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政协第十四届义乌市委员会 第二次会议部分提案选登

2023-10-26 09:28

摘要: 编者按:为提高政协提案办理的公众参与度,强化提案办理的舆论监督,进一步促进提案的办理落实,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计划,决定在《义乌商报》选登政协第十四届义乌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部分提案的主要内容、承办单位及 ...

编者按:为提高政协提案办理的公众参与度,强化提案办理的舆论监督,进一步促进提案的办理落实,根据市政协年度工作计划,决定在《义乌商报》选登政协第十四届义乌市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部分提案的主要内容、承办单位及办理结果,希望广大读者朋友监督指导。

深化改革开放 加快“地瓜经济”提能升级

提案者:经济一组

义乌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窗口、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前沿和风向标。近年来,国际国内形势复杂多变,义乌开放型经济发展挑战机遇并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省委作出了强力推进创新深化改革攻坚开放提升重大决策部署,强调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树立了开放提升鲜明导向。我们必须把握今后一个时期开放型经济发展主动,壮大市场和主体主根基,繁茂双循环畅通枢纽主藤蔓,充沛制度型开放主养分,推动高质量“走出去”、高水平“引进来”,打造具有强大生机活力的义乌特色“地瓜经济”。

一、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对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从不利方面看,一是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影响出口,如中美摩擦、美联储加息、俄乌冲突局势等进一步影响义乌市场贸易。当前,国际需求持续萎缩,外贸订单存在外流。二是收付汇问题仍是限制因素,外部环境变化引发金融、外汇形势波动,部分义乌市场往来密切的目的国货币贬值、外汇短缺情况加剧,并进一步造成账期拉长,收付汇款风险上升。三是越南、印度、土耳其等国的低端制造产业发展迅猛,国际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订单转移来华的效应将逐步收缩,导致市场商户订单缩减的情况。调研反映有50%经营户表示存在低端制造、简单加工产品订单外流,主要流向越南、印度等国家。

从有利方面看,国家政策在持续优化调整,国内外跨境人员流动有望进一步增强,义乌市场贸易活跃度预计得到有效提升。一是外贸采购群体逐步回流,走出去拓市场正在进行。目前,义乌常驻外商人数已达1.7万人。市场客流已恢复至疫情前的20万人次。在相关部门的组织引导下,出境参展、商务考察、商贸洽谈团组正在推进,企业商户商务出境恢复正常。二是商户外贸信心显著提升。问卷显示,68%的市场商户认为当前政策优化后将有利于增加后续外贸订单。预计2023年全年外贸订单增长的商户比例为55%,其中认为外贸订单将出现增长的商户比例37%,持续的比例为44%,预计下降的比例仅19%。三是市场贸易生态加速修复。国际物流波动、国内供应链不稳定等问题已经消除,义乌市场内中小微商户关联的外商流量与订单份额,以及义乌的小商品供应链优势正逐步恢复,市场整体贸易生态将更为合理。

二、围绕高水平打造内陆开放样板,提升义乌开放型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

(一)繁荣市场壮大主体,高水平打造买卖全球的世界货地。全方位体系化推动“商品、商人、市场”走出去,实施“万企拓市场”、“品牌出海”行动,构建“走出去”一条龙服务体系,全力拓展RCEP、“一带一路”和其他新兴市场,培育发展平台型、贸易型、物流型供应链。更大力度推动“外商、侨商、客商”引进来,实施“全球贸易商”招引行动,吸引更多贸易公司总部、采购中心、结算中心落地义乌,力争入境外商逐步恢复到疫情前水平。更加注重培育“数字贸易、服务贸易、进口贸易”新动能,迭代升级Chinagoods平台,织密国家站、海外仓、海外分市场,做强迪拜义乌小商品城,构建全球贸易服务网络。聚焦消费品进口,高质量建设综合保税区,推进国际冷鲜城建设,培育发展“保税加工+”“进口+转口”等新业态新模式。

(二)提升物流通达能力,高水平打造货达天下的枢纽通道。高质量建设义新欧中欧班列,开辟义新欧南向新线路,在沿线谋划布局义新欧境外集散中心,打造贸易线、发展线。加快建设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加快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和第六港区集装箱运营中心建设,推进义甬舟西延。打造“四港”联动智慧物流云平台,数字化提升物流通道、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机场基础设施,谋划开通RCEP国家等货运航线,发展航空货运枢纽。开通更多低成本、“点对点”国际海运物流专线,确保海运物流畅通。

(三)深化改革强化赋能,高水平打造开放创新的最优生态。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凡是国际贸易的主体、行为,只要有利于市场订单履约交易的,主管部门迅速破除常规监管围栏,明确兜底标准,尊重贸易双方自治区间,围绕怎么促进贸易全程扶持、全心服务、全力到位;凡是有利于行业组织、中介机构等促进国际贸易的,围绕“怎么让交易走得通”全流程破题指导、全方位保驾护航。各监管部门以更包容审慎的态度支持创新、执行监管。争取赋予义乌地方金融分支机构更大权限,创新金融产品。创新外汇管理,允许海外企业在义乌等国际贸易中心开设离岸结算账户。创新财政政策,加大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

商务局答复: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迅速谋划部署一系列举措,以政策的“实”和“效”促进发展的“稳”和“进”,加快外贸出口节奏,取得了良好开局。2023年1-8月,我市实现进出口3792.3亿元,同比增长23.6%,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9.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3360.4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高于全省平均16.6个百分点,出口增量占全省的64.9%;进口431.9亿元,同比增长56.6%。

一、实施企业走出去、外商引进来行动。一是通过政府团、企业团两手发力,全力推动企业出海拓市场抢订单。截至目前,已组织16个团,928家外贸企业、1614人次赴境外参展。全力争取广交会展位,第134届广交会义乌展位总数比疫情前实现倍增,达到370余个,共有230余家企业参加。二是启动万名国际采购商邀请行动,邀请外商来义返义采购。动员外贸企业、商协会、市场经营户邀请外商来义采购,商城集团依托采购商数据推送电子邀请180万份。

二、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培育通道型动能。一是迭代升级市场采购2.0。推进出口企业分类分级管理,评定首批A级市场采购出口企业。二是发展集拼中心。探索建立专线组货人评价体系,深化海外仓网络建设,依托国有平台谋划建设中韩等国别专线集拼中心,增强集拼物流企业竞争力,促进国际物流专线品牌化发展。4月份,开通义乌-中亚卡航线路,5月份,落地中韩集拼仓项目。三是扩大二手车出口。2023年我市二手车试点企业扩至10家,1-8月实现二手车出口1668辆,货值达3.2亿元,出口数量是去年全年的4.17倍。

三、开展实施开放通道提升行动。一是拓展“义新欧”班列陆上通道,争创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截至9月中旬,“义新欧”班列共开行1271列,共发105290标箱,同比增长11.0%。其中回程班列占比由2020年的8.5%提升至目前的41.5%。二是增强“义甬舟”承载能级。纵深推进宁波舟山港“第六港区”建设,搭建第六港区集卡平台,推动一站式标准化集装箱全流程物流服务,提升集卡平台服务保障。1-8月海铁发运重箱55976标箱,同比增长5.44%。加快推进福田供应链中心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楼库结构的50%,办公楼结构的50%,占比总量的30%。三是加快“空中丝绸之路”建设。推动国际货运航线恢复常态化飞行,谋划开通RCEP国家新航线。2月7日“义乌-大阪”航线复飞,9月17日“义乌-马尼拉”航线复飞。

四、优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顶格落实稳经济大盘政策。出台并落实“贷款展期、应急贷款、降息减负”等政策组合拳,做到应延尽延、应放尽放、应减尽减。2022年全年累计为1.5万户市场主体实施贷款延期还本付息402.4亿元,为1.57万户市场主体和农户发放再贷款再贴现182.9亿元,为17.3万家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或减收支付业务手续费5498万元,合计降低融资成本3亿元。

下步计划:

一、持续推进走出去引进来。一是做实“万企拓市场”行动。把握广交会展位倍增契机,精心做好展前培训和辅导,积极为义博会引流,帮助企业提升广交会、义博会等境内外展会参展效果。全年组织走出去团组25个以上,组织1000家次以上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二是实施“全球贸易商”招引行动。畅通来华通道,会同外事、公安等单位完善首次来华邀请核实单“一事一议”通道,用好口岸签证便利,年内恢复义乌-香港国际航线。拓宽邀请渠道,动员企业积极邀请外商来华,充分利用广交会等重大展会引流,加强海外市场精准宣传,开展常态化邀请工作,全力推动单月外商入境人次年底前恢复至疫情前水平。

二、推进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在国家虚假贸易督查的背景下,加强市场采购出口的规范指导。会同海关、税务、人行等单位做好市场采购十周年系列宣传活动,引导广大企业用足用好市场采购政策,扩大市场采购出口业务。会同人民银行等单位推进非外汇结算贸易试点,争取年内打通部分外汇管制、受美国制裁等国家跨境结算通道。扩大市级海外仓培育名录,推动海外仓数量稳定、结构优化。

三、持续提升开放通道。一是推动“义新欧”班列高质量发展。推动中欧班列集装箱欧洲调度中心建设,完成全年1600列开行任务。创新“义新欧+”多式联运,深化铁路多式联运物权化改革。二是加快建设宁波舟山港“第六港区”。推进“第六港区”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快义乌(苏溪)国际枢纽港项目建设,打造多式联运示范项目。三是做大航空口岸业务。常态化开行日本大阪、马尼拉货运航班。开展航空物流领域招商,推动陆港集团筹备组建义乌本土航空货运公司,培育航空物流代理、配套服务等企业。

四、做好企业金融“三服务”。一是抓住国家新一轮政策和全省“8+4”政策包,推动各银行向上争取再贷款再贴现、碳减排支持工具、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二是组织开展“银行行长下基层、金融顾问进企业”等系列活动,分行业分镇街召开三服务现场会,通过项目签约、政策宣讲、产品推介、银企恳谈等形式开展银企对接,推动各类金融惠企政策精准直达。三是加大政策性担保支小支农力度,进一步推广“普惠保”“汇率避险保”等政策性担保产品,继续推行政策性担保费率优惠,帮助企业降本减负。

创新为本 强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提案者:工商联

面对互联网新经济的时代特征,消费者需求更加丰富、多元而快速,我市传统产业受人才和资金等因素制约适应快速变化压力明显加大,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低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需要政府包括社会提供更多“实打实”的创新支持政策、支撑平台和服务载体,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创新转型。为此,建议:

一、降低政策门槛。加大传统产业政策扶持力度,把扶持政策着力点放在鼓励企业和行业创新上,降低政策门槛,提高扶持政策有效性,让传统产业的中小微企业也能享受政策红利。

二、设立产业基金。通过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形式,鼓励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重大创新活动,支持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三、发挥协会作用。大力支持行业协会搭建更多产业服务平台,助力传统产业创新升级,如,可以由行业协会负责组建若干专家团队,对企业数字化改造、技术(工艺)创新等行业共性方面给予技术支持。

四、加快校企融合。义乌本地大专院校坚持“立足义乌”、“融入义乌”办学特色,开设更多对接义乌产业的专业,服务传统产业人才培养,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更大智力和人才支持。

五、加强政策引导。加大“专精特新”及“单项冠军”(小巨人)企业培育力度,推动传统产业“专精特新”转型。

六、强化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拥有土地、厂房等抵押物的占比不高,应当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产品创新(标准、品牌)技术创新(专利)支持力度,助力破解传统产业融资难问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创新与发展”关系,把更多力量聚焦到企业和产业创新上,以更大力度推进义乌传统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经信局答复:

一、降低科技创新政策门槛。2023年2月,我市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创新高质量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若干意见》,从6个方面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第一部分为积极培育创新主体,鼓励企业申报科技主体,对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科技领军企业、省科技小巨人等科技企业称号及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给予奖励。第二部分为加强科技研发投入,支持开展科技研发项目、积极承担省级和国家级科技部门项目;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励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招商;加强招商项目研发机构建设。第三部分为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完善科研项目资金激励引导机制;鼓励申报省级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对“百博入企”、外国专家工作站、海外工程师给予政策支持。第四部分为推进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加强浙中科创走廊义乌科技城、光电创新城“两城”建设;鼓励科研院校来本市共建技术转移中心;积极推进独立法人研究院建设;支持实验室建设;加强双创平台建设;支持“科创飞地”建设;对镇街三类创新综合体评价排名前30%的镇街给予奖励。第五部分为鼓励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开展科技合作与成果产业化;加强国际科技合作;对获得国家、省科技奖的给予奖励。第六部分为推进科技金融创新,推进科技企业贷款;鼓励国有资本设立义乌市科技创新母基金;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创新券兑付资金。该政策总结了近年来政策实施经验,将助推营造科技创新氛围。

二、修订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经信局已完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初稿,正在征求各方意见。新修订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除了保留了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各项奖励,还拟降低技改补助门槛,由原来的设备投资额满500万改为入库投资满500万即可,同时拟提高了技改补助力度,根据技改项目的绩效对技改项目实行差别化补助,最高补助可达设备实际投资额的20%-30%。新修订的高质量发展政策还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协同创新共同体。入围浙江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的,拟给予牵头企业150万元的奖励。

三、采用部门推荐和企业自荐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征集基金项目。2015年我市出台了《义乌市政府产业基金管理办法》,创新财政支持经济发展方式,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分类管理、防范风险”的原则,设立政府产业基金,成立产业基金管委会,管委会办公室设在财政局。2016年2月为争取与省产业基金合作,根据省厅要求,经市政府同意,设立义乌市产业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产投公司),注册资本10亿元,作为我市政府投资基金统一出资、管理的平台,目前实际已到位资金2亿元。自2015年设立政府产业基金起,我市基本上采用与社会资本合作设立子基金的模式,无母基金直投项目。先后设立了科发创业投资、浙科汇富创业投资、安芙兰股权投资、通杰股权投资等四个子基金,四个基金总规模为4.985亿元;已投资具体项目38个,其中义乌本地项目18个;投资金额4.0463亿元,其中投资义乌本地金额1.79亿元;涉及信息经济、金融、高端装备制造、文创等多个行业。

四、正式挂牌成立义乌市企业权益保护协会。2023年3月,我市正式挂牌成立义乌市企业权益保护协会。协会成立后,已先后为多家企业解决难题。协会的某理事单位,其公司账户被法院查封,资金周转出现问题。联系协会反映问题后,协会会长与义乌法院、金融办等部门进行沟通,协商后给予企业账户解封,公司经营得以顺利开展。

五、组建数字化改造方面专家顾问团。为营造数字化改革氛围,我们组建了专家顾问团。充分发挥浙智专委专家指导组、金华智研院等技术资源以及中国移动等8个数智化改造集成服务商能力,指导企业开展智能诊断及能力成熟度评估,不定期开展现场走访调研,对有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需求的企业提供上门指导服务。同时,积极开展各项学习活动,今年以来,我局顺利召开金华市“未来工厂”联盟2023年行业高峰论坛(义乌站)、义乌“智能工厂”暨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推进会,组织企业赴华为、浙江中控、宁波雅戈尔等企业学习先进经验。

六、不断深化产学研平台,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我市正在顺利推进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浙江大学国际健康医学研究院等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已集聚管理、项目团队人员112名、工程博士28名;已征集义乌产学研项目68个。2022年,科技局依托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7家技术转移中心,组织技术专家入企服务350余家次。

七、加大政策性金融供给。金融办推出了政策性担保“总对总”批量化业务“普惠保”,对1000万以内的小微贷款实行“见贷即保”。同时针对汇率避险业务需缴纳保证金占用资金成本,落地政策性担保汇率避险业务,并结合我市实际全省率先扩面至个体工商户和外综服企业,截至目前我市已与25家银行签订合作协议,提供专项担保额度17.58亿元,已累计落地281户,金额3.49亿元,共为客户减免保证金34920万元,减免担保费用698.4万元。推动金融机构依托公共信用平台,建立“贷前、贷中、贷后”全链条信用应用机制,在全市28家银行全面推广“信易贷”。2022年底已推出127个“信易贷”产品,授信金额398.26亿元,发放金额247.07亿元,惠及7.42万户自然人和2.7万户市场主体。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聚焦企业和产业的创新,不断更新迭代各类政策,多种方式开展活动,以更大力度推进义乌传统产业迈向更高质量的发展。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案者:市政协港澳台侨与社会法制委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深刻阐明法治和营商环境的关系。良好的法治营商环境可以为商家提供一系列可把握、可依赖、可预期的规则和制度,激发市场活力和创造力,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基本情况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我市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优化,2021年“万家民营企业评价营商环境”中我市位居全省44个工业大县第一。在制度建设方面,先后制定出台《重大行政决策专家论证制度》和《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编制《市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目录》、《义乌市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样板城市规划(2021-2025年)》等文件。在政务服务方面,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引领,持续迭代升级各项改革举措,商事登记改革获国务院激励;全国首创清退“一件事”系统,平均压缩市场主体清退周期50%以上,“一件事”改革经验上升为全省标准。在纠纷调解方面,义乌市人民法院联合市场监管局、商城集团、公安局等部门,创新打造“浙里市场义码治理”数字应用平台,先后获评2022年浙江省数字法治系统重大应用子应用场景建设、2022年上半年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创新案例。在行政监管方面,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构建“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系,完善“一网通管”平台。

二、存在问题

(一)涉企法律服务有待完善。一是在涉企信息查询便利度方面有待提升,需要到各部门网站查。二是在基础公共法律服务方面需要进一步升级,公共法律服务的宣传比例小。三是企业经营预警机制需完善,外贸、电商等领域各类“雷区”仍有出现。

(二)行政执法规范化有待加强。一是多头执法仍然存在,执法尺度不一、选择性执法等问题仍有发生。二是审慎包容监管机制有待完善,尤其是面对新业态新模式和应对职业举报方面。三是事前监管有待加强。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合规经营方面存在一些漏洞,导致涉企案件发生。

(三)法治监督体系有待健全。当前建立的各种监督机制大多为内部监督、体制内监督,社会公众参与度不高,同时监督机构各不相属,彼此间的信息互享、互相合作不够。

(四)法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义乌是一座不断创新的城市,当下新业态、新经济、新模式层出不穷,现有法律法规和制度有些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现实,需要不断探索创新。

三、相关建议

(一)优化法律服务供给。一是建立统一的涉企法规政策信息库。将各部门涉企内容统一纳入信息库相应模块。二是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按区块建立由村(居)网格+职能部门+法律服务机构组成的基础法律、政策咨询服务团队。三是完善预警平台,以法院和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数据为基础,整合公共、商贸、金融等大数据,建立完善统一的企业预警平台。

(二)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坚持处罚与教育相结合,运用数字化管理方式,提升包容审慎监管水平,完善免予处罚、减轻处罚、从轻处罚三张清单,既保证法律法规权威性,又让执法行为更具“温度”,激发经营主体创新动力和活力。行政司法部门要加强合规指导,及时帮助企业乃至行业依法规范化管理,给企业发展提供“法治定心丸”。

(下转第六版)

(上接第五版)

(三)完善法治监督体系。当前法治监督已进入系统集成、协同高效的新阶段,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通过制度设计和数字化应用,让党内监督、人大监督、行政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确保监督既有的放矢又避免过度使用。

(四)推动法治创新实践。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永远在路上,要从制度上鼓励改革创新,消除干部思想顾虑,保持敢为人先的精神,加强法治实践创新,为法律法规修改提供依据和样本,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改革探索提供试点经验。

司法局答复:

一、针对优化法律服务供给建议。司法局、商城集团、律师协会联合组织开展“千律联万商”公益法律服务进市场活动,千余名律师对接联系近六万名市场经营户,提供法律咨询、矛盾纠纷引导、普法宣传等法律服务。检察院、法院、金融办、人力社保局、应急管理局、总工会、商务局等普法责任单位通过开展“春风行动”“丝路金融微课堂”“iYW人才说”“开工第一课”等主题普法活动,针对金融投资、劳动合同、安全生产等进行线上线下普法宣讲和上门教育培训,同步开展法治体检、企业合规建设“柔性服务”。今年以来,已开展进企普法宣讲148次,覆盖学法对象37.19万人次。

二、针对严格规范行政执法建议。我局牵头各执法部门积极梳理形成适用包容免罚执法事项清单,针对393条执法监督系统内问题线索进行核查,发放相关行政执法监督通知书5份,每月开展行政执法案卷评查,已评查各类行政执法案卷180个,对部分镇街、部门开展“法治体检”,并开展燃气安全、知识产权、征收拆迁、行政处罚公开等4个重点领域的执法监督活动,督促各类行政执法问题及时落实整改。

三、针对完善法治监督、推动法治创新建议。我局牵头推进企业合规改革,制定《义乌市推进企业行政合规改革工作实施方案》《义乌市第一批企业行政合规指导清单》,召开多层次企业合规推进会、研讨会、培训会等27次,走访“专精特新”企业31家,在陆港电商园谋划设立企业合规中心,探索企业合规体系建设。各镇街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员下沉入驻建设工地、产业园区,通过“联动执法服务”模式将纠纷化解在工地现场。

下步计划:

牢固树立“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全面推进各领域法治化改革,打造风清气正、行稳致远的法治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在法治轨道上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创业,主要将开展以下四项重点工作:

一、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建立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快速响应机制,畅通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司法救济渠道。加强行政合同签订和履行监管。加强镇街合法性审查质效提升。依法推进“少捕慎诉慎押”,慎重适用查封、扣押、冻结等财产性强制措施。贯通落地全域数字法院应用,构建涉企诉讼高效服务体系,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优化执行案款发放机制和“输氧玻璃罩”机制,压缩执行时限,帮助困难企业有序恢复偿债和经营能力。迭代升级“E执行”应用,推进执行“一件事”智能化改造。建立破产重整税费优惠、信用修复和信贷支持机制,推进个人债务集中清理。到2023年底,镇街合法性审查覆盖率达到100%。

二、优化法律服务供给。落实涉企公证服务降费减证政策,推广“公证+不动产登记”应用。迭代升级律师在线应用,实现律师服务、律师监管、律师评价等综合集成。成立专业性商事调解组织,建立全市商事纠纷调解大平台。建设营商环境市场综合服务中心。加强跨境商事调解合作,完善服务网络,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加快推进仲裁改革,优化金华仲裁委义乌分会管理体制机制,拓展市场主体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渠道。深化企业合规改革,推进企业合规体系建设,探索编制预防性重点产业合规指引。

三、规范执法司法行为。深化“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推广实施轻微违法行为告知承诺制,推动各领域不予处罚事项清单具体化、标准化。拓展“不罚”领域,力争制定26个以上执法领域轻微违法、不予处罚告知承诺清单。迭代升级“商城e管家”等事件中枢。推行行政争议“每案引调机制”,打响“诉中交办化解”品牌。依托全域数字法治监督应用、检察大数据法律监督应用,构建类案监督模型,推进涉企执法司法不公、利益输送等问题治理,深化“单元办案·集成监督”指挥中心和“数据应用+数字监督”作战单元建设。深化执法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改革,完善“行刑衔接”制度和政法部门定期会商及线索转递制度。

四、加强涉企安全风险治理。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构建风险闭环管控大平安机制,推动除险保安晾晒应用贯通集成,指导企业健全内部安全防范机制。开展“11087”平安护航行动,严厉打击涉企违法犯罪。深化公安大脑建设,完善安企共富平台。深化诉源治理,迭代“智哨”平台,推动实现企业态势多维感知。加大涉企恶意投诉举报、虚假诉讼、恶意诉讼、无理缠诉惩治力度,完善民事诉讼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

全域打造未来乡村 探索义乌共富样板

提案者:大陈镇政协委员履职小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城乡融合发展一体化”和“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全面振兴”。我市要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立足自身优势特点,围绕“生态为基、产业为本、文化为魂”理念和“共同富裕”目标,以乡村振兴为统领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再出发,全域打造未来乡村,探索义乌共富样板。

一、明确思路,全域推进。坚持规划引领,统筹乡村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全域共建。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打造特色产业基地。以全域共享为抓手,打造美丽宜居的共同富裕示范区。坚持共建共富,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坚持绿色低碳、创新引领、共富共享这一总体思路不动摇,全面推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二、把握关键,协同联动。重点是推进“三个一体化”和“三个未来乡村”建设。“三个一体化”(人本化+数字化+生态化)是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依托生态和产业优势,推动区域空间布局优化及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治理与保护规划协同并进,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三个未来乡村”是以“全域规划、系统推进”为路径推动一批古村落改造提升、一批美丽庭院建设、一批特色小城镇建设,打造未来美丽宜居村,探索未来产业项目,构建未来美好生态体系。

三、以未来生活为目标导向,统筹规划,融合发展,全域建设。一要统一规划。统筹全市资源配置,构建科学、系统的规划体系和管理制度。二要融合发展。按照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确定发展模式,注重融合发展。三要全域建设。按照“生态为基”的理念进行全面系统建设。四要构建未来乡村“五大工程”,即产业布局工程、乡村风貌工程、生活环境工程、数字赋能工程和人才振兴工程。五要构建“三个未来乡村建设”“1+3+N”模式。即1个市级未来乡村,3个市级未来农村改造提升试点示范村,N个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与志愿服务总队。

四、以乡村特色文化为灵魂导向,融合发展,提升品位。一是做好特色文化项目传承。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传承历史文化,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建设具有独特魅力的乡愁记忆地、乡愁博物馆,挖掘历史、保护民俗、留住文脉。二是做好“未来乡村”融合发展。在“未来乡村”建设中,将现代科技、现代金融等发展理念引入其中,推动文化与旅游和现代农业相结合,推进“旅游+农产品”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度结合。

五、注重乡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和未来社区试点,促进两个环节的有机衔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与推进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同时依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文化元素,打造未来社区试点样板。

六、在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是规划与建设的关系。积极探索生态、产业、文化、数字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将规划的理念落实到具体项目中,在实施中不断优化调整,形成符合义乌实际需要的规划体系。二是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尊重历史,注重保护和利用义乌特色资源,合理有序地开发旅游项目、拓展项目空间,统筹各类资源要素,探索综合开发建设机制及配套政策等。三是共建与共享的关系。引导辖区内的乡贤、新社会基层人士,深度参与“未来乡村”项目建设、产业引进、社会治理全过程;全域协同发力,村村结对,资源共享,真正实现由共建共享走向共同富裕。

农业农村局答复:

一、高质量构建政策框架体系。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22〕4号)等精神,结合义乌实际,制定下发《义乌市全域推进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和《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全域未来乡村的若干意见》,同步出台《义乌市全域未来乡村创评办法》《义乌市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乡村)长效管理工作考核办法(试行)》等配套实施细则,构建了未来乡村达标村、特色村、样板村、精品示范村创建体系,为探索具有义乌特色的“未来乡村”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高水平推进省级试点建设。缸窑、李祖、分水塘、陇头朱、红旗、神坛等6个第一、第二批省级未来乡村已累计谋划实施了52个工程项目建设,总投资超2亿元,目前总体进展超过90%。2023年,新谋划了佛堂倍磊、苏溪杜村、上溪苦竹塘、福田官端前、廿三里李宅、赤岸莱山等6个第三批金华市未来乡村,其中佛堂倍磊、苏溪杜村同时创建第三批省级未来乡村,现已上线“浙里未来乡村在线”,并谋划了24个工程项目建设。

三、高效率打造全域未来乡村。启动编制全域未来乡村建设规划,组织各镇街结合实际细化落实年度创建任务,明确未来乡村培育目标、创建等次,谋划具体工程项目。截至目前,全市已累计启动义乌市级未来乡村建设超200个。计划到2025年全市所有行政村实现未来乡村应创尽创,实现农村健康、教育、养老、文旅等社会事业“关键小事”15分钟服务圈全覆盖。

四、鼓励片区化建设,寻求资源共享。明确未来乡村创建既可以是单个行政村建设,也可以是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的多个行政村片区化打造,组团式建设。通过组建一个产业联盟,鼓励乡村抱团经营、片区发展,形成未来乡村产业“蜂群”矩阵。根据各自村庄特色、亮点,以需要引导乡村规划与建设,编制整体规划方案,统筹谋划工程建设项目,优势互补,联动发展。在创建奖励上,片区化打造的未来乡村每个行政村均给予相同认定等次的奖励。

五、通过主题化打造,寻求个性化发展。深入挖掘义乌乡村历史文化遗产,在突出风貌保护的基础上,完善配套设施、改善人居环境、培育特色产业。同时,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党群服务中心、农村文化礼堂等阵地作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传统,复兴义乌味道的优秀活态文化和民俗活动。结合二十四节气及传统节日,开展各种农事生产体验活动,增强地域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形成村村有活动,村村有特色的民俗氛围。鼓励申报各级历史文化村落、传统村落等保护项目,实现有效保护、活态传承。

六、提升数字化水平,建设数智乡村。扎实推进“浙里未来乡村在线”应用的建设及推广,8个省级未来乡村及拟创村已全部完成数字驾驶舱装配并上线,移动服务端开通率达100%,其中6个村完成“浙里办-我的家园”上架,并上线接入了10个场景应用,点击量名列全省前列。推动“未来义家-全域未来乡村智慧服务平台”的建设,有效承载未来乡村特色村、样板村乡村基础数字化信息,促进数字化手段赋能乡村经济建设、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下步计划:

实施全域未来乡村建设行动,打造环境和美、产业和融、人文和润、治理和谐、生活和顺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一是未来乡村试点创建。大力推进省、金华市未来乡村试点村工程项目建设,加大九大场景特别是“一老一小”场景打造,今年新增省级未来乡村2个。

二是全域未来乡村建设。实施未来乡村达标村、特色村、样板村、精品示范村创建行动,建设一批引领数字生活、呈现未来元素、彰显义乌特色的未来乡村。2023年,建成未来乡村特色村30个、样板村20个。

三是持续开展示范创建。做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建设,开展和美乡村示范创建,年内和美乡村覆盖率达到20%,新增省美丽乡村示范乡镇1个、特色精品村4个。

关于加快农村有机更新“微改造”进程的建议

提案者:鲍伟成

由于历史文化保护、土地要素制约等多方面原因,不少农村还存在住房难的问题,农村有机更新“84.5”号政策不能满足所有农村改善住房条件需求。为进一步加快农村有机更新改造,建议对不适合“84.5”号文件的农村实施农村有机更新“微改造”工作,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解决农民住房难的问题。

一、完善农村有机更新“微改造”配套政策。相关部门要深入农村开展调研,摸清底数,探索农村有机更新新模式,确保政策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二、建立农村有机更新“微改造”工作专班。各镇街要建立农村有机更新“微改造”工作专班,会同规划和文保部门,加快推进农村规划设计、历史文物建筑保护,既满足现代生活方式与需求,又保存村落肌理,传承历史文脉,体现村居特色。同时要系统推进,制定工作计划表和时间表,列入目标责任制工作考核,促进农村有机更新“微改造”扎实有序开展。

三、落实农村有机更新“微改造”建设用地。在农村原有可建设用地基础上,全面落实农村有机更新“微改造”用地指标,做好农村有机更新“微改造”文章。区分轻重缓急,坚持近期和远期、局部和整体相结合,切实从农民需求出发,加快农村有机更新“微改造”进程。

自规局答复:

我市自上世纪90年代末大规模开展村庄改造以来,历时20余年,先后探索了四层半垂直房、高低结合、城乡新社区集聚建设、农村更新改造、农村有机更新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住房保障模式,对解决群众建房问题、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提升城乡建设品质、促进共同富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我市新农村建设当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针对农村建设用地资源偏少、村庄风貌单一乏味等问题,我市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反复研究论证,结合农村发展实际,于2020年5月出台了《义乌市农村有机更新实施办法(试行)》,积极推进农村有机更新。目前,全市已有126个村启动有机更新,涉及农户5万余户,其中124个村已基本完成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建房用地分户审批19788户。

农村有机更新具体实施过程中,也碰到了一些难点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有机更新政策体系和推进办法。如全市有19个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不适宜全拆全建;部分农村由于新建、拆翻建农房比例高,农户实施整村拆建意愿低或受资源环境、土地要素等制约,无法整村开展有机更新。针对此问题,去年以来,我局会同工作专班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84.5号政策为基础,经多轮讨论修改完善和广泛征求各镇街意见,初步制订了《义乌市农村有机更新“微改造”办法(试行)》。

“微改造”办法总的目标是在坚持村庄规模、村庄规划双管控的前提下,明确微改造适用范围、条件和区块分类,根据村内现有建筑情况,因地制宜实施“微改造”,对需保留、更新区块进行局部优化建设。“微改造”需核定用地规模及一次性编制整体规划方案。方案中需要明确保留区块和更新区块两类改造区块的布局,其中:更新区块应按照农村有机更新实施办法政策规定核定规模并重新规划建设。保留区块内建筑要从建筑立面、建筑内部、拆建更新、古建筑活化利用、公共空间等方面进行科学更新。对文保单位、历史建筑等予以修缮保留,对其他现有建筑通过原址修缮、改建、产权置换等方式合理利用,对违法建筑应予处理或拆除。

2023年9月4日,《义乌市农村有机更新“微改造”办法(试行)》已正式出台。下一步,我局将做好政策解读,并指导各镇街选取试点村开展先行先试工作,为全市“微改造”工作积累实践经验。

关于加快义西南交通路网建设的建议

提案者:佛堂镇政协委员履职小组

近年来,通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义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并呈现出“一体两翼”布局:“一体”为中心城区(含全市各街道),“两翼”为义西南副城区和义北副城区,其中义西南副城区包含上溪、义亭、佛堂、赤岸四镇。但是作为城市建设重要板块,义西南副城区交通建设还存在不少短板:一是路网布局不够完善。与周边县市区、义乌主城区及辖区内4个镇区之间高等级道路不多,道路辐射能级较低。二是义西南四镇间横向联系不够。根据规划,义西南副城区各镇之间联系道路有三条,其中东线义西大道一直停留在规划层面;中线铜山路实施四海路至国贸大道、同义路至相宜路两段,朝阳路从五洲大道至江赤公路基本建设完成;西线上佛路断在佛堂大道。义西南副城区各镇间交通不畅,严重制约了整体发展。三是部分工程如江赤公路等进展较慢。为提升义西南副城区整体发展水平,打造“一体两翼”布局,加快迈入“双江湖时代”,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义西南地区道路交通顶层设计。市级层面统筹义西南副城区道路网建设,提前谋划,形成良性发展格局,推动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干线公路为支撑、农村公路为延伸的交通道路网络,奠定义西南大开发基础。

二、完善四镇间道路规划布局。加快义西南四镇之间横向主通道建设,充分发挥双江湖及佛堂镇对上溪、义亭、赤岸三个镇的带动作用,推动义西南四镇融合发展。

三、加快交通工程项目进度。加快义西南副城区道路主干网建设,加快江赤公路等在建工程进度,上佛路延伸至金义东南线二期至赤岸、铜山路与朝阳路尽早打通对接,加快实施江赤公路连接线及佛画线拓宽、义西大道等工程建设,不断优化交通环境。

交通局答复:

为推进义西南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针对目前义西南片区现状路网不完善的问题,围绕提升义西南片区交通辐射能级、加强义西南与周边县市联系、推动义西南四镇融合发展、方便义西南四镇居民出行等四个方面制定建设计划,大力推进义西南交通路网建设。

一、强化总体布局。目前,我局组织编制《义西南交通路网规划建设专题研究》,基于全市的交通发展目标和路网布局,梳理形成义西南片区“四高、六横、五纵”的骨架路网结构,其中“四高”为:沪昆高速、甬金高速、义龙庆高速、甬金衢上高速;“六横”为四通路、四海大道、国贸大道、五洲大道、佛堂大道-金义东南路、江赤公路;“五纵”为疏港快速路、义西大道、铜山路-朝阳路、义浦三线-上佛路-金义东东路、义兰公路-金塘路。

二、深化规划谋划。通过积极向上沟通争取,在上位规划、用地报批条件等方面均取得突破。527国道义乌塘下洋至后阳段改建工程(上佛路延伸至金义东南线二期至赤岸)、527国道义乌佛堂至上溪段改建工程、527国道义乌江东至佛堂段改建工程等国道项目,S219临安至苍南公路义乌佛堂至赤岸段工程、S315三门至龙游公路义乌佛堂至赤岸段改建工程等普通国省道项目列入省级规划,义西大道城西至佛堂段公路工程、临苍公路至江赤公路佛堂连接线(青云大道)、佛画线稽亭至塔山段改建工程等项目列入市级规划,为义西南区块的交通发展提供了有力规划保障。同时在发改局、自规局等单位支持下,上述项目均已列入自然资源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为下步顺利推进打下良好基础。

三、加快项目推进。目前,临苍公路义乌佛堂互通至上佛路段工程、03省道义乌段改建工程二期(义亭高架桥-上佛路)已于2023年初实现主线通车。G527与临苍公路义乌佛堂联络线(朝阳路过江隧道)、G235国道上佛路至金东区界段(金义中央大道)、G235龙回至祥贝段改建工程等一批续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江赤公路、义永公路等项目(两个项目隧道工程已贯通,江赤公路赤岸段800米已建成通车)正在根据自然资源部“三区三线”划定成果,联合发改局、自规局、交旅集团等单位抓紧开展项目用地报批工作,争取早日复工建成;五洲大道延伸工程因金义机场规划,正在积极与金东区沟通对接;义亭铜山路-佛堂朝阳西路目前建成部分为江赤公路-五洲大道段(除过江隧道正在实施外)和四海大道-国贸大道段,距离全线通车仅有国贸大道-五洲大道段尚未实施,全长约3KM,本段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已经调出,待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到位后可启动建设。义西大道义亭镇范围内(五联路)已部分建成,目前同泽路-五洲大道段正由经开区进行建设,预计2024年6月建成。

下步,我局将会同经开区管委会、双江湖指挥部及相关镇街继续深化区域路网规划,并加强与发改局、自规局、财政局沟通对接,争取用地、资金等要素保障,为江赤公路、义西大道、佛画线拓宽改造等项目的顺利实施创造条件。

(下转第七版)

关于加强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建议

(上接第六版)

提案者:卢胜兰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2021年5月底,我国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实施三胎生育政策。但是目前育龄男女普遍生育意愿不高,生育率持续走低,究其原因,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育、住房等成本高。先不说其他,仅1至6岁的养育成本就很高,穿衣吃饭、看病医疗、请保姆、早期教育等都需要花钱,而且基本上是家庭在负担。我市以早教为例,1—3岁幼儿的早教费动辄上万,而相关公共服务十分短缺,公立幼儿园目前仅胜利、梅园等幼儿园开设托班。因此,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多元化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尤为迫切。建议如下:

一、扩大公益性、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将婴幼儿照护服务纳入社区托育服务体系,发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婴幼儿照护服务功能,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依托社区提供普惠性婴幼儿照护服务。

二、加强对家庭婴幼儿照护的支持和指导。依托医疗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建立覆盖医学、心理、教育、健康等领域的育儿专家库,通过入户指导、组织亲子活动、开办家庭课堂、编印照护手则、“互联网+”等多种方式,为婴幼儿照护人提供科学育儿指导,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为家长及婴幼儿照护者提供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服务。

三、强化政策和资金支持。规划建设一批承担指导功能的示范性照护服务机构和社区照护服务设施,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鼓励国有企业等主体积极参与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四、坚持普惠优先、布局合理原则。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各类托育班,支持各类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照护服务。

五、规范托育服务。建立完善托育服务机构监管制度,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队伍建设。

卫健局答复:

近年来,我市通过先行先试、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深化“一老一小”婴育民生领域创新改革,积极贯彻实施上级及市委、市政府各项促进婴育服务发展支持政策,加快落实各项优生优育及普惠托育等措施,不断提升公共服务保障能力,逐步建立“幼有所育”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

一、政策支持。2019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制定下发《义乌市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及配套14项政策支持清单等。对各类公办及民办幼儿园及其托育设施,市政府已先后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

经充分调研,今年正式实施《义乌市社区普惠

稠义路提升改造工程 通过竣工验收  反诈“小册子”蕴含“大智慧”  稠城街道创新基层治理举措  一束光照亮更多人的路  ——记义乌市红十字志愿者队队长程青梅  公益义卖 传递爱心  拉家常 说“反诈”  

义乌网

GMT+8, 2024-9-16 00:47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