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义乌新闻 查看内容

一个暑假 N种体验 “义起来学艺”开启中小学生多彩假期

2025-7-4 08:43

摘要: 眼下正值全市中小学生暑假,这个假期不仅是中小学生休憩、娱乐的绝佳时机,更是他们提升自我素养、培养兴趣爱好、锻炼各项能力的关键阶段。记者从市文广旅体局获悉,我市通过组建“义起来学艺”公益培训联盟,促进学 ...


眼下正值全市中小学生暑假,这个假期不仅是中小学生休憩、娱乐的绝佳时机,更是他们提升自我素养、培养兴趣爱好、锻炼各项能力的关键阶段。记者从市文广旅体局获悉,我市通过组建“义起来学艺”公益培训联盟,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衔接,让青少年度过一个文明、安全、快乐的暑假。

多彩暑假,乐享时光。上一堂传统文化体验课,开启夏日阅读之旅,乐享体育锻炼……越来越多的孩子参与各种丰富的综合实践活动,在更加多元的环境中收获成长。

多彩假期将启程

“与去年首期暑假班相比,今年报名人数远超预期。”作为2025年“义起来学艺”——“花开四季”课外学堂联合特色课程之一,义乌儿童友好合唱团再次迎来新学员的加入,团长、常驻指挥王继华这样介绍。下周一(7月7日)是本期合唱团开班日,连日来,他和同事们都在为正式开课做准备。今年暑期班合唱团创新梯队建设模式,为更多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激发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

据了解,义乌儿童友好合唱团是由市妇联、市慈善总会、市文广旅体局、市教育局联合发起,义乌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组建成立的一支公益儿童友好合唱团。此次课程吸引了50余名孩子参与。这个假期,他们将在老师的带领下,接受音乐律动、声乐发声、和声概念等方面的训练。

为聚力打造义乌文旅有辨识度的公益培训活动品牌,今年以来,市文广旅体局以“凝聚社会力量,倡导公益培训”为宗旨,通过部门牵头,多方协同社会化合作,组建“义起来学艺”公益培训联盟,形成资源共享、区域联动、服务直达基层的协调合作机制。“义起来学艺”下设“花开四季”课外学堂、“蒲公英”艺术学堂及“乐享银龄”幸福学堂子品牌,形成全市覆盖、全龄畅享并惠及国际人士的普惠服务。

其中,2025年暑期“花开四季”课外学堂共计开设90个班级,课程覆盖各公共文化场馆及14个镇街综合文化站,授课对象为5至14周岁的少年儿童。其中,鸡鸣山社区孔子学院开设面向外国友人的课程。江东街道鸡鸣山社区围绕中外儿童开展的文化传承夏令营,将于7月7日拉开序幕。“花开四季”课外学堂充分征求社区外籍少儿学员的意见,把传统少儿手工和传统陶艺手作赏玩课程送到夏令营,活动中还开设汉语课堂。同悦社工周老师说,来自也门的女孩汉宁对中文非常感兴趣,已经是第二次参加这样的主题活动了。

暑假期间,各类公益课堂在我市广泛兴起。记者了解到,“义起来学艺”全民公益学堂的点位遍布全市14个镇街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村文化礼堂、悦读吧、社区文化家园及全市公共文化场馆、体育场所,服务触角直达基层。在廿三里街道东莲塘村,村党总支书记助理成浩鹏、青年委员任雅萍、文化礼堂管理员丁阳阳以及村里部分家长志愿者,将作为今年东莲塘村“小荷学堂”公益暑托班的课程主讲人,为辖区参加首期课程的20位孩子送去科学实验、创意手工、非遗学习、美育等内容。课程报名一经启动,所有名额便很快被一抢而空。

非遗体验受追捧

随着暑假到来,市文化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公共文化交流场所成为热门打卡地。

7月1日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比以往更热闹了。“义起来学艺”全民公益学堂夏季班开课,吸引了6至14周岁的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走进不同的教室,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朱老师,我不小心捏断啦!”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陶艺主题课上,11岁的陆语晨举着泥坯求助。指导老师朱安玲握着孩子的小手,轻轻按压陶土:“把泥巴当作自己的好朋友,顺着它的‘脾气’慢慢来。”课堂上,孩子们在构思、揉土、塑形、精雕细琢等过程中感受陶艺的同时,锻炼自身的协调能力、专注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获得更多成就感和满足感。

今年暑假,“非遗与你童行”公益课堂活动,还邀请孩子们打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让非遗趣味活动成为孩子们暑假的第一站,亲手体验非遗指尖艺术。

“我的老家在赤岸,夏天有清澈的溪流,还有很多昆虫、植物。”10岁的绘画爱好者朱静怡报名参加了“非遗与你童行”的农民画公益课堂。义乌农民画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非遗体验丰富了我市中小学生的暑期,同时为他们打开一扇了解非遗、走近非遗的窗口。”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相关负责人说,比如通过农民画公益课堂,孩子们可以用农民画的方式去记录在农村生活的童年。今年暑期,“非遗与你童行”公益课堂活动还将组织丰富多彩的非遗主题活动,涉及茶艺、木活字印刷术等多个门类的体验、学习,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满足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

据了解,这个暑期,以文化馆、非遗馆等为代表的公益性文化机构利用自身师资、场地等资源优势,集中推出多样化、高质量的公益兴趣班,满足不同孩子的学习需求;文化单位、志愿服务组织的老师、文艺工作者、退休员工等,则积极开展文艺志愿服务,走进街道、乡村,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

“充电式”度假正火热

暑假第一天,我市图书馆迎来“学生潮”。7月1日下午2点38分,记者在市图书馆看到,馆内少儿借阅区、绘本借阅区、自修室座无虚席。“在这里,孩子不仅可以看书,还能安静地写作业。”家长王女士带着自家孩子走进图书馆,边走边说,“这么好的环境,孩子们更应该多来‘泡馆’。”

在假期当好孩子学习的陪伴者,鼓励孩子多读书、读好书,这是我市广大学校、老师向家长发出的“友情提醒”。家长杨园芳带着一双儿女来到图书馆,给孩子挑了几本历史、绘本等书籍。“孩子们很喜欢这里的阅读氛围。”她说,学校老师列出了推荐阅读书单,暑期准备带孩子一本本“刷完”。记者也从市图书馆了解到,图书馆在今年暑期继续招募了一批亲子志愿者,负责书籍整理和馆内引导,提高青少年的社会实践能力。

眼下,“充电式”度假正成为越来越多青少年的选择。游泳馆内,在教练指导下,一群孩子正努力练习换气技巧;在我市全民健身服务中心,小学生张俊涵和队友们挥汗如雨,投身于羽毛球练习中……“去年暑假我给孩子报了书法班,结果他没学多久就放弃了。”今年,家长黄海宁带着儿子辰辰试听了绘画、篮球、编程等课程后,最终选择了篮球课程,“他打得开心,学得也带劲,这才是最重要的。”家长们认为,通过多元化的“充电”方式,真正找准适合孩子“玩学合一”的节奏,既解决双职工家庭的看护难题,也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

除了图书馆外,市美术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交流场所,也成了暑期热门打卡地。这些场所相继推出了各类特色活动和产品。据悉,下周起,我市部分名人文学馆也将推出一系列红色研学活动,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有教育学者提出,当前暑假生活呈现三大转变,即从“补习主导”转向多元选择,从“个体活动”转向社交学习,从“消费型度假”转向创造型体验。现在的社会主流观念,也是希望孩子们在社会课堂中学习、成长,充分利用多彩实践作业搭建起家校共育的桥梁,引导孩子们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

正如知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双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兴业社区举办财商体验营活动  我市第八届幼少儿舞蹈比赛落幕  “微服务”打造居民“幸福圈”  稠江街道社区创投“总动员”激发基层治理新活力  抓好隐患排查不松懈  拧紧暑期交通安全弦  

义乌网

GMT+8, 2025-7-4 15: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