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网络新闻 查看内容

竹编技艺:经纬交错绿韵藏

2024-5-20 09:20

摘要: 我叫陈兴隆,今年66岁,佛堂镇倍磊村第三自然村人。从13岁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当学徒,到现在从事竹编制作已经有50多年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编,是我们国家一门古老技艺。早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新 ...


我叫陈兴隆,今年66岁,佛堂镇倍磊村第三自然村人。从13岁的时候,我就跟着父亲当学徒,到现在从事竹编制作已经有50多年了。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编,是我们国家一门古老技艺。早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能用竹来编织器具。至战国时期,编织技艺已经十分发达,出土了不少竹编文物,包括竹席、竹帘、竹笥(即竹箱)、竹扇等。

竹编手艺,用我们义乌人的话来说就是“做篾”,竹编手艺人也叫“篾匠”。我们倍磊村附近山地多、竹子多,所以村里“做篾”的手艺人也有不少。一开始,我学手艺就是为了补贴家用。以前我们家里没有什么经济收入,竹编做出来的家具、工具既可以拿出去卖,自己家里也用得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百姓日常用具很多是用竹子加工而成的,像装稻谷、红薯的箩筐,盛蔬菜、鸡蛋的菜篮,运沙土、肥料的畚箕,还有扁担、鸡笼、背篓、筛子等等。这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工艺,是老百姓辛勤劳作的结晶。

竹编制作,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都说“三年学徒、三年下手”,即使我是跟着父亲学艺,在这个规矩上也没有例外。

前三年当学徒的时候,我就做些砍竹子、劈竹子的活。父亲根本不让我上手核心工艺,只让我把最基础的活先干好,并告诉我学手艺要循序渐进,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

刚开始破竹的时候,细如长针的竹丝经常会插到我的手指里,往往被扎得满手是血。旧的伤口还没好,第二天又要开始干活。长此以往下来,手上到处都是疤,也结出了厚厚的茧。

然后就是三年打下手的阶段。这时候,父亲已经开始教我一些简单的编织。有农户来补凉席、补箩筐的活,父亲就会让我修补。修补看似简单,但老旧物件里加入新材料,想要把它修得平整并且好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修补不好,免不了又是被老父亲一顿骂。但也就是这六年的学徒经历,为我从事竹编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么多年,我一直从事竹编行业,从没有因为任何原因间断过。可以这么说,竹编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想要把一根根长长的竹子,变成一件件趁手可用的工具或造型美观的摆件,可不是容易的事情。

竹编制作的第一步是选竹。什么时候砍竹子、选取多少年份的竹子,这些都是自己在经年累月中摸索出来的。只有老师傅才知道,什么样的竹子更加耐用,不容易被蛀。一般来说,我都是在早上露水干了之后再去砍竹子,选的是五到八年的竹子。

第二步是破竹。要想做出精美的竹编器具,竹就要破得均匀。我一手扶着竹子,一手拿着篾刀,一边砍一边顺势下推,伴随着一阵“噼啪噼啪”的声响,竹节就随刀而开了。紧接着,要用竹刀将竹子劈成一根根竹条,然后以过刀的方式将竹条削成基本一致的宽度,再通过刮青等步骤把竹丝削薄,变成一根根均匀光滑而且细长轻薄的篾条。篾条的粗细要根据制作的器具而定。

得到平整光滑的篾条后,就到了最重要的第三步——编竹。将加工好的篾条根据器具的形状和大小,再运用不同的编织技法进行编织。编织的手法有很多,有一挑一编法、斜纹编法、回字形编法、梯形编法、三角孔编法、六角孔编法、圆口编法、菊底编法等等。

我觉得,虽然竹编器具的纹饰花样层出不穷,但编织方法归根结底还是万变不离其宗。编织的时候,只要根据具体器物的大小,计算好要准备多少根篾条,起好底后,一根根篾条自然而然就会听我的使唤,一个个器具也就慢慢成形了。

一般来说,竹编器具都是从下往上做的,起底、编织、收口三道工序从下往上走。但是也有一些器具是例外,比如以前常见的“火熜”就是从上至下编的,这也是根据它的特定用途,才研究出与众不同的特殊编法。

至于哪种编法适合哪种器具,这个要靠自己摸索学习。编织出来的器具,在不同竹编手艺人的手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花纹、不同的形状。一件竹编器具要想做得好,一方面需要竹编手艺人通过不断尝试获取经验,另一方面还要竹编手艺人有一定的天赋。

看似普通的竹编,其实蕴含着祖祖辈辈的经验和智慧。对于我们竹编手艺人来说,既要把老一辈的技艺传承下来,同时,还要学会创新,尝试做一些以前没有的、适合这个时代的东西,让这门技艺能够与时俱进,不被社会所淘汰。

最后就是上漆。上漆主要是为了防止霉变,竹子纤维粗,遇到脏东西就很容易被吸附。当然,这也是为了区分农具是谁家的,各家各户的农具类似,很多农户便会用毛笔在自家的上面写下名字,上一遍清漆,名字也不容易被磨掉。

当今社会,竹编器具的使用领域少了很多。一方面,村里干农活的人少了,且运用机械化劳作,很多农具几乎用不到了。另一方面,塑料制品、金属制品大量取代了竹编器具,这也让费时费力的竹编器具逐渐没有了市场。

就拿手工编织一对基础款箩筐来说,我一个人制作需要一个多月的时间,所需的手工成本是很高的,塑料材质的却是可以批量生产。所以,很多掌握这门手艺的人都改行了,“篾匠”这一民间艺人也在渐渐消失。

要想让现在年轻人接受这门技艺,是一件很难的事情。所以,我空下来的时候,也会折腾一些小物件吸引年轻人。比如,这几天我参加非遗市集,最受大家欢迎的就是一只其貌不扬的小青蛙。

小青蛙是以前父亲教我做的一个小玩具。它充分利用竹子弹性,一按下去就可以跳得老高,深受小孩喜爱,也有不少年轻人拿它当作解压玩具。这也让我深受启发,想办法做出更多小玩意,才能让年轻人接受并关注竹编这门技艺。

我的年纪越来越大了,也不知道还能再做多少年竹编。如今,我已过上了不愁吃穿的生活,不需要靠竹编手艺维持生计,但我仍然希望这项技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

只要有人愿意学,我就愿意教。只有更多年轻人学这项技艺,才能把这项技艺发扬光大。希望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努力保护并传承这项逐渐没落的传统民间技艺。

口述人:陈兴隆,1958年生,佛堂镇倍磊村人,义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向阳社区开展婺剧研学活动  40支球队 超百场比赛 上溪镇“村BA”开赛  三伏天,且看年轻人“中式”度夏  稠城街道:迅速行动 消除隐患  市执法局:排查整治户外广告隐患  

义乌网

GMT+8, 2024-7-27 08:5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