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义乌新闻 查看内容

“僧众三千,震旦国中”的双林寺

2015-1-16 21:26

摘要:   历史上“僧众三千,震旦国中”的双林寺,是佛堂人的一个梦;冀望云黄山麓再现南北朝江南文化的鼎期盛景,成为所有“小城市”人的一种病。这个病,是心病。  刚刚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政府 ...

  历史上“僧众三千,震旦国中”的双林寺,是佛堂人的一个梦;冀望云黄山麓再现南北朝江南文化的鼎期盛景,成为所有“小城市”人的一种病。这个病,是心病。
  刚刚召开的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市政府第六次全体会议主题已经确定:加快推进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引领义乌转型发展。历史,给了“现代化小城市”佛堂又一个光大发扬双林寺文化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以怎样的一种态度、一种效率、一种理念、一种风格,做好双林寺文化开发这篇大文章,不但彰显着施政境界,考量着执政能力,而且检视着政府转型中的行政水平。
  晨鸡初叫,牛刀小试,佛堂镇在又一次开发中给出的答卷耐人寻味,值得玩味,更让人品味出新时期文化建设开发推进工作的诸多况味。
  “两个难题一起解”:一次有文化的决策
  关于双林寺景区的开发,不是一个命题,不是一个课题,而是一个难题。
  这是一枚从未催熟的果,寒来暑往,衍生出来许多的板结和纠结。尤其是在佛堂镇“小城市建设”顺风顺水的极速演进中,不知从何时起,它竟然不合时宜地日渐积淀为一块千缠百结、愁眉不展的“疙瘩”。
  “开发双林寺”喊了20多年,一方面,历届镇领导筚路蓝缕,殚精竭虑,为之夙兴夜寐,宵衣旰食,奔波操劳,另一方面,这幅引人畅想的美景、愿景却始终徘徊游移于“黎明前的黑暗”之中。至为关键的是,总似一枚青涩苦果般的“不良发育”,也让与之利益紧密关联的群众的态度和认知日积月累发生了“钙化”:支持愈来愈弱,配合愈来愈少,态度越来越消极,应承越来越颓废,由是,事关“双林寺开发”的鼓呼与推进,一次比一次艰难,一次比一次艰涩。
  这一次亦然,“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2014年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后不久,市里动议:再一次大手笔启动佛堂文化园工程建设,双林寺开发也再一次被摆上桌面,提上议程。作为义乌文化建设大版图中的一个显赫板块,双林寺的开发建设始终占据着一个重要位置,岂可遗珠弃璧?!同时单从气势看去,较之以往,这次启动不但“决心已下”、期望“抓铁留痕,踏石留印”,而且市级层面显然更是祭出了如椽巨笔:核心区块开发覆及云黄山麓方圆17平方公里区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新一次的“大开发,大推进”中,市里给佛堂下的任务很简单:先期做好“清场”工作,为工程扬帆起航打好扎实基础。简而言,两项大的任务,政策处理和基础建设;复杂讲,讲一例即知:规划区域涉及到近3000座坟墓搬迁。
  一个简单的“清扫”,貌似平淡无奇,个中险峻却暗流潜涌,大有裹山携海倾压而来的态势。
  “双方一交手,便知有没有”。双林寺怪了,基础工程尚未启动,各种风言风语、特别是事关3000穴坟墓迁移的评论铺天盖地而来,群众的反馈很直白也很直接:“每一次都说要动,哪一次真动了?”、“无非又是一场‘上面喊,下面干,风头一过就完蛋’的心血来潮”、“老套套,老办法,眉毛胡子一把抓。”群众的不满是对政府行政能力的一种最尖锐批评,也是对干部粗放行政水平的一种最直接、最坦诚的规劝。
  显然,走不出思路的桎梏,双林寺新机遇面前的开发建设难免堕入以往“雷大雨稀”的窠臼。
  佛堂党政班子经过深思熟虑决定:这次开发必须转换工作思路,在新思路中找到新出路,而转换工作思路的前提就是,推进文化建设必须赋之予“有文化”的新思维!
  于是,一个酝酿已久,并经过大量慎密调研的党政扩大会议适时召开。事后有人戏言:“像是我党历史上的古田会议”——历史上的古田会议成为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会上也成就了我们党建党的一个纲领性文献——单从会议上“有文化的开发建设”新思维形成这个层面上讲,双林寺开发专题会议确实与“古田会议”有异曲同工之妙。
  调整人选不奇怪,“每遇大战选良将”嘛。但,接下来的一个议题却让大家瞠目结舌:将“双林寺开发政策处理及基础建设工程与佛堂公墓建设两项工作”合并推进。题目一出,众皆哗然。
  这个“哗然”,重点“哗”在一个合并上。双林寺开发政策处理之艰难无须多言,公墓建设是市里部署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本来单是一个“双林寺”就够人“头大了”,如今又加上一个“第一难”,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工作思路?又是一种怎样的思虑筹谋?
  面对哗然,或直面各种各样的勃然变色,佛堂镇党政领导显得淡定从容:一切皆因于成竹在胸。
  “一个地方的风景名胜,不仅具有经济属性,更具有文化价值。开发的目的,既是独特文化魅力的彰显,也是资源公共属性的回归;建设的本质,不但是为百姓提供熨帖心灵的文化体验,更是让群众用心体味‘三教文化’和睦和谐的传承,如果仅仅只是死盯着一个补偿,‘清风明月皆有价’、‘文化建设无文化’,怎能有效彰显文化景区的人文功能?开发还有什么价值?”
  两位镇主要领导的思路很明确:文化景区的开发必须要有大文化理念。
  具体到双林寺的开发建设,在政策处理事项中,难中之难就是3000余穴坟墓搬迁,而公墓建设的重中之重同样是坟墓迁移。“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谁都明白避重就轻的道理,但若是利弊无以权衡呢?那就必须换一个思维。换一个思维,问题的指向十分明晰:如果两项工作的核心指向是同一个难题——坟墓迁移,那又何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既然公安上有一个“并案破案”一说,那我们工作中为什么不能来一个“并难破难?!”再换一个思路,虽然两者都是天大难题,我们的干部为什么往往只往“难”上聚焦,“坚”上思考,而不是从“一举两得”、“一箭双雕”、“首尾呼应”、“你促我进”携手克难上谋略?!
  思路一变天地宽。疑点渐渐消散,疑虑渐渐释解,疑难层层剥离,工作的方向渐渐明晰,新的思路渐渐通达,攻坚的手段渐渐丰满,克难的方法渐渐增多。这次会议之后,诸如“自来水管网建设中的群众疑虑”、“长远谋划持续开发的远景效控”等诸多难题,都在这次富有文化含量的决策和类似“两个难题一起解”的新方法、新手段、新思路中一揽子得到了化解。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智慧的决断,更是一次有文化的决策。
  “3000穴坟墓大迁移”:一次有文化的攻坚
  塔山片,面临着一次跨越历史,面向未来的“赶考”。
  “火车不是推的,牛皮不是吹的,这次参加塔山片攻坚的镇、片区干部确实牛,工作做得扎实,活儿干得漂亮。”这是同事的感叹。
  “智者不惑,勇者不惧。智慧和勇气是我们的基层干部当前做群众工作必须具备的两个素质。从这点看,这一次我们的干部做到了。”这是两位镇主要领导的评价。
  当然,所有的赞誉都是发生在塔山片的干部们成功迁移掉3000余穴坟墓之后。而始发之初,远没有他们今天坐在记者面前陈述前事时这般轻松坦然。
  “一个字,难;两个字,太难;三个字,是真难”。塔山网格片区主任陈思法话不多,惜字如金。简单接触即知,这是一个踏实的男人,“一是一,二是二”,无矫饰,不矫情,吐沫如钉。
  破难之后再说难,已是不难,难的是破难之初。
  双林寺景区前期政策处理中的坟墓搬迁主要集中在两大块:合作工作片和塔山工作片。概算共有近5000穴坟墓。合作片动手早,且毗邻镇区佛堂,受镇区新风熏染,群众思想较为开明,搬迁的难度不是太大。难点、焦点、热点、冰点,再加上所有人的“视点”,都一并聚焦在了一个“好山好水好风景”的山村——塔山片云山村。
  佛堂的难点在塔山,塔山的难点在云山。云山村的困难有几大点:一是经济相对落伍,资源相对丰厚。二是民风虽然淳朴,但在义乌这个以改革开放闻名的城市,农民守土意识尤显强烈。三是该村在外的“名人”“官人”较多,村民向有挟“势”自傲的资本。尤其是第三个难点,更显棘手,因为很多时候,一旦牵涉到先人移葬,确实不能不虑及一点“义乌外在人脉资源”的影响和感受——尽管大量成功的实践证明,如果率先把这些久居京畿重地的“官人”“名人”的沟通做好了,工作做到位了,这一支“特殊的人脉”未必不是正能量。
  貌似“老虎吃天,无处下嘴”,其实很多问题的本质并不在于问题本身的难度大小,而在于我们的干部是怎样的思维、怎样的心态去解读化解。
  面对冰块一样板结固化的小农利益群体,如何破难?
  农村工作有两句民谚,一句是,“干部不领,水牛跳井”,另一句是焦裕禄同志的名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多年来,基层干部做农村工作已经形成了这种约定俗成的惯性思维,并且工作中确实是卓有成效,屡试不爽。习惯成自然,工作每逢梗阻,以这种手段化解难点似乎成为干部们的“金科玉律”。但这一次,云山村的工作却悖反了这个“定律”——村委班子主要领导首先摆出了“抵触”的态度。事实上,解决塔山片3000余穴坟墓搬迁工作,镇里联片干部和片区干部刚开始也正是沿袭了这种自己先前曾经取得过成功、甚或是取得过无数次成功的老经验。一切皆囿于“干部不领”,这一招无论怎样用都毫不灵光了。连日来,镇联片干部和塔山片20多名干部的精力全部一头扎进“典型带路”的桎梏,并且自感扎得很深很实,收效却是事倍功半,反应竟然是“波澜未起,涟漪不见”。
  老经验遇到新问题,那就用新思维去解决。他们咬定牙关,转换思路:既然村干部的思想不通,我们又何必“一棵树上吊死”?那就反弹琵琶吧——在普通党员和开明群众中找“标杆”。老经验不通另辟蹊径,就像水流遇阻择路而徙。
  “用有文化的思维推进文化建设。”新思维,让塔山片区20多名肩负攻坚破难重任的干部真真切切找到了兴奋点,也唤起了这些典型的基层干部另一种“非传统性和非典型性”的工作激情。
  当然,工作是艰辛的,但,成效更是喜人的,应该说是惊人的。在云山村一位大局意识强、责任心重、视界开阔的普通党员的响应带动下,第一批积极配合双林寺景区开发的搬迁坟墓,一次性达到50多穴。开了一个口子,清水喷薄涌流。接下来,随着各个攻坚小组“进百家门,说百家话”披星戴月的勤快脚步,未几,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事涉近2000穴坟墓搬迁的群众“后进赶先进”相继跟进而来。
  当然,如此庞大的一个工程,其间不免曲曲折折、坎坎坷坷。推进过程中,梗阻、反复、犹疑、流言,无时不在又无处不有。新思维不是一把万能钥匙,这个时候,那些传统的、已被基层实践反复证明的群众工作方法依然“焕发出了无限活力”。尤其值得点赞的是,镇领导当初“两个难题一起解”的前瞻性决策筹划正是在这种“山重水复”的关键攻坚节点上真真切切地发挥出了“力挽狂澜”、“柳暗花明”的助推作用——
  “奖先罚后”“奖勤罚懒”的目的是不让老实人吃亏。囿于数千年国人沿袭的文化传统,大多数群众对“生态葬”偏爱依然超过“安放堂”。对此,陵园办出台办法:“先来先得”——有限的墓位优先供给优先迁坟的群众。让“积极者”的选择机会大大优于“观望者”“跟风者”。
  打破常规,做细做实相关服务工作。为配合促进双林寺景区前期开发工作,镇里决定新开发一块生态葬墓区块。按常规,新开发区块需十二个月才能建成,但为满足群众诉求,镇里特事特办,提速提效,从投标、建设到竣工,只用了短短两个月。最重要的是,做群众思想工作时政府“凡是讲出来的承诺”均全部得到了兑现。
  无失言,不失信,是推进群众工作的最大利器;“以大文化观的理念推进文化建设”,更是一种社会互信文化的培育和政府文明行政的养成。
  “碎片化的基础梳理”:一次有文化的筑基
  文化景区的开发建设,是一项利在千秋功在万代的事业,它最不屑的反义词是功利和短视。前不久,李克强总理来义考察时谈到义乌文化建设曾经高瞻远瞩地指出:文化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培养起来的,一小段、一小脉的文化也需要长久孕育。
  诚哉斯言。
  正是牢牢秉承着“有文化,讲文化”和“科学性,可持续”的开发建设理念,双林文化园的开发推进,处处、事事透析着“未雨绸缪”的前瞻思维和“泽被后人”的长远理念。
  自来水管网铺设工程的前期推进,同样遭遇了与迁坟“异曲同工”的故事和与坟墓搬迁工作思路“殊途同归”的破解办法:
  自来水管网铺设工程所涉及的文化开发区块中最重要的一个村落是罗汉堂村,该村经年累月的饮用水源均来自“天水”——罗汉堂水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水源,既让百姓据己为骄、引以为傲,又被群众视作上天馈赠、先人遗福。最大的弊端则是,所有饮水均未经过处理,所谓的丰沛水库实为不洁之源。虽说表象上看利弊皆有,但细心揣摩即知,所谓的“馈赠”其实是无奈之举,所谓的“遗福”实乃贫困所致,只是大多村民积习久成,不以为然而已。而农民的思维就是这么简单,“用自来水花钱,喝水库水免费”。
  最简单的思维变成了管网建设的最大梗阻。
  难题反馈给镇领导,镇领导不问进展反问方法:“工作中最大的难点是什么?”“还要讲吗,群众不配合啊。”“那好,再问你们,如果不搞双林文化园开发,我们要不要启动罗汉堂村的自来水管网工程?”“要,那必须的,这关系到群众健康啊。”镇领导笑了,“这不就结了嘛,我们做群众工作时,为什么非要从‘让群众配合工程需要’的角度来做工作。而不能反过来从‘提高百姓生活品质,确保群众身心健康’的角度来沟通交流呢。”
  思路一变如醍醐灌顶,换个思维,变个角度,难题迎刃而解。
  事实上,在这次双林寺前期推进中,市里交办给佛堂镇所有的“清场任务”,都是循着这样的思路演变演进的。“用有文化的思路推进文化建设”,正是这一富有创新精神的新思维,让一度被很多人视为“不见硝烟的战斗”的征地工作、动辄以“攻城拔寨、闯关夺隘”自诩的拆迁任务、甚至不惜喊出“出重拳、擎利剑”破难口号的诸多繁杂事项,都变得如清风细雨熨帖人心,熨帖得甚至像一个姑娘纤巧玉手的精心装扮,精致到眉眼,工心到云鬓,细腻到发梢。
  ——大局全局意识和长远视野的佛堂镇,不但严控17平方公里核心区块建设,而且未雨绸缪,对其余30平方公里区块实行了有效的管控。工作中,以镜像化的形式对区域所有地面附属物立此存照,并张榜布告,从规划到审批,多重关口严审土地流转内容,严控长期业态种养植,“不给十年或几十年后的事情留下隐患”。
  ——排污工程和电力设施配置“虚位以待”,继完成实地踏勘、地形测量、初步设计等诸项工作之后,配置到位,管口预留,静待大盘谋划规整。
  ——75亩园林绿化土地征迁工作“静如处子,动如脱兔”,在慢条斯理又和风细雨中完成土地征迁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漫山铺绿。如今,这个昔日荒芜杂乱的丘陵地万木葱郁,满眼绿色。
  ——800米云黄山游步道工程,在妥善修缮中蜿蜒逶迤而上。
  ——17平方公里核心区块以内以外的葱郁山林,2014年累计投入36万元开展飞机播撒防病防害,17平方公里以外的“远景花园”与核心区块一样,林木参天,蓊蓊郁郁。
  ——投入2000余万元进行的双林路、佛堂大道两侧房屋外立面改造已告竣工,驱车沿通衢大道驰行,沿途尽呈徽派文化,“集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雕镂脱俗,古色古香……
  文化,像一支润滑剂,像一支粘合剂,又像一支催化剂,让不通的畅通,让不解的化解,让对立转为相拥,让抱怨化为包容。双林寺文化园开发建设的前期工作证明,如果有文化的攻坚做到了“春风化雨”,那破难工作很自然地就可以达至“微风入夜、润物无声”地臻美化境。
  双林寺的黎明静悄悄,但并不证明她在沉睡。她在孕育,她在生发,她在积蓄,她气沉丹田欲喷薄而发,相信她破晓时分一跃而出时一定似一轮红日粲然如霞。



刚表态过的朋友 (0 人)

“五一”假期义乌国际商贸城人气旺  捏面人:手指绝活“假乱真”  交通安全记心间  学手艺 增技能  苏溪镇开展夜市商户安全培训  

义乌网

GMT+8, 2024-5-6 12:2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