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微露,薄雾缭绕,巧溪水库宛如一幅静谧的水墨画。但在这片宁静之中,一场现实版的“科幻大片”正在上演:无人机像灵动的飞鸟,掠过水面,精准扫描溢洪道;无人船犹如水中的精灵,巡航排查隐患;四足机器狗在陡坡上灵活穿行,宛如山地间的探险家;还有看不到的水下机器人,更像水库的家庭医生,不定时地给大坝做贴身体检。这些酷炫场景的背后,是我市现代化水库矩阵运行管理平台倾力打造的全省首个“天-空-地-水-工”立体监测体系。 自2023年入选全省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试点以来,我市便以前沿科技为笔,绘就了一幅智慧治水蓝图。X波段雷达、北斗卫星、智能算法……这些高科技元素融合在一起,构建起了一张覆盖全域101座水库的智慧防护网,成功破解了防洪调度与水资源集约利用的双重难题。 智慧守护 构筑全天候数字防线 走进巧溪水库指挥中心,三维可视化系统如同一双“数字天眼”,实时跳动着184个监测点的数据。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过去,巡查员要带齐装备上山下坡才能完成数据采集。现在科技帮忙,库区的情况能实时呈现在大屏幕上。” “天-空-地-水-工”五大维度构筑的立体监测体系,就像精密的传感器,时刻守护着水库的安全。天基雷达每5分钟扫描一次云层,暴雨预警时效提升了整整12倍;32架无人机如同空中哨兵,智能识别漂浮物等4类事件,排查饮用水源地周边隐患;全域13座水库配备了变形监测设备,敏锐捕捉可能出现的坝体变形隐患;6座中型水库部署了水质监测站,全天候把好“水质关”;水下机器人则搭载着声呐,为坝体安全做好“体检”。 这张科技防护网正持续释放着治理效能。2024年汛期前,技术人员利用无人机航拍和激光点云技术,绘制出了0.1米精度的库区三维地图,精准划定了5类用地影响范围。当X波段雷达捕捉到50毫米/小时的强降雨时,洪水预报模型立即推演出72小时的入库流量曲线,误差率控制在1%以内。 智能设备 掀起巡检革命 “以前查背水坡要手脚并用,现在机器狗10分钟就搞定了。”巧溪水库巡查员陶嘉政掏出手机,浙政钉上刚收到一条任务:检查3号坝段渗流情况。他遥控的四足机器狗正攀上45度的陡坡,机载雷达已经发现了马道上一处两米长的纵向表面裂缝。“这家伙能钻灌木丛、爬碎石坡,8小时续航抵得上3个人工。”陶嘉政赞不绝口。数据显示,机器狗对于复杂区域的巡检效率提升了3倍,隐患识别准确率高达92%~97%。 与此同时,在库区中央,一艘蓝白相间的无人船正划开水面,留下一道道优美的涟漪。“这是全省首套智能巡航系统,能自动避障、定点拍摄。”技术员楼宽广点开管理平台向记者介绍。投用以来,无人船已经累计发现了56起非法垂钓事件。更惊艳的是水下机器人——这个搭载着高清摄像头和声呐的“钢铁鱼”,比传统潜水员探查效率提升了20倍,成本却降低了80%。 此外,实现数据共治就如同打造了一个跨部门联动的“最强大脑”。当水域监管平台发出“非法游泳预警!请立即处置!”的警报时,基层治理系统同步向执法部门派单。这种“监测-预警-处置”的闭环,得益于我市打通了水务、执法、气象等9个部门的数据壁垒。据统计,矩阵运行以来,已经进行了8次跨部门联合执法,5个问题现场即得到解决,3个较为复杂问题均在3日内全部得到闭环处置。 科学决策 激活“水银行”效益 在巧溪水库中控室,“四预”系统正在模拟极端天气。义乌市水利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义北公司副经理陈永群输入24小时的降雨量,屏幕瞬间生成了8种洪水演进模型。“泄洪量增加50立方米/秒,下游洪峰可推迟2小时。”他一边演示一边介绍。2024年主汛期,该系统优化出了4套应急方案,保障了水库汛末蓄水率达98%,相当于蓄了2个西湖的水量。 现代化水库运行管理矩阵平台的建成,相当于每一次水库泄洪、预警都有了一个“指挥官”。气象工程师调出了2024年6月26日的数据:X波段雷达监测到巧溪库区1小时降雨量达50毫米,洪水预报模型立即启动,推演出未来72小时将出现2939万立方米的库容峰值。“我们提前12小时开启闸门,以5~10立方米/秒的流量分级泄洪,既腾出了防洪库容,又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工程师指着实时更新的预演模块说。这套“短临预报+实时监测+洪水预演”的三道防线,使防洪响应速度提升了50%,2024年成功应对了一场暴雨。 这种科学决策模式让每一滴水都“精打细算”。通过精准控制泄洪流量,巧溪水库在2024年安全度汛的同时,将蓄水率从往年的71%提升至98%。“每次泄洪都是算着流量放水,真正实现了洪水资源化。”水库管理中心主任塔娜感慨地说。 站在坝顶远眺,机器狗传回的数据正在指挥平台上跳动,无人船划开的水痕泛着科技治理的涟漪。这座运行近半世纪的老水库,在“天-空-地-水-工”立体监测体系的赋能下,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全国水库现代化管理交出了一份“防洪保安全、兴水惠民生”的义乌答卷。 |
GMT+8, 2025-5-1 1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