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安全吗?”“录入人脸信息会不会有安全隐患?”近日,稠城街道某小区的业主群里,关于是否向物业提供人脸信息的讨论引发热议。有业主提出,人脸信息属于敏感个人信息,泄露容易导致身份盗用等风险。虽然人脸识别门禁在防伪造等方面有优势,但业主更关注信息采集合规性与自主权。最终,物业响应业主意愿,以“刷脸+刷卡”的多元选择,平衡了技术便捷性与业主的隐私顾虑。 一方面是“刷脸”带来的效率革命,正悄悄改写着日常;一方面是隐私泄露的隐忧,如影随形。《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正式施行已逾百日,在义乌随处可见的“刷脸”行为,正成为市民热议的焦点。人脸识别究竟是便民利器还是隐私隐患?答案或许藏在“合规”二字的实践中。 便利看得见: “刷脸”重构生活场景 在义乌,“刷脸”带来的效率革命早已渗透到衣食住行的各个角落,成为技术服务生活的生动展现。 9月17日中午,江东街道一处智慧食堂里,82岁的王奶奶端着饭盒走到取餐窗口,对着嵌入式的智能终端轻轻一抬头,屏幕立刻显示她的姓名和饭卡余额,窗口工作人员随即递上温热的饭菜。“以前我得随身带老年卡,眼神不好总找不到,现在‘刷脸’就能取餐,真方便!”王奶奶的话里满是赞许。 市政务服务中心大厅的变化更让市民感触颇深。在社保窗口,市民陈先生通过自助终端完成人脸识别后,不到10分钟就办好了养老金资格认证。“以前来办业务,得带身份证,忘带了就有些不方便,现在‘刷脸’就能核验身份,办事时间至少缩短了一半。” 校园门口的“刷脸”门禁则成了家长们的“定心丸”。在义乌实验学校教育集团鸡鸣山校区的门口,每当学生走进校门,人脸识别设备会自动抓拍并生成入校信息,实时推送至家长的手机小程序。“以前我总担心孩子有没有按时到校,现在一收到消息就踏实了。”家长李女士说。 “对我们做批发生意的人来说,‘刷脸’简直是‘救星’。”篁园服装市场经营户林女士领着记者走进她的仓库,门口的人脸识别设备闪烁着蓝光。“以前仓库钥匙要交给3个店员,交接起来特别麻烦,还总担心丢钥匙。”她对着设备“刷脸”后,仓库门缓缓打开,后台系统同步显示“林小红,15:42进入仓库,操作类型:取货”。“每一次进出都有痕迹,谁拿了什么货、什么时候拿的,后台看得清清楚楚,安全又高效。” 这些场景里的“刷脸”,始终以“必要”为前提,以“效率”为目标,真正做到了“为便利而生”。 隐忧藏暗处: 越界的“刷脸”谁来管 连日来,记者实地走访了义乌12家健身房、培训机构、超市及连锁酒店,发现不少商家的“刷脸”要求超出了合理范畴。 “非必要采集”已成部分行业的潜规则。在被走访的7家健身、舞蹈机构中,有5家将人脸识别设为入场“必选项”。“我们采集人脸,一是为了管理学员,防止非会员进入;二是能统计到课频率,方便后续推荐私教课。”一家舞蹈机构的负责人坦言,他们会根据人脸识别数据筛选出“出勤率高、消费意愿强”的学员,安排人员重点跟进。这种打着“管理”旗号的额外采集,让本应受保护的人脸信息,沦为商家的“营销素材”。 信息去向更是一笔“糊涂账”。当被问及“人脸信息存在哪里、能存多久”,多数商家的回答含糊不清。“反正存在公司系统里,很安全,丢不了。”一家酒店的前台工作人员说道。而在一家少儿美术培训机构,记者看到,人脸识别设备直接连着公网,负责人坦言:“没有额外的加密措施,也没有专人维护。我们这么小的机构,哪有精力搞这些?”他的话暴露了不少安全短板——这类设备一旦遭遇黑客攻击,信息泄露风险陡增。 更令人无奈的是,所谓的“替代方案”往往只是摆设。市民骆女士告诉记者,她所在的健身房虽口头承诺“可人工登记入场”,但要求她必须提前20分钟到店排队,且仅限早9点前、晚8点后的非高峰时段使用。“我下班过来都已经晚上7点多了,正是晚高峰,人工登记窗口根本没人,这不就是逼着人‘刷脸’吗?”骆女士说,“这分明是形式合规,实质强制。” 新规划边界: “刷脸”必须守规矩 “人脸识别不是洪水猛兽,关键要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运行。”浙江东邦律师事务所律师楼璟倩的话,点出了问题的核心。她解释,人脸信息属于高度敏感的个人信息,具有不可更改性,一旦泄露,可能导致诈骗、身份冒用等一系列风险,这也是新规对其格外“严格”的原因。 今年6月1日起施行的《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为“刷脸”划定了清晰的红线。楼璟倩结合新规与义乌本地案例,给出了明确的“合规标尺”: 不是必需的,就不能要“脸”。新规明确“必要性原则”,像健身房、舞蹈班这类商业场景,若能通过会员卡、手机号等方式实现管理,就不得强制“刷脸”。 信息存哪里,必须说清楚。人脸信息要优先存储在本地服务器,保存时间不能超过“实际需要”,还得采取加密、访问控制等安全措施。若存储的人脸信息达到10万条以上,必须在30天内向省级网信部门备案。 特殊群体,更要特殊保护。处理14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人脸信息,必须先取得监护人的书面同意,且要采取更严格的安全保障措施。 遭遇“硬刷脸”: 三步硬核维护权益 面对不规范的“刷脸”要求,许多市民感到困扰却不知如何应对,对此,浙江京衡(义乌)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宸璐结合新规,提供了以下实用维权指南。 事前多留心。在录入人脸前,务必仔细阅读隐私政策,重点关注“信息用在哪、存多久、怎么保安全”。若政策模糊,你有权拒绝,尤其在为孩子办理业务时,务必问清“是否必须录人脸”,审慎提供孩子的敏感信息。 事中敢交涉。遇到强制“刷脸”,可直接向商家指出:“根据《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办法》第十条,你们应当提供其他替代方式,不能强制只用人脸识别。”同时,注意保留相关证据,为后续维权做准备。 事后善维权。如果商家拒不整改,可拨打12345政务服务热线向相关部门反映,也可通过国家网信办举报中心提交线索。如果因信息泄露造成了实际损失,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第六十九条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对方赔偿。 如今,走在义乌街头,“刷脸”场景依旧常见,但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多家健身房重新启用了实体会员卡,舞蹈机构增设了手机号验证通道,少儿机构贴出了“人脸信息仅用于安全核验”的公示牌…… “技术本身没有对错,关键看怎么用。”张宸璐说,当“刷脸”始终踩在合规的轨道上,才能真正实现“便利不减、安全有加”,让这项技术成为义乌市民生活里的“放心利器”。 |
GMT+8, 2025-9-24 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