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轮高温天气来袭,现在你最想去哪里?大海、湖泊、游泳池、水上乐园……应该都是比较清爽的选择。游泳、钓鱼、冲浪、漂流……这些与水相关的户外活动,更是暑期休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水虽说是夏日好伙伴,却也是溺水事件的“元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5.7万人死于溺水,少年儿童溺水死亡人数占总数的56%,平均每天有88个孩子溺水死亡,溺水已成为中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的“第一杀手”。为了避免溺水事故的发生,广大家长必须增强安全意识和监护意识,加强对孩子的防溺水安全教育。下面这些防溺水知识,家长们和孩子们一定要收下,并一起来认真学习。 这些情况容易导致溺水 1.不了解水性,对自己的体力和游泳能力缺乏正确估计,进入水中便可能导致溺水。 2.即使是习水性的人,由于未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下水后突然遭受冷水的刺激,或者游泳的时间过长,体内的二氧化碳丧失过多等原因,都会在水下出现四肢痉挛、抽搐,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 3.安全意识淡薄,在非开放的水域游泳,四肢可能会被水底的水草缠绕而导致下沉,或者陷入泥沙而失去控制能力。 4.在水中互相嬉戏、打闹,发生意外后又惊慌失措,导致溺水。 5.身体不好,患有心脏病、贫血、癫痫及其他慢性病的人,可能在游泳中因冷水的刺激而引起旧病复发,从而导致溺水。 警惕这些溺水高风险地点 不同年龄段儿童溺水发生的高危地点不同: 1.4岁以下儿童的溺水高发地点主要为家中蓄水容器,如水缸、浴盆等。 2.5—9岁儿童溺水高发地点会涉及水渠、池塘和水库等。 3.10岁以上儿童活动范围更大,溺水高发地点主要在池塘、湖泊和江河等。 在溺水者当中,有的是不会游泳的人,也有的是一些会游泳,甚至水性好的人。但切勿以为自己会游泳,就觉得在水中就很安全! 如何预防溺水 家长或看护人,决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浴缸、浴盆或开放的水源边。家长与儿童的距离要伸手可及,专心看管,不能疏忽。以下八个要点,家长们要牢记: 1.不要私自下水游泳,家长时刻看护。 2.坚持让孩子穿高质量的浮身物。 3.要求孩子下水前活动身体,避免出现抽筋等现象。 4.在水中不要喂孩子吃东西,有可能被呛住。 5.教育孩子不在水中互相嬉闹,防止呛水窒息。 6.教孩子学习游泳,并学习心肺复苏等技能。 7.不到不熟悉、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8.不熟悉水性、水下情况不明时,不要擅自下水施救。 不是每个溺水者都会拼命大喊 通过“7种迹象”辨别溺水者 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发生溺水时,一定会拼命拍水或大喊,家长是能够及时发现的,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 儿童发生溺水时,很有可能是无声的,甚至可能是站着不动、或低头在水下不动,会被误以为在练习憋气,因此只要孩子在水中,家长务必做到时刻有效看护! 1.溺水者的嘴会没入水中再浮出水面,没有时间呼救。 2.溺水儿童手臂可能前伸,但无法划水向救援者移动。 3.溺水者在水中是直立的,挣扎20—60秒之后下沉。 4.溺水者眼神呆滞,无法专注或闭上眼睛。 5.溺水儿童的头可能前倾,头在水中,嘴巴在水面。 6.看起来不像溺水,只是在发呆,但如果对询问没有反应,就需要立即伸出援手。 7.小孩子戏水会发出很多声音,一旦安静无声就要特别警醒。 落水后何种姿势最利于自救? 发现意外时,在自己有能力的前提下救人刻不容缓。以下提示要牢记! 迅速救上岸:最好从背部将落水者头部托起,或从上面拉起其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清除口鼻堵塞物:让溺水者头朝下,撬开其牙齿,用手指清除口腔和鼻腔内杂物。 倒出呼吸道内积水:救人者半跪,顶住溺水者的腹部,让溺水者头朝下,拍背。 人工呼吸:对呼吸及心跳微弱或心跳刚刚停止的溺水者,迅速进行人工呼吸,同时做胸外心脏按压。 吸氧:现场有医疗条件的,可以对溺水者注射强心药物及吸氧。条件不足的,用手按压或用针刺溺水者的人中等穴位。 脱下外套:如果溺水者身上穿着外套,要尽快脱下,湿漉漉的外套会带走身体热能,产生低温伤害。 下水前,这些注意事项须谨记 暑期到来,不少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了游泳课程,即使是在安全的游泳场馆里,下水前,这些注意事项仍须谨记! 1.忌空腹或饱腹游泳 空腹游泳,在水中容易出现肌肉颤抖、头晕眼花、虚脱、昏迷等症状,增加溺水意外的发生。如果饭后饱腹游泳,会影响胃肠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且非常容易引起胃痉挛、呕吐、腹痛等症状。 2.下水前要先热身 在游泳之前进行热身,是为了让身体有一个适应运动的过程,不进行热身直接下水,容易在游泳时抽筋。 3.忌游泳时间过久 游泳的时间不要太长,最好不要超过两小时。如果长时间泡在水里,接受冷刺激,就可能会引发肢体抽筋、胃肠强烈痉挛等不良症状。 4.注意自身的身体状况 能不能游泳、能游多久、游泳强度多大,都应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来决定,或听从游泳教练的建议。 最后,请你不厌其烦地告诫孩子 防溺水“四牢记”“六不准” 防溺水“四牢记”: 1.天气再热,也不到河塘去降温。 2.水景再美,也不到水中去感受。 3.水性再好,没有保障就别下水。 4.别人再劝,也不用生命去逞能。 防溺水“六不准”: 1.不准私自下水游泳。 2.不善水性时,不准擅自下水施救。 3.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 4.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 5.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 6.不准在无老师或家长带领的情况下游泳。 |
GMT+8, 2025-5-11 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