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是一座城市幸福感的重要源泉,考量着城市管理的水平,更体现了城市管理者对市民的诚信。 近年来,为积极适应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这一转变,义乌围绕“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全力推进基层食安办规范化建设,创新探索“1+2+3+4+X+Y”管理模式。 2019年,在省市场监管局和金华市市场监管局指导下,义乌结合《浙江省乡镇(街道)食安办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和《浙江省基层食安办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的要求,作为唯一起草单位制订了全国首个基层食安办建设省级标准《基层食品安全协调管理等级与评价》,通过强化基层食安办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硬件建设,持续提升食安义乌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切实打通基层食品安全“最后一公里”,保障舌尖上的安全。 1张违法行为清单 红黄牌2块牌子 专管员、体验官、网格员3支队伍 挂图作战、智慧监管、强化服务、制定标准4项举措 X若干个食品安全自律群 Y若干示范街示范点 强化监督检查 织密食品监管网络 “‘黑马甲’又来巡逻啦!”8月14日一大早,后宅街道食品安全巡管小分队队长洪小弟来到北站一区一餐馆内,餐馆老板笑着相迎道。 餐馆老板之所以称洪小弟为“黑马甲”,是因为他穿着食品安全巡管小分队统一的黑马甲,马甲上写着“食品安全、共同监督、安全食品、人人受益”。 为了提高辖区的小餐饮行业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小餐饮业主,去年,后宅街道食安办整合市场监管所、五水共治办等部门力量组成食品安全巡管小分队,对辖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开展地毯式巡查,发现一般问题,立督立改;发现严重违法行为,立即上报至基层治理四平台,由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进行立案查处,引导餐饮从业人员树立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 “我原先是网格员,巡逻管理的业务很多很杂,成为食品安全巡查小分队一员,专职负责食品安全,业务更专更精,有利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洪小弟说。现在,即便是小作坊生产的粉皮、馒头,他也能一眼辨出是否出自“正规军”。 食品的安全、放心,是老百姓最基本的诉求。 近年来,义乌将食品安全作为重要民心工程,围绕党政同责,层层压实责任,让食品安全成为各级主抓工作。义乌积极构建纵横交错网络负责体系,自上而下而言,则是成立食品安全委员会,以镇(街道)党政领导任主任,市场监督管理所、行政执法大队、派出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形成统一协调监管机制,并建立食品安全生产经营单位街长负责制。横向到边则是以食品安全巡管小分队为载体,成员分别由行政执法、城市管理、创建办、美丽乡镇促进会等多个部门精挑细选而成,组建成立集多功能、多职能为一体的巡查小分队。同时,健全基层网格,发挥网格员作用。 洪小弟巡管辖区共有98家餐馆、80多家商超。每天早上8点半,他就出门巡街,一天最多走二三十家。每当发现问题,他就会把问题拍照上传至基层四平台联动管理系统,几分钟内,系统就交办给市场监管局后宅所处置,执法干部在掌上终端收到提示后到现场检查,对问题进行处置。 “一个小时后,我上报的情况就会得到处置,效率很高。”洪小弟对“基层治理四平台”啧啧称赞。 权责背后还需要机制的顺畅落地。“基层治理四平台”就是食品安全工作落地落实的重要抓手。就以后宅街道为例,去年,通过“基层治理四平台”,网格、小分队共上报食品安全问题隐患2343条,共处罚金31万多元。 一个区块、一条街、一家商店……如今,义乌已在“餐饮单位全覆盖,检查内容全覆盖,闭环控制全流程”的基础上,探索形成巡查网“初筛”、网格“靶向定位”、执法网“精准捕获”的三位一体监管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不留死角。 把好“关口” 让市民吃得更放心 看惯足球场上裁判出示的黄牌、红牌,你是否知道食品安全也有红黄牌? 在义乌各个社区都可以看到食品安全红黄牌,红牌是流程规范、安全可靠的门店,黄牌是制度不落实、整改不到位的门店,一红一黄非常引人注目,得到居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平时上班太忙了,一般都是在外面吃,对食品是否卫生还是比较担心的。”上班族陈先生告诉记者,有了食品安全红黄牌,就能知道去哪家店就餐更安全,给市民带来不少便利。 以竞赛来发挥奖惩激励作用,是义乌推动食品安全工作落实的又一根“指挥棒”。开展“红黄牌”评比就是义乌各镇街食安办,每月对各自辖区所在村(社区)开展的食品安全工作考核,它以自律小组为单位,以“红黄牌”的形式,倒逼生产经营单位落实主体责任。 今年,为进一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餐饮业)的长效监管机制,压实食品安全各级主体责任,义乌还结合“党建+单元”作战模式,在原来的餐饮业红黄牌评比基础上进行升级,全新打造食品安全红黄牌评比2.0版。 “与之前的1.0版本相比,2.0版的红黄牌评比对象增加了社区、小区、房东以及食品安全专管员。”后宅街道综合监管中心主任吕晓成说,希望通过红黄牌评比提高社区、小区、房东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意识,营造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当然,考核授牌都不是最终目的。怎样既能让餐饮单位的违法违规行为得到有效整改,切实提高食品安全指数、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又不与法律法规相抵触?义乌还创新探索出餐饮行业“驾照式”管理。 每个自然年度对每家餐饮单位初始总计分12分,实行日常扣分管理,当扣分值达到12分时,餐饮单位的法人、食品安全管理员以及厨师三类人员需“回炉重修”,经培训、考试合格以后方可恢复营业。同时,研发“食品经营单位驾照式记分管理APP监管软件”并在全市推广,APP软件包括食品单位管理、检查记录查询、扣分管理、统计分析、线下学习等功能模块。 在每个镇街实行辖区考核以外,义乌14个镇街之间也同样开展着竞赛。14个镇街食安办是否有效落实党委政府食品安全责任,比一比,晒一晒,晒出指标,晒出作为,晒出责任担当。 义乌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镇街攻坚竞赛考核项目,对工作进展逢双月考评,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并对排名靠前和末位的镇街分别设置红旗和黄牌,强化督察督办,推动基层食安办星级创建等食品安全工作有序开展,确保全年完成创建三星级基层食安办14个,创建率达100%。那么,具体比什么? 很多城市“小饭桌”属于监管盲点,义乌就以小餐饮行业“十大顽疾”整治为切入点,“小饭桌”的食品安全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如今,我们在义乌可随处找到小餐饮整治的示范样本。 苏溪镇苏华街上聚集着63家餐馆,一度是食品安全监管和治理的薄弱区。去年9月开始,义乌在全省率先把4D管理植入小餐饮店的整治中来。经过集中整治,以前“不那么讲究”的苏华街,除了“颜值”和“口味”明显提高,还多了小餐饮“样板街”的范儿。 走进其中一家东北餐馆,只见营业执照、食品经营许可证、消毒记录、索证索票、健康证明等都“上墙”集中公示;后厨里,食品原材料按荤素生熟用食品级保鲜盒密封后分开摆放,砧板、刀具、原料容器等用具也使用不同颜色的标识予以标注,定位存放…… 去年以来,义乌市场监管局以苏溪市场监管所为试点,积极探索前瞻性、创新性监管方法,搭建以整理到位、责任到位、培训到位、执行到位“4D管理”的标准模式,实现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一步到位治理小餐饮顽疾,助推餐饮行业转型提档。 突出重点 抓好食品安全培训 治理从“头”开始,要把好食品安全“保胃战”,还得抓好食品安全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 2017年,义乌就开设了公益性质的食品安全培训学校,将全市食品安全生产经营单位纳入教育范畴,借助这个场地和平台强化食品安全共治合力。 义乌将基层食品安全协管人员能力提升,与全市食品安全生产经营单位主体责任落实结合起来,统一纳入宣传教育范畴,开展了食品安全协管能力竞赛、微信有奖答题等一系列活动。并运用互联网技术开辟了“空中课堂”,构建了“后厨实景培训+N个分课堂”的食品安全知识网络学习平台,不仅可以学习食品安全知识,还能观看餐饮单位的后厨。而且为了提高食品从业者对食品违法行为处罚标准的知晓率,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摘录具体违法类型的处罚内容,编制成《食品经营单位违法行为处罚清单》,发放给辖区食品经营户,明确告知哪些行为会触犯相关法律法规、被认定为违法、会被处罚,发挥警示作用,倒逼主体责任落实。 同时,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的有关食品生产经营方面的34项具体内容,义乌还编制了涵盖法律法规、食品安全制度、日常管理、经营规范等内容的380道试题,设计成20套试卷,开展相关的培训测试。每年,义乌都组织基层食品安全工作人员开展至少两次系统培训,组织辖区食品行业从业者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至少两次,实现业务培训系统化。 在全市范围内,义乌还按照辖区划分成立了100多个餐饮行业自律小组,各小组定期开展现场会议,每次到1至2家示范单位学习,随机到3至5家共同检查点评,通过现评、现学、现改的形式,推进辖区餐饮行业整体规范提升,促进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 除此之外,义乌积极推广食品安全责任保险,着力在食安险产品创新、服务创优、机制创效上下功夫,驱动风险管理与社会共治“双驾马车”,引入社会第三方力量参与食品安全管理,建立食品安全协同共管战略工作机制,形成食品安全政府、企业、行业、个人等主体多元共治格局,为食品安全意外提供保障,提升全市食品安全水平。 |
GMT+8, 2025-8-13 1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