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人民曲艺润心田 ——记义乌道情老艺人叶英盛

2023-3-21 09:49

摘要: “我在手机上经常‘刷’到浙江义乌渔鼓老艺人叶英盛的视频。‘党恩唱不尽,生活日日新,渔鼓声声响,乐坏新农民!’这种说唱形式朗朗上口、情感充沛,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为百姓送去欢乐。像叶老这样,生动鲜活地传播、 ...


“我在手机上经常‘刷’到浙江义乌渔鼓老艺人叶英盛的视频。‘党恩唱不尽,生活日日新,渔鼓声声响,乐坏新农民!’这种说唱形式朗朗上口、情感充沛,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为百姓送去欢乐。像叶老这样,生动鲜活地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是每个曲艺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历史责任与使命担当。”3月13日,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姜昆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人民曲艺滋润百姓心田》一文,高度评价我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金华道情代表性传承人叶英盛。

道情,文化名片

道情,亦称“竹琴”“渔鼓”,是中国传统曲艺品种的一个类别。义乌道情是一种古老的汉族说唱艺术,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与众不同的是,它没有固定的曲调,常常由演艺者自行根据嗓音特点和说唱曲调随意发挥,因此,义乌道情在很长时间内流派纷呈,在曲艺界独树一帜。2008年义乌道情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义乌曲艺有着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义乌道情艺人叶英美就是一位闻名全国的模范人物。他满怀革命激情,用一支渔鼓、两片指拍,把道情这一民间曲艺唱进中南海、唱进人民大会堂,与其他优秀的曲艺演员一道,受到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叶英盛是叶英美的堂弟。叶英盛11岁那年,村里来了一位盲艺人演唱道情,表演令他印象深刻。第二天,叶英盛便决定要学习道情。经过一晚上的学习,他很快记住了那些唱词,并进行了创新。令他始料未及的是,自己的演唱大受欢迎。这大大增加了他继续学习道情的信心。

为更好地表演,14岁的叶英盛拜师当地的吴九妹,开始道情专业学习,踏上了曲艺表演之路。至今,他已在曲艺这块土地上辛勤耕耘了60余年,创作了《党的恩情似海深》《祖国名山》《姑娘与嫂嫂》《借被面》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其中有不少在省市和全国获奖。他还把道情单一的说唱形式发展成说唱演融合的曲艺品种,丰富了道情的艺术表现力,使之能更生动地反映生活。

1999年,他被省文化厅、省曲艺家协会授予浙江省“德艺双馨”曲艺家称号;2004年,被中国文联、中国曲艺家协会授予全国“德艺双馨”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省政府特殊津贴;2007年,被确定为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009年,被中央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古往今来,“渔鼓一响,听众坐满,春夏秋冬,唱声不断”的热闹场景不断上演。时至今日,义乌道情的艺术青春犹在,并传承有人。

每逢农历一、四、七的“望道书场”,由叶英盛师徒带来的曲艺专场演出总是准点开场、座无虚席。

“自‘望道书场’开设起,曲艺演出时间就固定并一直延续了下来。”该书场相关负责人介绍,每场曲艺演出,除了城西当地的观众,还有不少从邻近乡镇甚至东阳、浦江等地特意赶来的热心观众。

“义乌道情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因其语言通俗易懂、内容贴近生活、风格幽默有趣,而深受百姓喜爱,如今已然成为一张璀璨的义乌文化名片。”叶英盛说,“近年来,喜爱听道情的观众越来越多。道情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一些年轻人听上一段,也会上瘾。”

传承,焕发新生

“二十大精神放光芒,句句字字暖心房,说出了人民心里话……”这首名为《道情声声传党音》的道情作品,由叶英盛和宋松芳师徒共同创作。如今,徒弟宋松芳已是义乌市道情艺术团负责人。

“道情说唱能让老百姓更容易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叶英盛说,这样的宣讲形式更容易被人们接受,更接地气。

《改革先锋谢高华》《疫情防控人人有责》《感动中国的义乌人》……越来越多的新曲目传入老百姓耳中。“道情又叫唱新闻,要结合当下的形势,反映刚刚发生的事情。”叶英盛表示,自己与徒弟们在表演传统曲目的同时,更有感于社会创新变革与人民幸福生活,创作了一大批新作品,让道情这种古老的说唱艺术焕发出新生命。“近些年,我创作了《一份礼卡》《黄老细》《拨浪鼓摇出新天地》等短篇道情。目前,我以指导徒弟编写道情作品为主。”

在义亭镇畈田朱小学开设的道情艺术特色课上,响起声声道情。“通过学习,让孩子们打小就了解道情的相关知识,让道情文化深深植根于孩子们心中。”叶英盛表示。

作为道情艺术的传承人,叶英盛在演出的同时,通过师带徒的方式传承道情文化。从田间巷陌到剧院舞台,从台前演出到幕后指导,年过古稀的叶英盛依旧忙碌于表演与教学,开展道情进校园、进社区等展示展演活动,收徒授艺,培养后备人才。

在全市各个村文化礼堂表演时,叶英盛会手把手地指导道情爱好者学习拍打渔鼓和竹板。每周,他都会走进校园为学生们上课,传授道情的唱法与技艺,培养曲艺传承的“童子军”。目前,他已有20多个徒弟。

在徒弟、道情市级非遗传承人宋松芳眼中,师父叶英盛在传授技艺的过程中要求非常严格。“道情比他的命还重要。在他看来,艺术是无止境的,如果要学道情就要百般努力:一是要吐字清晰,二是要学好基本功,三是要进入角色。”

除了授课之外,叶英盛还积极参与道情保护传承相关座谈、研讨和培训活动,不断提高自身传承实践能力,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数据库建设及道情抢救性保护记录工作。他加工整理了《珍珠塔》《万花楼》《龙凤玉环》《双玉球》《玉连环》《红蛇传》《乾隆下江南》等一批传统道情长篇曲目。经过他的整理,宝贵的文艺资料得以保留、便于传承。

唱响,美好时代

进入新时代,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特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曲艺艺术传承发展的驱动力和价值所在。新征程上,诸如叶英盛这样的曲艺工作者秉持着家国情怀,用艺术实践创新,借科技发展突破,在革故鼎新的同时审视自身,努力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作出贡献。以鲜活的形式,传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圆润浑厚的道情、抑扬顿挫的花鼓、诙谐幽默的小锣书……从2018年开始,一张种类丰富的“曲艺菜单”在我市各镇街文化礼堂全面铺开。

“一枝丹桂满园香,月中嫦娥爱秀郎,苏秦背过黄金印,好叫御龙配凤凰……”日前,在城西街道八一村文化礼堂举行的曲艺汇演,深受居民好评。

演出现场,《大八仙》《唱支山歌给党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等道情节目,饱含浓浓的义乌味道。歌曲《相亲相爱一家人》、婺剧《涉万水》等节目,用传统的艺术形式,展现时代新貌,讲好多姿多彩的义乌文化故事。

台下,观众们听得津津有味。“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现在居然在家门口就能看,真是好!”村民陈铭边录视频边说。

群众点单、政府配送,将曲艺演出送至百姓家门口。一场场由市非遗中心和曲艺家协会共同承办的“流动书场”进文化礼堂活动,精彩纷呈。周周不间断的千场曲艺演出,精心为民烹制家门口的文化大餐。

如今,义乌曲艺,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以及立足当下的发展中不断繁荣成长。

近年来,《乾隆皇帝吃红糖》获浙江省道情比赛金奖,《丝路新语》获金华市第三届文化馆(站)业务干部才艺大赛金奖,少儿道情作品《道情声声唱节气》参加第八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义乌花鼓《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入展2019年第五届“岳池杯”中国曲艺之乡曲艺展演,受到了与会专家评委的好评。2021年,义乌电大道情班由叶英盛、宋松芳辅导的道情《真理的味道非常甜》在全国比赛中获三等奖。

抗击新冠疫情期间,我市曲艺人编写的花鼓《抗击疫情我们在行动》、方言说唱《一起做核酸》、道情《两战都要赢》、快板书《疫生情缘》、快板《幸福像花儿一样》《在家也是做贡献》等,深受市民喜爱,收获了良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各地从艺的青年演员数量明显增加。我们赶上了曲艺发展的好时代,应该肩负起新时代赋予的责任使命,为道情艺术适应时代、讴歌时代进行新的探索和实践。让义乌结出更多曲艺硕果。”叶英盛说,“正如姜昆主席所言,‘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中国的曲艺人,有信心、有责任将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结合起来,不断推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曲艺作品,反哺人民、激励人民。’”

巧手剪“廉”花 廉韵润初心  从“鸡毛换糖”到“买卖全球” 摄影作品展走进佛堂  普及技能 “救”在身边  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活动启动  反诈宣传进村入户  

义乌网

GMT+8, 2024-4-27 03:0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