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芯”》:以废旧的芯片集成电路板为创作材料,切割成大小不一的几何,重组成一幅具有时代烙印的山水画卷。将其固定在建筑材料的水泥板上,既像连绵起伏的祖国大好河山,又似拔地而起的科技高楼,盛世繁华。 《共生》:将收集到的五四村村民穿过的旧衣物,以裁剪、缝纫的手法,制成莫干山“三胜”之冠的“竹(笋)”1954根,象征五四村犹如“雨后春笋”般人才辈出,及其家兴国强的共生共荣理念。 《万物灵》:从日常闲置的衣物出发,借助面具的形式将衣物进行另一个维面上的重塑。塑造面具,实则是在塑造另一个自我,一个超脱于你我他之上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自我。 市民正在参观《希望的田野》。 《盛开的军功花》:以收集军人日常训练流淌的汗水为材料,通过翻模、冷冻的方式将汗水冰冻成一枚象征着军人荣誉的军功章,然后将冰冻的军功章放置在一件老军装正常佩戴勋章的位置上,使其自然融化。整件作品通过影像的方式全程记录,以勋章为形式,融化在老军装上暗示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体现了对军人保家卫国的敬意。 《知足》:诠释女儿对父亲的感恩。父亲作为一名工人,常年穿着布鞋行走在车间,布鞋底扎满了铁屑,将收集到的旧布鞋以拆分、拼贴和缝纫的手法,制作成独属于女儿的婚纱。 《逐梦军旅》:以母亲脱落的头发、父亲工作的旧手套为材料,以儿子在部队使用的被子、枕头为承载,以一针一线的叙述方式,渐渐为观者呈现出象征荣誉的“奖状”形态。作品借助在枕头和被子上的刺与绣,真切呈现出对儿子的日夜思念及期待儿子为国建功立业的期望。 《富春山居·新图卷》:用拍摄过当下风景的曝光胶卷进行刻画,精心创作而成。这种传统与当代结合的重叠“风景”,表达了社会环境的快速变迁。 《鼓舞》:螺栓与螺帽相互作用,螺栓高低起伏如同拍打手鼓所产生的声浪,鼓皮更是给人带来非洲草原上辽阔的感觉,仿佛带人穿越非洲草原。 《溪山清远》:将钢丝纱窗作为画面创作基底,采用刺绣工艺,以鱼钩为水、鱼线为山,亘古的《渔父图》通过“窗”与当代艺术“对话”,在波光粼粼的白色鱼钩与苍翠欲滴的绿色鱼线的共同构成中,《渔父图》幻化为当代视野中清晰明远的溪山图像。 ▢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文/摄 12月20日,“城市肌理”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家对话国际商都综合材料艺术作品展(第二回)在北苑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拉开帷幕,由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家精心创作的32件艺术品再次在商城大地引发关注。 这是一场不同以往的特别展览,既亲切又新奇。 亲切感来源于取材。作品所有的材料均来源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以螺栓与螺帽为材料焊接制作的非洲手鼓,有以父亲的旧布鞋为材料通过拆分、拼贴和缝纫手法制作成女儿的“婚纱”,还有以泥土为材料捏揉组合而成的160个孩童方阵……这些“亲切”的材料抬眼可见,连接着“衣食住行用”,让作品透露出一股天然的朴素感。 它又是新奇而陌生的,原本平平无奇的材料经过艺术加工后,完全变了模样,仿佛被激活后有了生命力一般,有了独特的“性格”。有的作品巧妙置换材料属性,以“矛盾并置”的手法引发逻辑悖论;有的作品以个人经验为主,勾描充满希望的城市生活;有的作品则小中见大,带有浓郁的批判精神和反思意识;有的作品通过观念性与工艺性的交织,激发大家开启充满创造性的城市生活。 “义乌市场历经40年发展,带给世界的不仅有丰富的商品,更应该留下与此匹配的当代文化。”本次展览创作团队的负责人、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王雷介绍,每一件作品都饱含艺术家的情感,其中浓缩了义乌市场文化,融合了“商品、生活与文化”的义乌城市形态,构建了观念思维下的“城市肌理”。这些丰富的内涵,通过影像、装置、活雕塑、传统手工艺、绘画等外在形式“雕琢”后,被直观地表达出来,期待着一场场“对话”。 它们静静地伫立着,只待你走近,就会热切地表达城市生活的希望、高效与机械重复,诉说城市人的机敏、焦虑与自我纾困……或许正是这些,吸引着现场观众久久驻足。 据悉,本次展览将一直持续到明年1月3日。有兴趣的市民可前往北苑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免费观展,入馆时请全程正确佩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
GMT+8, 2025-7-19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