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文化兴,华章传千秋。昨日,义乌文化界迎来了一件期盼已久的大喜事。经过众多专家学者数年的辛勤劳作,在市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纵跨古今、横及各方的大型鸿篇巨作——《义乌丛书》第一批次的20种著作终于面世。该丛书全部编纂完成后,堪称义乌版的“四库全书”。
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义乌人文内涵丰富醇厚的过往岁月,也可以见证义乌文化经济蓬勃发展的今朝实景。 乌伤文明忆往昔先贤绝学叹奈何 地处浙中的义乌,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中国文化灿烂星河中留下极为光辉的一页,其“文化因子”流淌在义乌人的血液之中,为浙中区域发展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因。 “骆丞草檄气堂堂,杀敌宗爷更激昂。别有风怀忘不得,夕阳红树照乌伤。”郁达夫的《过义乌》,对义乌的人文心怀敬仰。义乌地方文献十分丰富,单是图书馆收藏的古籍就达45168册,其中善本书2360余册,地方文献2635册,1956年上交浙江图书馆2971册。数量超过金华八婺中其他7个县市总和,在省内也是屈指可数。 拨开历史烟云,义乌古代文化资源凝重而深邃。自秦置乌伤,这里耕读传家、教化育人蔚然成风,尤其是唐代之后学风渐盛,素有“小邹鲁”之称。据嘉庆《义乌县志》载:“义乌为孝子过化之乡。表孝悌而兴于学,宜不在它郡邑后。”可见,当时已实行优学褒奖。从唐末楼颖始中进士后,至清末朱怀新止,有进士150余名(是本次修志核实数,嘉庆《义乌县志》为172人)。其中南宋咸淳十年王龙泽居进士第一,为科举时代金华八婺4名状元之一。 这些贤达之士,在义乌甚至中国文化史上都曾有过光辉的一页。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宋抗金名将宗泽、中国维摩禅祖师傅大士、“金元四大名医”之一朱丹溪、号称浙江理学绝响的朱一新等,都是享誉世界的知名人物;南宋政治家、理学家徐侨,元代史官黄溍,元末明初著名文史学家王袆等都对中国文化起到垂范作用。据初步统计,义乌籍人士古代著作有560多部,其中录入《两浙著述考》有50余部,而骆宾王、宗泽、黄溍、王袆、朱震亨等人的著作,则为《四库全书》所收录。 可喜的是,在重教兴学风气的熏陶下,一批批卓有建树的学者们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家族史料、名人文集、笔记杂谈。可惜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包括抄本、稿本、刻本在内的许多古书籍在经历几番人为或自然灾害后,连同它们所承载着的历史文明和记忆一起,渐渐从人们眼前消逝。 若长此以往,先人留下来的那些文化遗产将消失殆尽,源远流长的乌伤文化何来传承之说?社会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兼收并蓄的过程,古今文化应相互补充,不该把“遗忘”和“漠视”作为时代前进的代价。 两载奔走融古今通力合作求精品 传统文化是人类既往存在的根,又是今后发展的源,要传承,必须先挽救。令人欣慰的是,一些有识之士意识到了这点,但整理和征集千百年来的文献、挖掘和开发对当今仍有参考价值的古籍、提炼现代社会的一些文化内涵等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于是,有人提出了编纂《义乌丛书》的设想。 此设想提出后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不仅在经费上给予保障,还牵头成立了编纂委员会。2008年,几经讨论和修改的《义乌丛书》编纂总体方案正式下文,时间上按近、中、远期规划操作,形式上采用本地承担、委托合作、向社会招标三种方式实施,组织上做到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统筹安排、规范有序,各方联手、循序渐进。 在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后,《义乌丛书》编纂工程于2009年全面启动。 “现在如温州、绍兴、金华等一些地方都在整理相关文化丛书,相对而言,他们主要侧重于先贤著作的整理,而我们丛书的内容除了‘古’,还有‘今’,此举在全省乃至全国均实属罕见。”据编纂委员会成员之一、市志编辑部主编吴潮海介绍,按照当初的编纂构架,《义乌丛书》主要分两大部分,一是广泛收集义乌人及相关人士有关的原创性著述及文献史料的综合性乡邦文献丛书,二是从区域文化入手,通过对当地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展开全面、系统、扎实、有序的研究,借此梳理、整合、创作出一批新的文化成果。 编纂委员会积极做到“双管齐下”,以求优势互补:一方面,充分发挥本地力量,集己所长编写一些“市志副产品”;另一方面,采取“但求所用,不求所有”的柔性引进人才机制向外寻求合作,委托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点校整理义乌旧志及先贤遗著,委托省社科院将近40个课题向全国招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进展顺利,其中,浙江文献集成编纂中心第一批分解的共有22个课题,总字数约1935万,目前已完成635万字任务,其余任务在2012年能基本完成;省社科院目前已完成9个课题,还有不少正在审稿之中。 历经两年多的时光,《义乌丛书》逐渐向世人揭开面纱。今年截至目前已有21种丛书问世,除了《陈望道全集》外,影印的和编写的各有10种。 二十种著作齐发文化传承在路上 这次首发的丛书中,除了10种古籍影印本外,还有《义乌谭故》、《义乌民俗》、《品读义乌》、《骆宾王全传》等10本丛书。据了解,首发仪式后,这些书将在几个指定地点面向大众发售。 纵观成书过程,从市委市政府的宏伟构想和通盘把握,到作者的精心创作和编辑逐字逐句的雕琢,再到丛书标识及装帧设计的征集,每一个环节都无不从打造精品的角度出发,没有丝毫懈怠和敷衍。可以说,每一本丛书的完成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辛劳。 自从接到任务后,一批颇有阅历和资历的专家学者和其他相关人士,或不辞辛劳地深入实地采访,或埋头于文本史料中,精挑细选,推敲、斟酌,殚精竭虑,终于让先贤们的思想文化精粹和古老的民俗风情从历史的古纸堆里浮现出来,让而今的义乌新貌和市民的幸福生活从字里行间展现出来。他们中既有享誉全国的散文大家,也有土生土长的骆宾王后裔,还有从事媒体工作的资深人士,为了同一个目标大家以不同方式努力着。 据了解,《义乌丛书》计划于2020年完成,目前已列入规划的丛书修编书目为139种,涉及地方志乘、先贤遗著、人物传记、部类史志、区域文化、史料文物等六大丛编,无论是数量还是涵盖的内容在义乌历史上都是史无前例的,堪称义乌版的“四库全书”。 “以前有人戏称义乌是‘文化的沙漠’、‘暴发户’,撇开其他一些不说,我们宁愿当这是一种善意的鞭策……时至今日,勤耕好学的义乌人在不断缔造着传奇,让文化成为辉煌义乌的又一张名片。”吴潮海有感而发。 他说,《义乌丛书》是对古往今来几千年义乌文化的梳理和解读,不仅为我市历史文献的传播创造了更好条件,还为世人认识义乌、了解义乌、走进义乌提供了一个重要途径,这种“大手笔”在全国都很少见。这还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在深入发掘和研究义乌商贸文化的同时,吸收了现代“义商”精神,对培育新的地域文化也是一种积极的尝试。 文化传承绝非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动,一种态度。为了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建设,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 义乌网 |
GMT+8, 2025-5-10 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