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义乌孩子的童年里,捏面人必定占有一席之地,黑、白、红、蓝各色面团在师傅手中压扁搓圆,做出五彩斑斓的小人偶。尤其是逢年过节,孩子们总是叽叽喳喳地围绕在面人摊的周围不愿离去,缠着大人想要买一个威风凛凛的“孙大圣”。 而如今,儿童玩具多得举不胜举,越来越多的新式玩具取代了捏面人在孩子们心中的地位,走街串巷的手艺人渐渐走失在时光长河里。在义乌的街头,已很少能看到面人师傅推着自行车,架着木头摊子埋头搓面人的场景。倒是在一些民俗活动中还偶尔见到,精巧的小玩意,一下子又把人拽回童年。 在义乌市非遗馆,记者终于找到了一位拥有40年捏面人经验的面人郎——吴东海,同时他也是义乌目前唯一一位非遗捏面人技艺的传承人。在他的手下,原本普普通通的面团经过揉捏,仿佛都有了灵魂。 能工巧手捏出世间百态 捏面人也被称作“面塑”,是中国一种制作简单但艺术性颇高的传统民间工艺品。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早已是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 面人的体积小、便于携带,颜色丰富却经久不褪色,成为古往今来,孩子们最爱的玩具之一。“猪八戒”“孙悟空”等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面人形象为世人熟知。捏面人的手艺人被称为“面人郎”,每个行走江湖的面人郎有一只百宝箱,所有制作面人的工具都在里头。 吴东海也不例外,他的宝贝箱子分成上下几层,最上层的木板上星星点点的小孔是用于插上木棍展示面人的;中间一层是制作面人的工具,尖头的、圆头的、扁头的……一支支形态各异的小木棍都拾掇在此;最下一层是盛放面团的,蓬松绵软的面团,被保鲜膜包裹着,看起来饱满圆润,煞是可人。 “做好一个面人,面粉很关键,不仅发面要发好,而且面团都要做到干净卫生。”吴东海由于年幼时的疾病,丧失了语言能力,解说只能由其嫂子代劳。据了解,因为面人针对的群体都是小孩子,不懂事的孩子时常会手口并用地把玩面人,所以自古以来,制作面人的面团都是由面粉、糯米粉、盐及香油等可食用材料制作而成,这样的话,即使有年幼的孩子误食面人,也不会造成不良反应。 “爸爸,我也想要一个面人!要颜色多的,长得好看的!”在非遗展示区,孩子们都被吴东海的面人吸引了目光,小女孩多多也不例外,在她的央求下,吴东海决定做一个“穆桂英”。只见他先取出一块黑色的面团,插进竹签里固定,并做出人物躯干的形态;再取橙色、黄色面团相互揉捏,先滚后压,成为衣裳裙摆;接下来是面人的四肢、帽子、铠甲以及五官……面团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再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手、头面,再披上发饰头冠,片刻工夫,一个栩栩如生的“穆桂英”就诞生了。 除了女中豪杰穆桂英,还有婀娜多姿的嫦娥、大闹天宫的孙悟空、黑面武将张飞等各种神话故事、戏剧、历史人物,吴东海都能信手“捏”来。从未见过捏面人的孩子们仿佛看到了新世界,围坐在吴东海身边静静观摩,也有胆子大的孩子偷偷拿起一个面人来,小心翼翼地抚摸,看过瘾了再轻手轻脚地放回原处。 一份快乐跨越时光隧道 看到有捏面人的手艺人,70后的黄琳琳也被吸引了过来,她拿起一支孙悟空,轻声感叹:“这可真是我小时候的回忆啊!”在她的回忆里,一个面人要一分钱,是小时候的奢侈品。每逢佳节,父母便带着一家老小跑去义乌佛堂逛街赶集,路过面人摊,她就挪不动脚步,一定要赖着爸爸给她买一个才好。有时候是一只小鸡仔,有时候是一把兵器,但她最喜欢的还是齐天大圣孙悟空。孙大圣画着标志性的红白色脸谱,头戴夸张的花翎,身披虎皮袄,颜色丰富,服饰夸张,好看极了。 长大后,黄琳琳再回到佛堂,老街变得更热闹了,沿街的店铺也更新升级了,可捏面人的师傅却找不到了。黄琳琳说:“小时候的面人,都是些中国传统形象,而且还需要用到转盘的,靠运气选面人。” 在吴东海的工具箱上头有一个简易的自制转盘,盘上分为数十个区间,区间内分别标注着“桃”“刀”“鸡”“小将”以及“大将”,每个名字都对应着不同的面人形象,“桃”“刀”“鸡”顾名思义就是桃子、兵器、公鸡造型的面人,而“大将”和“小将”,则选择的空间较大,面人造型也更华丽些。“小将”指的是中国古代神话故事或传奇演义中的小将军如赵子龙、杨宗保等,“大将”则是例如穆桂英、孙悟空、关公等大将军。想要买面人的孩子们首先要拨动转盘,指针指向哪个,面人师傅就做哪个面人。花同样的钱,却可以靠运气获得不同的面人,黄琳琳笑着说:“那简直就是童年时最热闹的‘幸运测试’。” 如今,吴东海也上了些年纪,不再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大街小巷,但为了让义乌非遗捏面人手艺能让更多人记住,他依旧坚持定期前往义乌市非遗馆,在这片义乌传统文化的栖息地,向大家展示着这份非遗记忆。 |
GMT+8, 2025-7-6 1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