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至于做出让父母担心的过激行为。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呢?杨敏霞说,2—8岁是给孩子立规矩的关键期。孩子在2岁以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此时意识到规则的存在,对规则有着浓烈的兴趣,是帮助孩子建立规则意识的好时机。8岁之后的孩子,有更强的自主思维、分析和决策意愿,在建立规则过程中,需要孩子参与讨论、决策,形成共识,在执行过程中,家长也需要用尊重的态度,用反馈、引导的方式,让孩子理解与遵守规则。 孩子年龄小,思维能力、理解能力都有限,因此规则要简单易懂,方便孩子理解,做起来容易一些,会更有成就感。比如,吃饭前要洗手,时间和动作都很明确。在制止孩子错误行为时,不仅要说明这样不可以,更要告诉孩子并作出示范,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做法。 杨敏霞提醒,执行规则要及时肯定,全家人保持一致,当孩子违反了规则时,可以适当惩罚,不过要注意对事不对人。当然,规矩并非越多越好,一下子制定的规矩太多,孩子记不住,执行起来又复杂,如果立了规矩又不能坚持执行,那么规矩就成了摆设。因此立规矩之前,父母要想清楚,需要立哪些规矩,哪些规矩是原则性的,必须立,哪些规矩可立可不立。每次立规矩不超过5条,待孩子有意识了,再逐步增加新规矩。 根据孩子的年龄、能力立下规则,家长保持情绪稳定,灵活把握进程,不要让规则成为良好亲子关系的障碍,要让规则成为家长分享人生经验的桥梁,使孩子更好地学习、成长和发展。 |
GMT+8, 2025-7-3 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