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执法”全记录 一部手机看清楚 “你好,你把塑料袋扔在易腐垃圾桶内了,而且8月10日你也分错了垃圾。”8月19日,市执法局大陈大队的执法队员对辖区某快餐店厨房内的垃圾桶进行拍照取证,并在“浙政钉·掌上执法系统”上记录了此处检查结果。 “你们记错了吧,我就是今天太忙才不小心扔错了,之前都分得很好的。”该快餐店老板刘某强行“解释”。随后,执法队员现场在手机上打开该店的检查记录,检查时间、内容、照片以及店主签名等等一应俱全,且记录显示,今年该店已是第三次检查出垃圾分类错误。“现在都用科技来管理,真是越来越先进了。”在事实面前,刘某无话可说,并接受相应处罚。 以往,对于“不小心分错一两件垃圾”这种轻微违法行为,执法队员大多以口头教育为主,但收效甚微。如今,执法队员依托“浙政钉·掌上执法系统”开展垃圾分类检查,只要打开手机,就可以快速查到市场主体的所有检查记录、扣分情况,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查处。 此举将各类轻微违法行为量化可视,便于监管查处,并用“扣信用小分”的形式提高教育力度,约束市场主体自觉改善。同时,根据历史检查情况,执法队员可对市场主体按违法内容分类监管,按违法次数分级查处,助推垃圾分类智慧监管。以大陈镇为例,执法队员将镇区100余家餐饮店列为垃圾分类监管行业,并根据历史检查情况,对其中15家易分错类的餐饮店进行重点监管,增加检查监督力度。 可以说,一部手机,就是执法者的“最强大脑”。“3分钟左右就可以完成一家市场主体的垃圾分类检查,和以前相比检查时间大大缩减,而且通过‘掌上执法’,可为每个市场主体建立垃圾分类‘数字档案’,便于长期有效监管。”执法队员表示,将“互联网+巡查”运用到垃圾分类治理中,不仅破解了市场主体量大、监管人员少的难题,也有利于提高监管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从“不乱扔”到“分好类”,从“嫌麻烦”到“好习惯”,改变生活习惯是一个渐进过程。接下来,市执法局将持续发力,借助“互联网+”积极探索垃圾分类智慧化监管新模式。 |
GMT+8, 2025-5-2 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