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研究出租汽车行业定位、经营权管理、运价形成机制等各种因素,尽快形成改革指导意见”。针对当前出租车营运秩序较为混乱的情状,交通运输部关于强力破解出租车困局的表态,鲜明传导出主管部门正视行业问题、回应群众关切、着力推动出租车行业改革的明确信号。 伴随着改革开放发展起来的出租车行业,近些年来一直因其市场化步伐滞后于不少其他行业而广受诟病。很多城市包括义乌在内,甚至形成了人口10年来增长几倍、出租车数量却几乎不增加或极少增加的极端现象。出租车数量与人口配比不够科学,“份子钱”居高不下等问题,不仅令从业者意见很大,广大市民也因“打车难”而颇有怨言。 更严重的是,出租车专营导致的“牌照垄断”,容易衍生出租车行业的“封闭利益链”;特许经营许可下的牌照总量控制,导致出租车数量与激增的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出租车运营牌照的稀缺,也使其成为一种“无形资产”。在这种经营模式下,乘客和出租车司机成为链条上弱势的一环。 尊重市场规律,深化行业改革,维护出租车行业的正常运营秩序,是相关各方的共同愿望。而打破利益固化“坚冰”、打破出租车牌照垄断式管理,才能让改革突破利益的藩篱。比如,在出租车行业定位上,它到底应该是一种便民利民的出行方式,还是应该如某些地方所声称的是必须高于公共交通的行业形态?在经营权管理方面,是将出租车经营权固守在既有者手中,继续保护行业专家所称的“垄断市场”,还是应该允许社会力量有序进入、正当竞争?对于适应运输市场多样化、高品质需求的“专车服务”等创新举动,是以开放的心态允许它们逐步发展完善,还是百般阻挠甚至手起棒落一棍子打死?这是深化出租车行业改革躲不过、绕不开的重要问题。 百姓利益,应是深化改革的出发点;打破垄断,应为出租车改革的突破口。克服利益掣肘,找准改革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并适时以法律法规形式进行相关授权,出租车行业的改革才能驶入“快车道”。我们期待相关部门能够真正拿出“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充分展示改革的“含金量”,增加人民的“获得感”。 |
GMT+8, 2025-7-24 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