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杨梅”红利还能保持多久?产业链补链强链?政策如何引导?怎么样加大招引培育力度?有没有办法降低运输成本?能不能远销海外?一旦“大棚杨梅”的优势被弱化,那“一招鲜”的创新方向是什么?近日,在兰溪深化“千万工程”暨杨梅产业发展大会上,省内外农技专家和当地杨梅生产主体代表、杨梅主产区村党支部书记等共商兰溪杨梅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大计。 “千万工程”实施20年,兰溪杨梅产业不断发展跃升。20年来,兰溪杨梅大棚历经五次迭代,从第一代毛竹大棚、第二代山地脚手架单体棚、第三代山地平顶连栋棚、第四代山地拱形连栋棚,再到如今的第五代山地智能化大棚。杨梅成熟期提早20多天,精品果率达60%,亩均收入提高8倍、超4.5万元/亩。杨梅种植面积从1.2万亩增至7万亩;杨梅一产产值从0.6亿元增至4.4亿元;大棚杨梅面积达3000亩,居全国各县(市、区)第一;先后引育陶奉源、日远、兰森等杨梅深加工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 2010年,马涧镇梅农倪晓明大棚内的杨梅全部挂果,提早一周上市的杨梅卖到100元/斤,被客户抢购一空,净利润超过20万元。尝到大棚杨梅红利的他,至今已带动周边发展大棚杨梅1000多亩。 而今,越来越多青创客投身杨梅产业发展。汤须钧是青创客的代表,他家从爷爷辈开始种植杨梅,父亲汤友贵是杨梅种植大户,2016年搭建杨梅大棚,从最初的15亩扩大到现在的110亩。“一年365天,父亲有300多天与‘梅’做伴,钻研技术、改进设施、严把质量,培育出了不愁卖的精品杨梅。”汤须钧说,在向父辈学习的同时,他一直在求新求变,组建了兰溪市龙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用爬山虎运农家肥,用无人机运杨梅,点点手机调控大棚,开设杨梅抖音号,一个杨梅季就有100多万人次的观看量。 此次获得兰溪杨梅产业特殊贡献奖的兰溪杨梅技术服务队还把大棚杨梅种植经验推广到9个省份、20多个地市,不仅输出技术,更提升了兰溪杨梅行业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 把杨梅种到大棚里,兰溪人不断探索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选育特早熟新品种,打造全省第一家杨梅未来农场,建成全国第一条杨梅智能无损分拣线;杨梅果园“三化融合”数字农场成为全省典范,“梅”好兰溪数字赋能杨梅产业入选省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优秀案例。 在新年到来之际,为“抢早市”,兰溪发布《兰溪市新时代和美乡村共富示范带规划》《兰溪杨梅高质量发展规划和重点任务》,提出要实现杨梅资源全价利用、杨梅产业全链开发、杨梅品牌全域共建、杨梅效益全民共享,全力打造“全国精品杨梅第一县”。预计到2027年,兰溪大棚设施杨梅种植面积超万亩,杨梅全产业链产值超20亿元。 |
GMT+8, 2025-5-1 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