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是浙中母县、八婺肇基,拥有2200多年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始终闪耀着独特的文化光芒。 作为一座“六义”并举的城市,义乌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县城蝶变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义”字如同一根坚韧的丝线,串联起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绘制出忠义、节义、仁义、孝义、侠义、信义交织的精神图谱:从宗泽三呼渡河的忠义到颜乌纯孝感天的孝义,从朱丹溪悬壶济世的仁义到骆宾王勇于担当的节义,从义乌兵同仇敌忾的侠义到敲糖帮敢闯敢拼的信义……义乌的有情有义“基因”,已经融于每一个义乌人血脉中。 今年7月初,由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精心创排的大型系列婺剧《义乌六义》,为广大市民献上了一场戏曲饕餮盛宴:秉持着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彰显出强大的文化自信;精准把握当代审美趋向,展现出高远的文化追求,实现了戏曲传承与传播之路上的又一次新飞跃。 内容广 古老戏曲传唱义乌故事 盛夏午后,位于长和路的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小剧场内,紧密的“咚咚咚”锣鼓声穿透蝉鸣。纱幕升起,身穿戏服的婺剧演员们,演绎着与义乌这座城市血脉相连的故事。一举一动、一招一式、一词一句、一停一顿都精心打磨。 将时针拨回婺剧《义乌六义》评审会当天,受邀在义乌剧院观看演出的“90后”戏迷陶然然对当时的场景印象深刻。舞台多媒体光影将义乌元素巧妙投射,古老唱腔演绎着义乌精神,台下白发老者连声叫好,年轻观众举着手机记录,掌声与惊叹声此起彼伏。在陶然然看来,婺剧犹如一条“卷轴”,串联起对义乌传统文化的深沉致敬和转化运用。“每个义乌故事的演绎时间接近20分钟。对年轻人来说,这样的时间把控或许会成为我们走进戏曲大门的契机。”她说。 婺剧《义乌六义》的创作历程,恰是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拥抱创新变化的生动注脚。婺剧《义乌六义》以戏曲艺术为笔,以历史故事为墨,生动演绎义乌文化的深厚底蕴。婺剧《义乌六义》共分《侠义——义乌兵》《仁义——朱丹溪》《节义——骆宾王》《孝义——乌孝词》《忠义——宗泽》《信义——鸡毛飞上天》六个篇章,全场演出时间约2小时。 义乌这方文艺沃土,为婺剧作品提供了内容源泉。婺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和魅力。“婺剧不仅是剧种,更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就像生活里的一面镜子,反映了时代风貌和社会现象。”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主任叶国斌说。今年4月,婺剧《义乌六义》创作编排行动“提上日程”。其中,不少篇章的内容需要“从零开始”。 对于许多义乌人来说,婺剧《义乌六义》各个篇章涉及的主题、主角并不陌生。创排系列婺剧,如何既引起年轻人看戏的兴趣,又不会让老戏迷觉得陌生?婺剧《义乌六义》在保留剧目核心表达与传统形态的同时,在演出空间布局、结构形式、时长安排上,做出相应改变。为了便于更多观众理解,演出中还设置了介绍剧目背景、解说剧情发展等环节。 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集全员之力,从创作剧本、作词作曲、设计舞美等方面,凝聚着全团对这部婺剧的用心与执着。自排演以来,参演的婺剧演员们细致排练每一个动作,打磨每一段唱腔,加班加点、尽心排练。 韵味足 守正创新打磨精品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2008年6月,婺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浙中亮丽“金名片”和文化印记。“我们一直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叶国斌说,创排婺剧《义乌六义》过程中,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做了创新尝试,“希望让这一古老剧种持续焕发新活力,让更多人了解婺剧,也爱上义乌。” 戏曲历史剧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剧述史、以剧鉴史、以曲唱史,是传统戏曲历史剧的主要创作目的和编演特点。对此,婺剧《义乌六义》通过戏曲历史剧的形式,更好展现了宗泽的忠义、颜乌的孝义、朱丹溪的仁义、骆宾王的节义、义乌兵的侠义。 而《信义——鸡毛飞上天》篇章,则通过戏曲现代戏的形式,呈现出更加贴近时代和更具生活化的样式、特点,让年轻观众在熟悉的环境中感受戏曲的魅力,拉近传统与现代的距离。 婺剧《义乌六义》导演胡悦是义乌人,他也是该剧的艺术总监。据了解,创排婺剧《义乌六义》过程中,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还让青年演员担当剧目重任,积极为他们搭建成长平台、复排经典剧目,让他们更好地施展才华。老中青婺剧演员携手发力,继承传统、潜心创作,为传统艺术赋予时代内涵,也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义乌传统文化。 舞台之上,婺剧演员唱新演新;舞台之下,他们向着艺术顶峰不断攀登。“对我来说,参演婺剧《义乌六义》既是一次艺术实践,更是对‘义乌精神’的深度触摸。”我市婺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青年演员梅林如是说。在她的理解中,“孝义”既包含对父母长辈的赡养、尊敬与感恩,也含有对祖先的追思之情。梅林和搭档邹慧俊出演《孝义——乌孝词》,经过指导,融入了昆曲唱腔,为演出增添一抹亮色。“到现在还在修改剧本,排练时间非常紧张。”梅林说。记者了解到,为尽快熟悉台词,两人连吃饭、刷牙这些零碎的时间都用起来,一遍遍加紧排练。即使对剧目滚瓜烂熟,此次在婺剧《义乌六义》中当“绿叶”的婺剧女武生季灵萃,仍旧全身心投入,把最好的一面展现给观众。 焕活力 让戏曲“飞入”千家万户 京剧大师梅兰芳曾说:“京剧的前身是徽戏。京剧要寻找自己的祖宗,看来还要到婺剧徽戏中去找。”婺剧,俗称“金华戏”,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它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婺剧剧目丰富,特色浓郁,是中国戏曲舞台保留徽戏剧目与资料最多、最完整的剧种之一,有徽戏活化石之称。“接地气、活泼、诙谐是婺剧的特点。在实景演出中,我们更是充分发挥这些特点。”叶国斌表示,独特的方言魅力也将促进学生群体进一步了解义乌名人、义乌文化、义乌底蕴。 义乌,是一座“有戏”的城市。随着剧团改革政策落地,2012年10月,义乌婺剧团和义乌剧院合并,成立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用好用活政策资源,全面激发婺剧演员创新活力。1962年以来,剧团自创了《英雄泪》《朱一帖传奇》《赤壁周郎》《徐文清公》等一批优秀剧目,现代戏《鸡毛飞上天》《义乌高华》等剧目屡获佳绩。其中,《义乌高华》在2023年荣获第十五届浙江省戏剧节“兰花奖·新剧目大奖”。 近年来,我市从政策支持、基础建设、品牌宣传等方面,相继出台了《关于促进义乌婺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义乌市文化精品和文化人才扶持奖励办法》等政策,多维度、多层次支持婺剧守正创新。 在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二楼的婺剧非遗展示馆,运用实物、图文、数字非遗等形式,融入婺剧主题收藏、展示、教研、演艺等功能,立体式展示了服装、盔帽、道具以及乐队乐器、脸谱等婺剧元素。“通过打造展示平台,以地方人文滋养文化作品,更好放大婺剧精品的社会影响力。”叶国斌表示,戏曲自诞生以来便深深扎根于民间,承载着民众的情感与期望,是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戏曲的表达方式传统,但所表达的情感可以跨越时空。 将城市文化底蕴通过戏曲形式展现,是文化传承与城市更新的生动结合。婺剧《义乌六义》正以传统文化为钥匙,开启一场穿越千年的精神对话。眼下,这部婺剧仍在精细打磨中,让戏曲艺术更加贴近现代观众的生活,使戏曲焕发出新魅力。据了解,接下来婺剧《义乌六义》将在我市各镇街巡演,更好地唱响义乌“六义”文化赞歌,进一步诠释“义乌精神”。 犹记得该剧评审会当晚,随着最后一句唱词音韵袅袅消散,观众席响起热烈的掌声。正如一位老戏迷感叹:“这戏里唱的,就是我们这座城市的灵魂啊!” |
GMT+8, 2025-7-29 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