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为德之本,百善孝为先。孝义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幸福家庭的道德基础,根植于商城大地的孝文化是义乌传统文化中最有特色的华彩篇章。 义乌是一座以孝命名的城市。“颜乌葬父、孝感天地”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像一股不竭的清泉,滋润着乌伤大地后人的心灵,潜移默化地陶冶着人们的灵魂。 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秦始皇平定江南后,始置乌伤县,自新朝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起,曾一度改名为乌孝,到光武帝时又恢复为乌伤。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起称义乌,至今未变。据嘉庆《义乌县志》记载:“义乌为孝子过化之乡。”乌伤县名的由来,相传“秦颜孝子氏,事亲孝,葬亲躬畚锸,群乌衔土助之,喙为之伤,后旌其邑曰乌伤,曰乌孝,曰义乌,皆以孝子故。”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乡邻和睦、尊老爱幼、敦亲尚孝,这些伦理道德代不乏人,且代代相因。诚如嘉庆《义乌县志》所评说:“……所谓施诸后世,放诸四海者,无异道也。吾乌,县以孝开,冢留秦壤;忠孝堂,颜、宗并祀,视他邑更轶伦矣。” 孝义是义乌的文化之源,流传于义乌的民谚、歌谣中也能窥其一二。如谚语称:“孝敬公婆自得福,孝敬田地自得谷”;“敬九十九杯坟头酒,不如敬一杯喉头酒”;“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等。歌谣则更多,如《仙英哭夫》:“……日头晒来热烘烘,公婆前来劝一通,劝阿仙英去嫁侬(人),仙英勿愿嫁老公,服侍婆婆服侍公,公婆过辈(去世)再嫁侬……”又如《花名宝卷(劝世文)》:“孝敬公婆为第一,自己也要做婆身;侬(你)若勿把大人敬,遭人轻视被人恨;在家尽心敬公婆,何用南海拜观音;一心只管行孝道,皇天不负孝心人。”在《劝孝歌》中则唱道:“孝为百行首,诗出不胜录……若不尽孝道,何以分人畜?奉劝为人学,孝经宜早读。人不孝其亲,不如畜与禽。悲乌尚反哺,羔羊尤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料与木……” 两千多年来,义乌百姓孝行甚笃,有孝名留世的人历代不乏,尤其历代名人更是躬修孝德,多存口碑史记,常励宗族乡里。据《义乌县志》记载:秦有颜乌;汉有杨乔;三国有骆俊、骆统;唐有骆宾王;宋有徐侨、宗泽、陈熙晋、黄净德、石子定、楼斗南、楼蕴;元有朱震亨、黄溍;明有王袆及王绅、王绶父子,陈思任、商节、丁文明、吴百朋、倪仁吉、龚昙、陈侯周、毛学舜、陈樵、杨芾、傅商弼、陈文言、金文泰、方稠、楼德运、金文亮、王汶、楼楷、朱叔诚;清有朱之锡、胡之翰、骆宁桢、陈无咎、陈幌、王应麟、金汉鼎、楼景联兄弟、陈世耀、陈万年、朱孔云、金肇进三兄弟、骆宁桢、傅文权、朱兆先、吴湛、金来仪、陈崇斋、陈士浩、龚起晕等,有的事亲居而养乐,有的事亲病则致其忧,有的事亲丧哀而祭严,有的因事亲而务实且成就大业,有的父母在不远游,有的以德报怨,有的舍身救亲,还有践行父母遗愿等,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声有色、可传可承、可述可学的的孝举,谱写了一幅幅璀璨夺目的孝义图,成为了中国孝义文化中厚重而闪光的一页。 古人以孝为天性,代代相传,今人仍以孝为准则,视之为人伦道德的根本,视之为行为规范和做人的美德。陈望道、冯雪峰、吴晗、龚献廷、蒋仲苓、吕新庆、杨守春、罗兆梅、李冬莲、龚辉昌、贾献章等,有的倡导孝道新理念,有的拜师学医悬壶济世,有的陪母亲同床而眠,有的几十年如一日服侍婆婆等,他们的孝义的故事在家乡成为美谈;更有义籍台湾乡亲每年清明扫墓,以及义工之家、爱心公社等爱心组织的孝义善举薪火相传,更是孝行天下的风骨。 孝义作为一种文化体系、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起点与根本。崇尚孝道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情感和个性特征,具有自强不息的民族凝聚力和亲和力,是维系中华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是可以退守和栖居的精神家园,也是增强文化认同的宝贵资源。 义乌人的孝行传统精神具有“务实、贴近、富义、尚勇、弘源”的内涵,孝义文化建设活动是打造义乌城市新名片、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一项重要举措。 孝既是一种传统美德,要与时俱进。为深入开展“弘扬传统文化,打造孝义之城”活动,要紧扣“小孝持家、中孝敬业、大孝爱国”的新时代孝义内涵,把孝义文化作为城市治理和建设的重要精神资源,精心创设各种活动载体,广泛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将义乌打造成孝义文化传承高地、传播高地、教育高地、志愿服务高地、先进典型示范高地,为打造“重要窗口”,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提供精神动力、道德支撑和强大正能量。 |
GMT+8, 2025-5-4 0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