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市上的青椒还沾着晨露,咖啡香已混着油条味飘散开来——在义乌年轻人的周末地图上,这些交织着烟火与诗意的坐标正被反复圈画。当城市青年从格子间鱼贯而出,转身却钻进人声鼎沸的农村集市,在青石板铺就的乡村市集淘手作竹编,在摩肩接踵中挑选心仪的特产,很多人笑称:“年轻人赶集比老年人还勤快!” 年轻人爱赶集,为的是先尝一口时间窖藏的鲜,大陈集市的春笋刚刚从山上挖来,冒着甜甜的笋汁;廿三里集市案板上的猪肉还冒着热气……年轻人举着手机穿行其间,镜头扫过佛堂老街百年酱园里排列成阵的陶缸,拍下尚经集市老婆婆指尖翻飞的麦秆扇,直播间瞬间刷过“求代购”的弹幕——菜市场、集市成了没有围墙的民俗博物馆,每个摊位都是活态的“非遗展台”。 年轻人爱赶集,带动了乡村集市的人潮汹涌,恰是奔赴一场流动的盛宴,每逢前洪集市日,三溪六岸的乡民挑着各类农产品翻山而来;每个吴店集市日,义乌红糖与西班牙火腿在同一个竹筐里相遇……年轻人追着集市日历跑,今天在上溪淘到牛角,明天去赤岸抢购山货,后天城西品尝“东河肉饼”……这些星散在义乌城乡的集市,像珍珠链串起城乡新图景——年轻人、城里人在这里找回浓郁的节气感,村民们则把山野土味馈赠变成“爆款单品”。 有人说,这场集市狂欢的背后,是年轻人重构的生活哲学。年轻人既迷恋集市里可触摸的温度,又渴望打破标准化生活羁绊。当“逛吃”“寻味”“观景”让年轻人实现“兴头自由”,当艺术快闪店在传统特产堆里开张,年轻人用消费投票,把集市视作生活的体验室。在江湾集市上,年轻人和卖菜老人讨论着“小红书”最新滤镜;大陈镇的“00后”摊主直播卖土蜂蜜时,背景音是隔壁阿公的婺剧清唱……这种代际混搭的温馨现实,恰是眼下义乌最生动的市井图鉴。 今天的义乌集市,早已突破传统市场的范畴,不仅有“柴米油盐”,更添“诗与远方”。不仅有本地特产,还有追求“复古风”的咖啡、不惧“市井气”的小型艺术展,甚至连一些美妆店、手工坊等也设摊入驻,塑造出更丰富的新场景,创设出更多元的新业态,既保持生活供给便利性,也增强消费体验新鲜感,那些穿梭其间的年轻身影,正用脚步丈量着乡间沃土,用消费拉动着区域共富。 |
GMT+8, 2025-5-1 1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