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书的相遇,就像人与人的相遇一样。”前不久,当读到这一话语时,我不由得会心一笑:浩月惠赠《万物皆有光》(2021年7月,中国工人出版社),何尝不是我的阅读红利呢? 一 记得去年9月27日下午,陆春祥等知名作家在曹聚仁故里采风,晚饭后返城。兰溪作协意犹未尽,热情邀请大家再去兰江边上的一家小酒馆坐坐,赏景宵夜两不误。 还未开席,又匆匆进来一人。作协主席陈兴兵立马起身介绍:“知名作家韩浩月。我们一起喝一杯。” 怎么喝、喝了多少、说过哪些话,因为当晚酒高断片,统统付之阙如了。只记得开喝之前,我对浩月说,办公室订有《新华每日电讯》《光明日报》《南方周末》《中国新闻周刊》等报刊,这些年读过你的文章何止百篇,不少美文还被剪下,当作范文学习备查。有幸碰到,真是一种缘分啊。 想不到,浩月也是率性之人,当即答应回京之后快递一册新著,请我“批评指正”。 一张酒桌,实乃一个江湖——说过的话,答应的事,大多是不作数的。令人意外的是,浩月一直惦念兰江边的允诺。一个多月后,他深夜“微”我,讨要邮址,并亲笔题赠杜甫诗句:“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 “万物皆有光”,凡事皆有缘。而所谓“缘”,“其实不过是一个早晚要发生的、必然的交集。人是流动的,书也是流动的,但总会有一个时刻,人与书会暂时停止脚步,彼此凝视,由此诞生的一切,是阅读行为产生的所有魅力所在。” 二 韩浩月,散文作家、文化评论人、影评人。出版有“故乡三部曲”:《错认他乡》《世间的陀螺》《我要从所有天空夺回你》,评论集《座无虚席》《有时悲伤,有时宁静》等作品20种。上海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华表奖、金扫帚奖等影视奖项选片人、评委。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获得者。 《万物皆有光》是韩浩月近十年来发表的时评随笔集,剖为“文化解药”“文字有光”“风月同天”等5辑,辑名之下皆有一首意蕴丰沛的诗。譬如,“无数张面孔/构成了一张庞大的时代‘地图’/总有一些面孔/因为独具个性而变得清晰、拥有一种引领性/看见他们,也就看见了我们所生存时代的现状”。无疑,这一辑要说的就是“时代面孔”。 韩浩月乃山东郯城人,初当北漂时,诗人群体是他最早的圈子。他们生活在京城的各个地方,“每晚总有诗歌聚会。所谓诗歌聚会,其实就是大家在一起喝酒,喝了点酒之后,就在席间朗诵诗歌。” 眨眼之间,二十多年过去了,当回望这段难忘的北漂生活时,他忽然发觉,北漂文化已渐渐褪隐。“唯一不变的是北京的火车站和汽车站,这些进京或出京的窗口,还能感受到初来者的兴奋与慌张,以及离开者的失落和沮丧。”(《北漂作为一种文化概念已消失》) “15秒看到问题本质和一生也看不透问题本质的人,他们的人生不会是一样的。”韩浩月目光犀利、通透,条分缕析当下假偶像、中国脱口秀、韩片的暴力与痛苦、书信之美等等文化现象,探究社会、时事、文化的共通之处,观察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并对诸如李子柒、葛优躺、诗人范雨素、小猪佩奇、宋小女救夫等文化热点事件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解读。 知名短视频博主李子柒是生活在四川大山中的女孩,童年时父母离异,与奶奶相依为命,却精通手工、农活,实现了同龄人所没法拥有的梦想。 如何解读这一“网红现象”?在《李子柒是一个“生活镜象”,而非“文化英雄”》一文中,韩浩月分析认为,“从现实逻辑来看,一个人不大可能拥有如此多的才能,尤其是每项才能的展示结果,都能达到令人赞叹的地步。但视频制作与社交媒体传播,为打造这样的‘全能人才’提供了可能。”所以,他直言不讳地说:“李子柒具有不可复制性”,“以李子柒为核心的内容创作,……建立在受众内心的某处空洞基础上。如果自身拥有或者享受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李子柒的吸引力便会下降不少。” 与“李子柒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著名作家余华走进校园,教授学生《如何在中高考中写好作文》。某网络大V听闻此事,感叹“文学已死”:“写出了《活着》的著名作家都要出来讨生活,盗版害死人,文学确实养不活人了。” “文学已死”是个扯不清、道不明的“老话题”,智慧如韩浩月者,也只蜻蜓点水,避而不谈,却力挺余华:“能面对面听到余华授课的学生们是幸运的”,因为“一名作家把他的人生经历、生活观察、思考成果浓缩在一堂课里,这样的授课内容,肯定是高质量的。哪怕他的诉求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分数,也有利于打开学生的视野,教他们用更多元的思路去表达。” 三 高考,曾是你我的“独木桥”,也是当下应试教育的“指挥棒”。 高考首日,作文话题向来都是舆论关注的焦点,各地都有哪些作文题,命题水平如何,好不好写,槽点确实不少。《万物皆有光》第5辑“星空大地”,收录了14篇文章,其中11篇是高考同题作文,3篇是有关“高考作文”的体会与建议。 “每年高考到来的时候,我都洗干净手,坐在书桌前,耐心地等待一个消息——当媒体编辑获得高考作文题目的时候,会第一时间传来。接到信息后,我会在几十分钟的时间里,交出自己的同题作文,这样的‘任务’,我已经完成了十余年。”(《自序·那个莽撞的年轻人》) 假如韩浩月是当年考生,而读者无疑就是今天的阅卷老师。说句实话,你会给他多少分?语文曾是我的“短腿”,细读之后,亦不敢妄言篇篇皆给高分,但其立意构思、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皆有独到之处,已非一般写作者所能企及。 “盐一定是咸的吗?”此乃2019年高考作文江苏卷题目。“考生”韩浩月怎样落笔? 文章开头说:“水一定是淡的吗?盐一定是咸的吗?这不是抬杠,有时候目光穿透人们对世间万物的普遍定义,才能发现这个世界真正的奥秘,才能体会活着的千姿百态。” 而在接下来的叙述中,韩浩月并没有正面回答作文题意;而是写了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一位少年朋友在监狱里吃到的咸疙瘩,西谚“甲之蜜糖,乙之砒霜”等等。文末,他才亮明观点:“人间百味纷呈,人心各有不同,世界上连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都不存在,更别说灵魂了。《道德经》里说,‘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品质,愿你能拥有,并用它来看待所遇到的物、事、人。” 四 作文题目让考生挠头,此乃高考常态。韩浩月给出的体会是:“不要拘泥于命题,要学会打开命题背后隐藏着的一扇门、一扇窗。”这话虽说通俗易懂,背后却凝结着韩浩月数十年的阅读心血。 “我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实际上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开始大量阅读……” “读书不应分季节,每个季节都有读书的乐趣,比如冬天守着火炉读,秋天听着雨声读,春天在窗台望着远方读……夏天的房间里如果能有空调、西瓜,把书读进去亦不是难事。” “我读书快,一本书若是能读进去的话,基本一天就能读完,次日再花上半天的时间,就可以把书评写出来了。” 韩浩月是当下非常活跃的特约时评作家,读书、观影、看碟、上网,既是日常生活,也是创作所需,练就了一双洞若观火、见微知著的慧眼。他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几乎篇篇都是“急就章”。若非博学多才,又岂能融会贯通、信手拈来?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收录在《万物皆有光》中的86篇随笔,篇幅大多不长,很少引用名人名言,即使有所引用,也是经过咀嚼消化的“自言自语”,素朴平实而不乏时代气息。他甚至倡议“评论要向文学回归,要杂文化、散文化”,始终不忘人文关怀。 阅读是一种孤独,守住了,就是一辈子的享受。韩浩月读书有三个“硬性规定”:“一是读朋友写的书,了解他们的写作状况;二是读当代作家的书,更好地感受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发生了哪些微妙的变化;三是经典重读,把年轻时看过的似懂非懂的经典,拿过来再读一遍,往往有全新的发现。” 书有深浅,读有快慢。韩浩月的“阅读倾向”其实不一定适合你我,但我特别推崇他的“阅读红利”说,因为阅读犹如存款,终极目的是“为我所用”。 “阅读是有红利的,但它不是‘创可贴’,拿过来一本书就能直接找到答案。阅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等到有一天,你面对日常生活或者生命里重大变化,虽然也惊惧、也担忧,但内心却有一块澄明之境时,那就是阅读的红利兑现的时候。”(《阅读的红利》) |
GMT+8, 2025-5-10 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