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币的两面 “宁可错认一百,也不放过一次。”这种神经机制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但对于那些焦虑症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来说,并非好事。 前文提到的罗尼·帕兹在去年那篇文章的开头,提到一个颇有启发性的类比:“如果你是一条狗,把另一条狗的叫声当做狮子吼是一件可耻的事,你可能因此失去一个朋友;但是将一声狮子吼当做一声狗吠,则可能要了你的命。” 正是因为危险信号对我们是如此重要,忽略它将导致格外严重的后果,所以我们的神经系统在学习识别时,才本着“宁可错认一百,也不放过一次”原则,不但把最初经历牢牢记住,而且将它的特性提炼、泛化,让它的边界变得模糊。 话说回来,你7岁时听到的那声狼嚎,很可能和27岁时听到的那声颇有差距,你所需要辨别的,是所有狼嚎的特点,而不是那一只特定饿狼的骇人音色,为了这样的目的,哪怕是把邻家的狗吠误听成狼嚎,也在所不惜。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千百万年来的进化之中,自然选择为我们留下了那些因为害怕而变得“迟钝”、能够成功泛化危险信号的那些先祖。 可是,像大多数“正常”生理特征一样,如此有用的神经机制,如果越过边界,也会变得异常有害。 科学家发现,对于那些本来就具有特定心理状况,譬如焦虑症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来说,这种泛化信号的学习识别过程会被过度发挥,以至于他们的日常生活仿佛布满暗雷。 一位退役军人曾这样告诉心理学家:“每一次我闻到放焰火时的硝烟味,或者听到火警长鸣,我都似乎又回到了战场。”甚至,在他去加油站的时候,汽油的味道都会让他感到危险,进而产生恐惧和惊慌。 这样的个体描述,在科学家的研究中也得到证实。在去年发表在《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以塞缪尔·利塞克(ShmuelLissek)为首的美国科学家报道,患有恐慌症的病人泛化危险信号的能力,确实比健康人要明显得多。 在他们的实验中,被试者面前的屏幕上会出现或大或小的两种圆圈,小圆圈出现后风平浪静,可是大圆圈的出现却伴以一次轻微的电击——它虽然无痛无害,却足以让被试者觉得“不舒服”。 当被试者把大圆圈和电击的危险联系在一起之后,只要一见到大圆圈,就会因为惊恐而产生眨眼反应。在实验的检验阶段,被试者的屏幕上可以出现十种圆圈,直径都在最初的大、小圆圈之间。随着圆圈大小不同,被试者的惊恐眨眼程度也会不同。 研究者发现,当圆圈的直径小于大圆圈的80%时,健康人群的眨眼反应都不会有显著升高;可是,对于恐慌症患者而言,直径一旦增加到大圆圈的60%,就足以让他们的眨眼反应显著升高。这就说明,恐慌症的患者对判断危险信号的阈值,要比健康人低得多。 找到心结,往往有助于解开心结。塞缪尔·利塞克等人就在文章中提出,了解到恐慌症患者在认知学习中与健康人的区别,也许会帮助我们有的放矢地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的药物,或者加强心理训练,提高人脑对不同信号的辨别精度,从根源上治疗那些与焦虑、危险、惊恐有关的心理疾病。 |
GMT+8, 2025-5-3 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