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明月一声箫,半属扬州廿四桥”,自此以后,凡是提起扬州,便无论如何也绕不开徐凝和杜牧了。这徐郎杜郎两位公子,在世之时,或是穷困潦倒,或是仕途坎坷,总之是不太如意,谁知百年之后,却能被一座城市牢牢记住,不可分割。若他们地下有知,想来也必是颌首含笑了。 平山堂修建于公元一零四八年。 抬头望一眼扬州的上空,白云苍狗,时光已经到了宋朝。这一年,这座城市迎来了一位新太守,他就是名贯九州的文坛泰斗欧阳修。
欧阳修是一个很浪漫的人,也非常有情调,放到现在就是典型的小资一族。他到扬州的这一年是四十二岁,仕途上不太如意,已经渐渐淡出了政治的舞台,而且眼疾也越来越重,但这一切并不妨碍他在扬州享受的幸福时光。
他在瘦西湖的北岸蜀岗之上修起了这座平山堂,并且打点得古朴文雅,还亲手植了一棵柳树。每在公务之余,便邀上三五知己,聚在堂中,把酒言欢。平山堂“文化沙龙”的座上客也一个个皆是饱学之士,他们击鼓传花,花落谁家便由谁吟诗联对,那风雅的场景一如当年癸丑暮春落花中曲水流觞的兰亭之聚。 在一次花落己手之后,欧阳修作了一阕《朝中措》,词是这样写的: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两年前在滁洲的时候,他还自称是醉翁,而两年后的扬州,已然是衰翁了。
欧阳修果然是老了。仅仅在扬州的任上做了一年,就因为眼病越来越严重而改知颍州,在那里过起了半仕半隐的生活。
在欧阳修去世的若干年后,他的学生苏东坡也来扬州做太守,特意跑到平山堂,老师亲手植的柳树下追忆过往,提笔作了一阕《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
其实,又何止一个苏东坡。自欧阳修去世之后,有多少文人多少百姓跑到平山堂来访古悼怀,恐怕早已不计其数。就是今日,几乎所有到扬州的游客都会来到这里,在欧公柳下伫立片刻,仿佛与欧阳公完成了一场隔世的聚会。 |
GMT+8, 2025-7-3 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