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7月7日,金义联防第八大队在义乌下宅祠堂成立。 中共义乌市委党史研究室 朱德友 80年前的7月7日,义乌党组织在义西建立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7月下旬,改番号为钱南军别动第一支队第八大队,此后又改番号为金义联防第八自卫大队、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金萧支队第八大队。烽火岁月中,抗日武装第八大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保家救亡斗争,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书写了一段光辉的历史。第八大队的斗争历史和经验,充分体现了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激励着当代义乌人在建设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新征程上奋力前行。值此第八大队成立80周年之际,重温党史,作文记之。 党的领导,独立自主 1942年5月,12架日机在义乌县城投下炮弹249枚,焚毁房屋1000余间,全城顿成火海,精华付之一炬。国难当头,存亡之际,在省委书记刘英被捕牺牲,省委机关遭敌破坏,义乌党组织失去上级党组织领导的严峻形势下,在义乌沦陷的前两天即5月19日,金属地区特派员陈雨笠,毅然在义乌柳村共产党员杨文清家召开“柳村会议”。会议决定以毗邻金华、浦江、兰溪3县地理条件比较理想的义乌西区和金华东区为中心,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是一次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决策性会议,是发动群众拿起枪杆子,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奠基会议,是义乌党史的一个里程碑。“柳村会议”后,党组织迅速行动,不到两个月,就组织成立了抗日武装第八大队。 第八大队的成立,得到了地方开明士绅的重要支持,也借用过国民党的番号,但党组织自始至终主导了这支抗日武装。借用番号期间,为了保持八大队的独立地位,中共义乌县委在党内确定了一条重要原则,即只挂靠钱南军别动一支队番号,在组织上完全独立自主,不接受钱南军别动一支队的任何调动和派遣。第八大队成立4个月后,大队部成立政工室和大队总支委员会,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失去上级党组织领导1年5个月后,通过交通员周全(周永山)的联络,金属地区党组织与浙东区党委接上组织关系。根据浙东区党委的指示,金属地区党组织即组织力量,开辟诸义东抗日根据地,并与诸暨的小三八部队联系,积极打通与四明山根据地的通道。以第八大队二中队为班底的队伍,在攻掉楂林山背的伪军据点后,成立陆军坚勇大队。诸义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对浙东抗日根据地连接四明山、会稽山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浙东部队奉命北撤后,国民党趁机调集二十一师占领金义浦地区。他们勾结地方反动武装,伙同反动县长对抗日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清剿和所谓的“宣抚”。白色恐怖下,遵照党的指示,留下坚持斗争的骨干转移隐蔽党员,妥善处理病员,埋藏枪支,保存有生力量。在异常艰难的情况下,陈英同志紧紧依靠群众进行党的工作,使吴店地区103名党员基本没有遭到损失。 在中共浙东工委副书记马青指导下,1947年9月,党撤销金义浦特派员,在王店成立中共金义县工委,随后成立金义浦武工队,后随着队伍扩大改编为金义浦人民游击中队、会稽山人民抗暴游击司令部第八大队。这支仍取名“第八大队”的武装部队虽不是原先的那支第八大队,却延续着八大队的斗争精神。武装部队取得了首战义亭火车站守军、黄宅、鞋塘等系列战斗的胜利,痛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嚣张气焰,增长了军民士气。一直到解放,义乌地区党的领导和武装斗争始终红旗不倒。 统一战线,军民一心 生死存亡危难时刻,在党的统战工作下,以吴山民为代表的民主人士、进步士绅和人民群众以大局为重,有粮出粮,有枪出枪,有力出力,为抗日斗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红色县长”吴山民,早在担任政工队队长和国民党义乌县县长期间,主动接受共产党员到县政府各科室和政工队、自卫队、区乡政府任职。后被国民党以“左倾危险分子”“共党的保护伞”为由,撤去县长之职,开除国民党党籍。“柳村会议”后,吴山民坚决响应党的号召,出面号召义乌民众组织成立共产党的武装队伍,开展敌后抗日斗争。八大队成立后,他召开分水塘会议,稳定了周围的杂牌地方势力,有利八大队发展。在八大队虽然没有担任职务,但八大队的重大决策,吴山民都共同参与精心策划,并付诸实施。 曾任国民党傅村乡乡长的杨德鉴,经江征帆等共产党人的统战工作,深感抗日保家乡匹夫有责,毅然出任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大队长,献出长短枪7支以示真诚,供应解决大队成立初期困难的给养,为部队的创建和生存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吴店镇和平村的地主吴琅芝,在县委宣传部长吴璋的帮助下,拥护党的抗日主张,积极协助吴璋出面整顿祠堂,集中公产收入为吴店椒峰小学增设高小班级,增添经费,先后聘请共产党员或进步教师方城顺、杨静娟夫妇、陈致道等到椒峰小学任教,传播革命思想。椒峰小学成为革命启蒙教育的摇篮,八大队创建后,该校学生纷纷参军,其中有10多人成为革命烈士。吴琅芝也把自己15岁的儿子吴璀献(吴弋江)送到八大队参军,1949年牺牲成为光荣的烈士。 吴店的爱国进步医师吴廷璈,曾任椒峰小学董事会主任,经县委对他的教育后,当八大队医务室药品奇缺时,他主动提供药品,并且经常为八大队伤病员就诊治疗,他曾经为金萧地委书记、金萧支队政委杨思一开刀治伤,为革命做出贡献。 县委建立抗日武装,开辟根据地后,国民党势力经常渗透到金东义西地区,妄图趁机控制这一地区。吕思扬接任义乌县长后,以统一政令军令为由,提出与义乌县委进行谈判。县委出于统一战线考虑,采取斗争又合作的策略,经与陈雨笠和吴山民商量,派王平夷和吴山民为代表出面与之谈判,并邀请民主爱国人士余逊斋、斯友兰代表地方人士参与谈判。谈判的结果,从名义上,吕思扬取得了“政令、军令”的统一,但从实质上看,八大队指挥权仍然在共产党掌握之中。吕思扬得到三大队和义西区署两个空头番号,而县委得到的是合法地位,取得谈判斗争的实际胜利。 日本人并非全是无恶不作的坏人,有一位在少年时曾随父到过中国,在上海一所中学读过书,被迫应征入伍的青年坂本寅吉,随军到中国后,被派到义乌县采伐公司楂林采伐队任队长。目睹日军暴行的坂本寅吉不时流露出厌战、反战情绪。经坚勇大队大队长崔洪生和政委江征帆等人的统战思想工作,坂本寅吉彻底转变思想,决定参与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此后,他经常为坚勇大队送来有价值情报,通过可靠的渠道送来粮食、布匹等物资。时间一久,坂本寅吉的举动受到驻义乌日军警备司令部队长河野的怀疑。遭日军逮捕,受坚勇大队营救的坂本寅吉改名蒋贤礼,参加了坚勇大队。随军北撤途中,坂本寅吉光荣地参加中国共产党。通过坂本寅吉和另一位日本战友的努力,使原先企图向国民党军投降的日军某旅团3000官兵向当地新四军投降。可惜坂本寅吉在淮海战役最后阶段不幸牺牲。 武装斗争,战果辉煌 八大队的战士,主要来自金东义西的本地人,在党组织的发动下,加入游击队。1943年5月,建德的一支部队调入八大队,成立突击中队,壮大了八大队的队伍。成立初期,八大队的枪支很少,主要来自吴山民历年秘密准备的各式短枪7支和步枪2支、杨德鉴献出的长短枪7支、国民党傅村乡自卫队的步枪11支、吴璋同志留下的木壳枪2支,以及群众从掉队的日寇和顽军手上分头缴获的若干枪支。八大队成立后,通过一次又一次英勇的战斗,不断缴获敌人武器,壮大队伍实力。正如《游击队之歌》中唱的“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通过黄山伏击战,缴获刘文扬部队重机枪1挺、迫击炮1门、长短枪100余支。随后八大队以重机枪、迫击炮建立了一个机炮分队。通过柏树下战斗,缴获邢小显部队轻机枪1挺、冲锋枪1支、长短枪60多支、子弹4000余发。 八大队自成立至北撤,在3年2个月的时间里,与日、伪、顽进行了大小战斗40多次,摧毁日伪据点9个,歼灭日军近百人,伪军130多人,顽军520人,缴获迫击炮1门、重机枪1挺、掷弹筒2个、轻机枪11挺、冲锋枪16支、长短枪460支。这对独立自主,在相对薄弱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八大队来说实属不易,是令人骄傲的战绩。由点及面,以至全国,足以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八大队的主要战斗包括1942年8月20日攻打溪口,赶走汪伪浙赣皖闽四省行营指挥官傅延文,1942年8月24日太平岩伏击战,全歼傅村流氓头子傅六妹武装,1942年11月7日深夜黄山伏击战,歼灭抢掠群众财物、残害群众生命的钱南军三大队刘文扬部队,1942年12月9日和1943年11月7日,粉碎日军对义西根据地的2次大扫荡,1943年7月18日长塘徐伏击战,毙敌日军3人打伤2人,1945年5月13日莲塘潘伏击战,击毙日军19人,俘虏5人。 值得一提的是两次直接对日作战萧皇塘伏击战和塘西桥战斗。萧皇塘伏击战是八大队成立后第一次对日寇作战,此战获胜大大增长了队伍士气。1942年10月14日,驻在金东大小葑门据点的9名日军到义西萧皇塘抢掠,八大队接到情报后,立即命令一中队派出一个分队在日军回程必经的萧皇塘路上设伏,另一个分队接应掩护。此战击毙日军8人,其中一人为吉田少尉,缴获一部分枪支弹药。 塘西桥战斗是八大队对日军规模大,持续时间长,战况异常激烈的一次战斗。1944年5月9日,日军40多人,携带2挺轻机枪、1挺重机枪由义亭据点到义西根据地的上楼宅等地抢掠。八大队预估形势,派三中队埋伏在吴店方向,特务中队埋伏在塘西桥南面的高地上,义西区队负责警戒义亭方向的来敌。下午2时,不出所料,敌果然途经塘西桥,在大队长王平夷指挥下,特务中队猛烈开火,日军躲进麦田进行顽抗。与此同时,吴店方向的三中队积极配合,从日军的侧翼进攻。日军处于腹背夹击,进退不能的被动地位。这时,奉命率队来金义浦活动的李一群闻讯率金萧支队二大队前来助战。战斗持续5个多小时,毙敌20多人,缴获武器部分,大白马1匹。敌乘夜幕弃尸撤回义亭。 英雄辈出,可歌可泣 回望烽火岁月,回顾光辉历史,浮现出的不仅仅是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画面,还有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个个勇往直前、不畏牺牲的英雄人物。 八大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主力几次上调,为浙东游击纵队输送有生力量,上调后又努力发展壮大,始终是党在金义浦兰抗日根据地的可靠武装力量。八大队是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有的八大队的将领由党组织领导兼任,有的战士出身农村,在一场场战斗中成长,成为部队将领,有的战士随军北撤,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为民族解放保家卫国做出贡献,有的战士在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不同岗位上建功立业。当然,也有的战士,为了民族解放事业,献出无比宝贵的生命,成为光荣的革命烈士。 出席“柳村会议”的金属地区特派员陈雨笠、义乌县特派员江征帆,联络员杨广平、黄峰和浦江县特派员梅凯5人,作为区域党的骨干,全部都在八大队任职。陈雨笠曾任政工室主任,江征帆曾任政训员、政工室主任、坚勇大队政委,杨广平曾任一中队指导员、副官处主任,黄峰曾任二中队指导员,梅凯曾任一中队指导员。5人之中,江征帆、梅凯于新中国成立后在上海任职,陈雨笠、杨广平在省直机关担任领导职务。而黄峰同志,在1944年4月12日的战斗中不幸被俘,从容就义,生命永远停格在年轻的24岁。“柳村会议”是在共产党员杨文清家召开,杨文清是最早的义乌县委委员之一,曾任八大队大队附。他家作为党的交通联络站,一直延续到解放战争时期,为党做出了贡献。而新中国成立后,杨文清淡泊名利,一直在家务农。 八大队第一任大队长杨德鉴,离任后去江西经商,新中国成立后,坚决拥护土地改革政策,积极为抗美援朝捐款献银,义务为民治病,1952年当选金华县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副主任。第二任大队长李一群英勇善战,指挥有方,率队参加了莲塘潘伏击战、塘西桥战斗等一系列重要战斗,在部队中享受很高威信。1947年李一群在鲁南战役中英勇牺牲。第三任大队长王平夷,奉命北撤后参加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在杭州市工作,曾当选党的八大代表,曾任政协杭州市一、二、三届委员会主席。 有战争就有牺牲,抗日战争的胜利,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在金义浦兰和诸义东抗日根据地内,就有105位同志英勇牺牲。其中金华籍33人、义乌籍47人、浦江籍16人、兰溪籍8人、龙游籍1人。塘西桥战斗,八大队三中队分队附金德秀等6位同志牺牲;尖岭脚伏击战,金东区队战士杨祖枝、李孝森牺牲;莲塘潘遭遇战,八大队大队附兼八中队中队长,为开辟诸义东立下战功,身先士卒第一个冲进敌堡,攻打伪军楂林据点,被战士们称为“孤胆英雄”的童坤牺牲;莲塘潘伏击战,八大队副班长徐中秋和2名战士,以及内线王金松牺牲;黄宅战斗,三中队班长胡家成、特务中队班长吴红妹、陈生龙牺牲。孝顺战斗,八大队战士李汝斌等2位同志牺牲;溪华战斗,八大队分队附杨正明牺牲。除了在两块抗日根据地牺牲的烈士,北撤后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每一位八大队烈士都值得我们永远缅怀崇敬。 传承基因,奋勇前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反复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党领导的八大队和坚勇大队的存在,敌伪顽势力对义乌这块战略要地既虎视眈眈,又望而生畏,义乌大地始终红旗不倒。 新中国成立后,义乌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敢于担当,不畏困难,干群一心,勇于胜利,开展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虽经曲折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历史长河奔腾不息,百年岁月风华正茂,稠州大地党旗飘扬,红色基因薪火相传,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进程中,在高质量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的新征程中,党的事业必将在义乌这片光荣的土地上继往开来,熠熠生辉。 |
GMT+8, 2025-5-11 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