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安徽流浪到义乌的张女士与失联11年的丈夫、儿子重逢,走失16年的男子与家人团圆,智力障碍男子在23年后终于回到亲人的怀抱……2023年以来,市民政局社会救助中心帮助15名流浪乞讨人员找到家人,其中7名流浪乞讨人员已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下平安返乡。 长期滞留的流浪人员,因其自身表达能力障碍及种种原因,难以提供有效的线索,寻亲难度极高。市民政局社会救助中心秉承“救助救治是前提,寻亲回家是根本”的工作理念,在全省率先打造“党建+暖心‘义’家”服务品牌,将寻亲工作融入日常照料服务中,借助社会公益组织专业优势,搭建“乡音寻亲”服务平台,建立“六位一体”寻亲机制,运用科技寻亲手段和专业的救助服务方式,打通亲情寻觅“最后一公里”。 为扩大寻亲覆盖面,缩短寻亲的时间周期,提高寻亲工作的成效,我市探索建立了“救助中心+公益组织+公安+镇街+社工+媒体”六位一体的寻亲机制,动员各部门力量多方发力开展“乡音寻亲”服务,将受助人员的语音通过各商会、公益组织、镇街等平台进行扩散,同步通过媒体、公益组织推送寻亲信息。根据媒体或公益组织反馈的相关信息,救助中心对接民警寻亲工作室,进一步核实确认服务对象的家人信息及联系方式。 对查无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市社会救助中心第一时间将受助人员信息录入全国寻亲网,同时借助抖音寻人等新媒体网络平台,按受助人员不同口音同步推送至所在地方平台,利用互联网开展寻亲服务。对7个工作日内仍无身份信息的受助人员,除采集生物信息进行比对外,救助中心运用科技手段寻亲,将受助人员信息提交公安部门进行寻亲。公安部门在公益寻亲工作中强化科技赋能,运用人像比对技术核实流浪人员身份信息,协助解决救助中心流浪乞讨人员长期滞留问题,为寻亲服务提供科技支撑。 此外,市社会救助中心十分注重在照料服务中挖掘寻亲线索,不厌其烦进行排查验证,全力打通寻亲工作的堵点难点。为确保滞留人员照料服务规范有序进行,救助中心创新构建了“生活照料-区域管理-行政监督”三级管理服务模式,24小时保障受助人员照料服务和安全看护工作。从衣、食、住、护理等方面着手,对滞留人员日常照料服务细节不断改进优化,努力把照料服务做得更加精准、贴近服务对象所需。 “我们还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系列服务,定期为受助人员提供心理疏导、生命安全教育、文化知识辅导等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市社会救助中心主任陈洪军说。寻亲救助工作关乎一个家庭的重建,该救助中心将持续用“寻亲服务”书写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
GMT+8, 2025-5-9 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