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市生态环境局义乌分局获悉,在生态环境部不久前公布的第七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名单中,我省共有两地入选,义乌榜上有名,成为我市首个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也是义乌继“大禹鼎”金鼎后获得的又一重量级奖项。 2021年,获得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后,义乌积极争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通过探索四大转化模式,形成八大典型案例,探索出了一条以商贸助推“两山”转化的特色道路。 近年来,义乌不断夯实转化基础,巩固生态环境质量,全力打好“清新空气”巩固提升战、“碧水提质”攻坚战、“净土清废”安全保卫战、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空气质量全面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成功创建省级“清新空气”示范区;污水处理能力居全国县级市首位,建立河长制、红黄牌、镇街流域生态补偿等考核机制,形成了“1+9+14+6”治水顶层设计,构建了水岸同治的“双九”源头治水体系,推进污水应纳尽纳,全域污水“零直排”,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根本性、整体性好转,达标率持续保持在100%;全域推行城镇垃圾“两定四分”,实现生活垃圾“趋零填埋”,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100%,危险废物综合利用率98%以上。 同时,义乌全域推进转化,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充分发挥商贸优势,探索形成“平台经济型”转化模式,打造森博会“两山”转化主平台和本土化特色农产品电商交易平台共富工坊;充分挖掘农业特色,实践形成“农桑强链型”转化模式,打造西楼红糖、森山铁皮石斛等一批农产品品牌,打通“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全产业链;充分利用乡村资源,创新形成“红绿融合型”转化模式,充分利用国企的人才、资金、管理和技术优势,形成10条各具风情的美丽乡村精品线,串联112个行政村,形成280公里美丽乡村大环线,辐射300多个村庄,年平均接待游客超50万人,年增加村集体收入近亿元,实现沿线村庄经济发展同频共振,成为绿色共富新引擎,“国企+乡村精品线”的乡村建设新模式,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充分激发双赢潜力,实践形成“低碳循环型”转化模式,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型产业和生态环境敏感型产业,建设专业化循环经济产业园,构建城市废纸、生活垃圾、污泥等废弃物处置与能源资源综合利用相耦合的循环体系。 此外,义乌还促进常态长效,探索建立政策机制。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打好全市生态环境整治“组合拳”;建立生态产品市场化机制,与东阳、浦江等地建立常态化水权交易机制,建立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指标确权办法、市场化手段配置能源的机制、实施排污权抵押贷款管理办法等。 |
GMT+8, 2024-9-17 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