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冬时节,巴州区望王路西段的巾帼工坊里格外忙碌。一根红绳编制成的一个个寓意美好的中国结,通过电商直播走出大山,带动当地妇女就业增收。 山区妇女靠一双巧手致富,正是义巴东西部协作的生动实践。 浙江义乌——四川巴州,一个是世界小商品之都,一个是民间艺术之乡。自2021年6月结对帮扶以来,义乌市与巴州区全面开展东西部协作,一段跨越1800公里的“山海情”就此结缘,两地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路上越走越近、越走越亲。 搭建平台 圆梦共富 缠、绕、抽,一根红绳就这样在一双巧手中蜕变成“福贵花开”的中国结。在第29届义博会浙江“巾帼共富工坊”成果展洽区,四川省巴州区巾帼工坊负责人张婷一边编织中国结,一边向采购商推荐巴州的“巾帼好品”。 第一次参加义博会的张婷此行收获不少,不仅一举斩获第三届“乡村振兴 智创未来”巾帼共富创业创新全国巅峰争霸赛特等奖,还接到了不少订单。提及自己与义乌的缘分,张婷打开了话匣子。 张婷从小喜欢画画,2011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开始自己做泥塑、浮雕等手工艺品在网上售卖。2018年她回到巴州创业,干过保险、摆过地摊,收入并不稳定。2022年6月,义乌市妇联、人社局等部门在巴州举办“千里送‘渔’·义巴共富”——巴州区直播电商人才培育孵化培训班,张婷参加了这期培训,并从230位学员中脱颖而出。同年7月,在金华市、义乌市妇联和巴州区妇联牵线下,张婷和好友李清明赴义乌实地学习中国结编制技术。后来,巴州区妇联引进中国结来料加工项目,成立以中国结为主的巾帼工坊,张婷成为该项目经纪人。 “最初工坊办得很艰难,招工困难、资金紧缺,特别是原材料,要从义乌发货到巴州区,物流时间长、成本高,这样算下来,工坊收入50%都贴在物流上。”张婷眉头紧锁着说,“2022年年底,在两地党委政府共同努力下,义巴物流专线开通,比原来物流时间节省了三分之二,物流成本也随之下降。” 乘着东西部协作东风,义乌—巴州对口帮扶,打开了共富之门。起初,工坊面积只有50多平方米,月产量5万~8万个中国结。去年5月,工坊搬迁到巴州区望王路西段,一共三层近300平方米,有大师傅16人、员工400多人,内设7个工作室,包括产品展示区、教学区、会客厅、研发室、直播间等,月产量20万~25万个。看着工坊一片繁忙的景象,张婷喜笑颜开:“东西部协作让我圆梦今朝。” 奔赴千里 授人以渔 巴州区是劳务输出大区,长期以来,留守在家照顾老人孩子的妇女众多,中国结来料加工项目很适合在家妇女和出行不便的残疾人等待就业群众。义乌与巴州深度合作,为劳务输出人员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增强劳务输出人员就业竞争力,赢得了更多“入场券”。 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义乌市、巴州区两地妇联持续扩大项目受益群体覆盖面,去年10月在巴州区开设“直播+来料加工”转型升级培训班。根据课程安排,3天时间里,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老师通过“理论+实操”结合的方式,手把手教授大家如何拍摄短视频,如何开设直播间、打造个人IP,如何进行直播话术互动,并最终帮助大家成为主播,实现带货增收。 近年来,义乌市妇联聚焦“扩中”“提低”和妇女增收致富,依托全国巾帼助农创业浙江基地及省巾帼共富工坊服务中心,充分整合激发义乌市场、电商、物流优势,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为来料加工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和舞台。如助力巴州区妇联以租赁闲置厂房、盘活集体资产、流转农场土地的形式,布局建成“城市新区+”“旅游景区+”“产业园区+”巾帼工坊3个,开展技能培训40场次,辐射带动全区11个乡镇街道,培训妇女群众1200余人次,培育熟练工超400余名,月平均增收2500余元。 通过浙江省巾帼共富工坊服务中心对接指引,巴州巾帼工坊完成义乌60批次100余万个中国结订单交付,并引进来料加工串珠项目,与义乌4家企业签订长期订单合作协议。同时,通过网络和本地市场销售各类产品超10万余个,年产值近1000万元。 如今,义巴由一根红绳牵起的情缘,已从传统的搭平台、送订单升级成为“来料加工+电商直播+文旅产业”的“1+X”模式输出。这套“家门口创富模式”也被成功复制到千里之外的四川丹巴和山东德州等地,助力更多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信义连心,义巴同行。义乌妇联和巴州妇联不以山海为远,紧抓东西协助机遇,汇聚巾帼合力,发挥巾帼智慧,展现巾帼作为,奋力书写东西部协作的“义巴巾帼答卷”。 |
GMT+8, 2024-9-21 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