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说“人才”是第一资源? 义乌公安的一组“平安数据”或能给出答案—— 2023年侦办部督案件9起、发起全国集群战役11起,重特大案件即发即破;“路地融合”“派出所主防”“校警联合工作室”等改革举措,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荣获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先进集体称号,获评全省“公安大脑”建设县级优胜单位;经侦预警平台和外国人创业无忧“一类事”集成改革获评全省优化营商环境“最佳实践案例”…… 这组平安报表的背后,正是义乌公安近年来推动“人才强警”工程发挥出的强大“引擎”作用,为打造现代警务模式县域典范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聚力“高精尖缺”领域 聘任制公务员显身手 近年来,义乌公安聚焦发现、培养、锻造符合现代警务模式要求的数字化警务人才,大力开展“情报研判师、数据分析师”专业人才培养,不断探索完善“聘任制+”工作,并以人才工作室为抓手,推动骨干培养、梯队建设、课题攻坚等工作有序开展。 2019年,“项勤毅工作室”成立,招募培养了拥堵治理、智能交通建设等多个领域的25位技术骨干,在义乌汽车保有量增长190%的情况下,助力平均拥堵指数下降10.8%;先后开展《义乌市十三五治堵规划》等12项课题研究、17项职能应用系统研发,推进实施300余项交通提升、治理工程。今年3月,“项勤毅工作室”被评为金华市公安机关优秀人才工作室。 2022年,全部由计算机相关专业人才组成的“胡华玉工作室”成立,目前已规划完成“雪亮工程”一、二、三期建设,前端设备智能化率高达81%。“刚来义乌时,对于未知的挑战,还是有些踌躇谨慎。如今,我已经越干越有信心!”胡华玉说,他的信心,来源于义乌公安“尊重人才、爱惜人才、用好人才”的贴心与重视。 聚焦“骨干型”“领军型”人才 提升基层警务硬实力 组装启动无人机、佩戴飞行眼镜、操作遥控器,“噌”的一声,一台小巧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在一组穿越障碍飞行后,连续刺破3个目标气球,精准利索地完成规定动作。操作无人机的这位“飞手”,是义乌公安巡特警大队“鸮航”无人机工作室的民警周晓航。可就在几年前,他还是个无人机领域的“门外汉”。 为了让“基础型”人才迅速成长为“骨干型”“领军型”人才,义乌公安鼓励专业警种侧重于“实验室”建设,由业务技术专长民警牵头建立“实验室”,以科研精神强化课题攻坚,解决业务工作的难点堵点。2023年8月,周晓航获评公安部警用多旋翼无人机驾驶航空器执照培训基础教官,成为金华地区唯一培训教官。 (下转第五版) (上接第一版) 怎样更好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义乌公安始终保持着一项优良传统——“传帮带”。 “鸮航”无人机工作室,除了在改装技术和实战操作上不断突破,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专业人才的延续培训。目前,义乌公安已在14个基层派出所配备了集治安巡逻、应急救援、交通疏导功能为一体的警用无人机设备和“飞手”,由“鸮航”工作室统一指挥管控,常态化开展技能培训、比武等工作。 在一次抓赌行动中,由于赌博窝点隐匿在山林中,抓捕难度极大。警用无人机的参与,让四散逃跑的赌徒在热成像功能下无处遁形。这一精彩抓捕行动堪比电影,获得中央主流媒体的关注报道。 如今,“无人机+PTU”的创新组合,在实战中日趋成熟,推动形成了义乌公安空地一体社会治安巡逻防控新模式。 聚焦“新青力量”,义乌公安持续完善新警成长全周期培养。截至目前,已培养出部级教官2人、省市级专家9人。 依托“第二警队” 争创县域辅警人才培育典范 “我刚参加工作的时候还在东阳刑侦,当时燕姐勘验协助破案的名气就已经传开。”物证鉴定室指纹鉴定团队的女民警邢月园怎么也想不到,10年后,自己会和“偶像”在一个办公室共事,共同战斗在方寸之间,找到定罪的命门。 她口中的“燕姐”,名叫蒋燕,是义乌公安首位“年薪制”辅警。这些年来,她不断在痕迹比对技术上创新,勤恳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协助民警破获多起重特大案件,是当之无愧的“痕迹专家”。 2017年,义乌公安在全省首创年薪制,把年薪制辅警选聘工作作为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补充,还创推辅衔制,考取事业编制,建立聘用“黑名单”制度,表彰奖励优秀辅警千余人次。警务技术教官、外语、视侦技术、指挥调度、应急处突……“第二警队”的人才储备远不止于此,可以说,一项项创新机制一次次叩响了辅警队伍管理和人才建设的“中枢之门”,也让大家的干劲更足、冲劲更强。 “义乌公安将牢固树立‘大人才观’,统筹构建‘人才总库’‘人才子库’,聚焦‘五大典范’培养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领军式人才,为打造新时代公安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义乌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
GMT+8, 2024-12-4 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