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上午,金华市某医院一病房内,义乌“90后”药剂师陈哲的手臂上,连接着两根导管。血液缓缓流出体外,经过机器的分离,再流回体内,承载着生命希望的造血干细胞混悬液正一点点汇聚起来。 这一天,恰逢我国第十个“中华慈善日”,“汇聚向善力量,共创美好生活”的主题深意,在陈哲无声的奉献中有了具体诠释。随着这袋“生命种子”被郑重封装进贴有“红十字”标志的恒温箱,义乌市第26例非血缘造血干细胞捐献圆满画上句号。 陈哲是土生土长的义乌大陈人,在义乌市妇幼保健院药剂科的窗口,他已默默耕耘多年。在同事和领导眼中,他是那个“特别有耐心、责任心”的人。“对待病人,他总是轻声细语,特别是遇到特殊病人,交代用药尤其仔细,生怕有一点疏漏。”药剂科主任江鸿这样描述陈哲日常的工作状态。这份对生命的敬畏与细致,仿佛为他后来的决定埋下了伏笔。 2018年2月9日,一辆献血车开进了义乌市妇幼保健院。众多白衣天使挽起袖子献血,陈哲也在其中,默默献出了人生的第一个400毫升鲜血。这对他而言,似乎只是一个寻常的开始。真正的触动发生在一年后。2019年1月28日,陈哲偶然在网上看到白血病儿童的照片,那些因治疗而失去头发的小小身影,深深刺痛了他。“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我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这个念头变得无比强烈。他立刻决定,不仅要再次献血,还要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为等待移植的患者增加一份希望。 今年6月,一通来电打破了往日的平静——他与一位素未谋面的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了!“只要身体允许,我非常愿意捐献!”陈哲的回答没有丝毫犹豫。他说,入库就不会后悔,也希望能以身作则,破除大众对捐献的误解。陈哲的答复,也让焦急等待的患者家庭迎来了曙光。 7月中旬的捐献前体检,遇到了一段“小插曲”——肝功能指标轻微偏高。“这个跟作息有关系,调整一下就好了。”他果断开始“健康改造计划”:曾经喜爱的奶茶饮料被彻底戒掉,饮食变得清淡规律,晚上早早休息,还提高了锻炼强度。“为了确保捐献顺利,这些改变都值得。”他语气平和地说。这份自律很快见效,复查顺利通过。 9月1日,陈哲在同事和义乌市红十字会志愿者的祝福下,踏上了前往金华捐献的旅程。 9月5日,中华慈善日。当采集顺利完成,恒温箱被密封的那一刻,陈哲在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日子里完成了救人的使命。“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救死扶伤是刻在我骨子里的使命。”采集后的陈哲长舒了一口气说,“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是用这种血脉相连的方式再续生命。” 现场,义乌市红十字志愿者队队长程青梅展开一封来自远方患者的信,声音带着感动:“您的善意和勇气,不仅仅是给了我新的生命,更是给我们全家带来了无尽的安慰和力量。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愿意为我付出如此之多,心中便充满了深深的感恩。我应向您学习与致敬。” 陈哲的善举并非孤军奋战。他的母亲和当兵的弟弟全程坚定地支持着他。义乌市妇幼保健院更是将这份大爱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以此为契机,鼓励更多医务人员了解并加入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行列。在陈哲的影响下,医院的医务人员纷纷挽起袖子,主动报名参加医院于9月7日开展的献血活动,报名人数较往年翻了一倍。 从药剂窗口的细致服务,到跨越6年义无反顾的生命馈赠,陈哲用行动诠释了何谓“医者仁心”。在第十个中华慈善日,他的热血汇入了“汇聚向善力量”的洪流,为一个陌生人点亮了“共创美好生活”的希望之光。 |
GMT+8, 2025-9-8 1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