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歌唱得好:“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距今几十年以及更早,中国人经常穿着布鞋出行。一双布鞋,凝聚着做鞋人的心血。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不再穿样式简单、颜色单调的布鞋了,但还是有人坚持在做。 城西街道做布鞋的非遗传承人楼南荣,几十年如一日,守着这门布鞋制作手艺,直至如今两鬓斑白。一生光阴、一腔热爱,都融于布鞋之中。 起步:补鞋之余学做布鞋 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是做布鞋的非遗传承人楼南荣。 “20世纪60、70年代,大多数人会选择一门手艺,我就选了补鞋。”楼南荣清晰记得,走街串巷补鞋时,常有人会问,“修鞋匠,帮忙做一双布鞋如何?” 随着询问人增多,楼南荣思考,何不拜师学习制作布鞋,补鞋之余可以增加收入。 楼南荣便跟着师傅学画脚样、订做鞋、练习基本功。“从基本功到帮样设计,再到制鞋工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楼南荣告诉记者,“没有教案,没有课本,自己只能循着师傅‘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一点点磨合,一步步摸索。” 经过不断学习钻研,他20岁便开始为人量身定制布鞋,一干就是50余年,中途从未停止对布鞋技艺的探索与实践。“做双鞋不难,做一双好鞋就难了,懂得用巧劲,静下心才能端这碗饭。” 26岁那年寒冬腊月,楼南荣前一天接到夏演一户人家做鞋上工的邀请,第二天出发时,已是大雪纷飞、地面结冰,本来一个小时的行程硬生生走了两个小时,东家看到“雪人师傅”,感动地拼命上前迎接。上门做鞋是喜事,义乌习俗师傅第一天上工,东家都会先拿两个热鸡蛋给师傅吃。“那天我的手冻得像红萝卜,连鸡蛋放在手上都没有感觉。一个工要做四双鞋子,冬天白天短,为了赶工,凌晨四五点钟就要起床。” 楼南荣做的每一双鞋全部由手工制作而成,手工纳制千层底、手工绱鞋等,每一个步骤都体现着最原始的技艺传承。与做衣服相比,制鞋要精细得多,5毫米就是一个尺码,误差3毫米,鞋子就会太挤或者不跟脚,因而需要手艺人有娴熟技艺。 匠心:每道工序一丝不苟 将“千层底”固定在木架上,用针锥在“千层底”上扎出细孔,麻线飞快穿引……当日,楼南荣展示做布鞋中最重要的环节——纳鞋底。短短几分钟,鞋底上纳满了细密的针脚。 “没有多年的功底是达不到标准的。”楼南荣拿出一只密密麻麻布满针脚的鞋底称,布鞋的制作有着严苛的要求,光是鞋底就要纳上千针,还要保证针脚均匀细密,否则影响鞋的舒适度。“手工制鞋既是一个体力活,更是一个技术活。” 楼南荣的布鞋鞋码齐全,从婴儿鞋到成人鞋一应俱全,最大的鞋可做到43码,最小的在20码以下。 一双好布鞋不仅对鞋底的针脚数有要求,对制鞋的工具、材料甚至是制作季节都有讲究。楼南荣说:“手工布鞋纳鞋底,大多选在伏天。伏天空气潮湿,制鞋的各种材料受潮膨胀、结合紧密,做出来的鞋特别结实耐用。” 楼南荣一直记得师傅说过“做鞋就是做人”,50年来,他秉承制鞋工匠的严谨态度,每一道工序都一丝不苟。 据介绍,制作一双传统手工布鞋,共有剪样、纳制千层底、包边、锤底、绱鞋、楦鞋、烤鞋定型等十几道工序。一双布鞋,楼南荣需投入大把时间和精力才能完成,每一双在他看来都是宝贝。 楼南荣表示,手工布鞋在中国历史悠久,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传统技艺,每双手工布鞋都是“独一无二”的。 人生:一双布鞋一生光阴 光阴一寸寸爬上窗户,时间一根根染白青丝,老鞋匠楼南荣坐在案边,用一针一线制成一双双布鞋,用一门手艺书写匠人的一生。 楼南荣曾带过三个徒弟,然而,随着时代进步,千层底布鞋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做婚嫁鞋的家庭少了,喜欢穿老布鞋的人也少了。“早些年,丽水的徒弟说生意不好做,布鞋厂不办了。这些年,义乌的两个徒弟也都放弃了布鞋手艺。” 楼南荣说,现在许多人早已不穿布鞋,只有一些老人因为怀旧才会买一双。除此以外,由于布鞋制作起来耗时又不挣钱,如今已经没有人愿意做鞋穿,更没有人愿意学习这门手艺。 可楼南荣不愿放弃,他把布鞋视作生命,用一生坚守传承。“我要将做布鞋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保护这一指尖上艺术的同时,让更多人了解我国的布鞋文化。”楼南荣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 人们的审美也在不断变化着,一双满载历史印记的老布鞋,能否持续受到青睐,需要时间来验证。 ◆记者手记 走进楼南荣家,看到历经数年的老式缝纫机、被岁月磨得锃亮的鞋楦,这些返璞归真的东西令我触动,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楼南荣巧妙匠心铸就了手工布鞋的灵魂,有着现代机器无法取代的珍贵。一个多小时的交流,我感受到老人对制作布鞋的热忱,对后继无人的隐忧。 社会在前进,这些老底子的玩意或许会消失,但是生活有心的人一定希望,它能继续留在传承路上。做鞋者对布鞋倾注了无限执着,即便它最终会消失,但制鞋人的质朴常在;穿鞋者对布鞋寄托了浓浓乡情,故乡虽远,但穿鞋人的乡音难改。 手工布鞋的传承,依然靠人,只希望在弱肉强食的商业竞争中,它能保持田园般的本真,不忘初衷。 |
GMT+8, 2025-7-19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