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是第十七个国际档案日。作为文明的产物和文化的载体,档案具有深厚的文化基因,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对做好新时代文化建设工作、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作用。 6月5日—6月12日,我市档案部门深入挖掘馆藏资源,连续举办档案知识网络大赛、档案进社区等活动,让尘封的档案“活起来”“火起来”“用起来”。趁着端午小长假,广大市民纷纷走进档案馆打卡,近距离感受档案的独特魅力,并积极参加各类活动,汲取档案中蕴藏的精神力量,继承和发展义乌传统文化。 走进档案的前世今生 连日来,探访档案馆,成了不少义乌市民的度假选择。 “‘前事不忘后事师,自来坟典萃先知。’文豪郭沫若所作的《题赠档案馆》一诗至今保存在中央档案馆里。‘创业扩基,前轨可迹;古为今用,功同史册。’革命家董必武写下的《咏档案》也在档案界广为传诵。在档案馆了解了家乡发展的历史沿革后,方知先辈们诚不欺我。”6月8日,网友“请叫我史大人”在微信朋友圈留下了这样的字句。 什么是档案?很多首次走进档案馆的人都会这么问。“其实,它既不神秘也不遥远。”市档案馆副馆长刘威介绍,档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真实记录,承载着浓厚的民族血脉,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过去、论述现在、准备未来。 据资料记载,我国的档案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各个朝代有着不同的称谓:商代称为“册”,周代称为“中”,秦代称为“典籍”,汉魏以后称为“文书”“文案”,唐宋以后称为“文卷”“案卷”“案牍”。 档案一词起源于明代。《清太宗文皇帝实录》中,记载了明代宫中文书的内容,在“崇德三年正月甲午日”的记录中3处出现了“档案”一词。至清代,杨宾所著《柳边纪略》一书中记载的内容是迄今所见对“档案”一词最早的解释。1987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规定,档案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 兰台传后世,鉴古照千秋。我国各朝代中央保管档案的机构有不同的名称,至汉代,兰台成了宫内藏图书之处,是我国最早的官方档案馆,由御史中丞负责。后世朝代称御史台为兰台,司马迁便是其中一位勤恳的档案工作者。东汉时期,兰台令史班固受诏撰史,后世又称史官为兰台。唐高宗时,也曾改秘书省为兰台。经过千年的演变,“兰台”一词已成为用来泛指档案保管机构和档案工作的代名词,档案工作者也就被称为“兰台人”。 “为了让广大市民、网友进一步走近档案、了解档案,我们把这些知识设成题库,开展了‘档案知识达人’档案知识网络大赛。”刘威介绍,6月5日—6月9日,共有4000余人在线参与活动,活动网页访问量超过3万次。 让档案“活起来” 档案静默无声,却又掷地有声。 6月9日下午,18名身穿红马甲的小记者来到市档案馆,开展“红领巾走进档案馆”活动。来到传奇义乌展厅时,他们立刻被丰富的展陈内容深深吸引。“没想到以前义乌是这个样子。看看现在的楼房和马路,根本就认不出来了,城市变化太大了。”在一张张老照片前,孩子们驻足欣赏良久,纷纷发出惊叹。 “资料放在家里和放在档案馆有什么区别?”“以前没有电脑是怎么查档的?”在互动交流环节,面对小记者们的“犀利”提问,市档案馆宣传文化科科长许微一一作答。采访体验结束后,孩子们写下了自己的心得:“原来,档案就在我们身边,每个人都会用到也都会形成。” “6月12日,我们还将在东洲社区举行‘档案进社区活动’。”许微介绍,此次活动内容比较丰富:现场开展档案答疑等活动,并就地发放档案宣传册;播放《“义新欧”时光机》《信仰的火种》等档案微视频,让社区居民了解义乌发展背后的档案故事;部分由市档案馆编纂的红色档案编研成果将赠送给东洲社区。 近年来,我市档案部门加大对档案的开发利用,并以“6·9”国际档案日为契机,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激活尘封的档案资源,为义乌人民以及各方面活动提供服务。 “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刘威介绍,在“档案文化进企业”活动中,吉利义乌动力总成制造基地的员工们曾受邀参观档案展厅、参加专题业务知识培训等,为我市档案工作服务企业、服务义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红色档案进校园”活动中,通过向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赠送红色文化书籍、开展交流座谈等形式,为今后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凝聚馆校共建合力打下坚实基础…… 回顾往昔,“6·9”国际档案日前后还是我市各个展览开展的重要节点:2022年,“浙中抗战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义乌地方组织抗日救亡运动历史”红色档案展以义乌党史资料和档案为基础,介绍了中共义乌地方党组织的重建与发展、抗日武装的建立和根据地的开辟、诸义东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及建设等内容;去年,“义乌记忆”图片展以百余幅珍贵的老照片真实记录了老义乌的城乡风貌和百姓生活;“档案里的初心故事”珍贵红色档案文献展通过大量珍贵档案、历史照片,展示了我党早期革命先辈为了革命事业献身奋斗的事迹。 打造“传奇义乌”档案品牌 6月9日,市档案馆编纂的“档案义乌”系列丛书新书《义乌记忆2023》印刷完成,即将发放至全市各部门单位。该书分关怀的足迹、前进的动力、盛会展风采、转型赢市场、改革优环境等多个栏目,从档案的视角,图文并茂地记录了义乌2023年发生的诸多事件,将义乌政治、经济、市场、社会、民生、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与成就真切呈现在读者面前。 这是我市不断丰富档案智库的一帧镜头。 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档案反映了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背景,许多历史事件都能从档案中找到痕迹。近年来,我市档案部门结合“6·9”国际档案日系列活动,积极做好馆藏档案资源建设和档案宣传工作。值得一提的是,去年,市档案馆品牌建设项目“传奇义乌”获评全省档案系统首批“浙档精品”项目。 “义乌发展经验”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唯一推动总结的县域发展经验。市档案馆着力建设专题档案库,完成馆藏有关档案资料梳理,持续收集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历次来义乌调研有关考察点的新发展新变化。截至目前,已完成“义乌经验”档案数据库建设,包括兴商建市、产业联动、城乡统筹、和谐发展、文化底蕴、党政有为6个板块,收集整理档案资料共4882件。 档案是社会记忆的集合,是“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的重要载体。市档案馆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致力编研“资政”,形成了《义乌开放与“义新欧”中欧班列》《“两手理论”在义乌的探索与实践资料精选》《牢记嘱托——关怀义乌大事记》等重要成果。启动《档案义乌系列丛书》编研精品项目,每年打造1—2项档案义乌丛书精品,“义乌记忆”系列丛书、《“共富”相关新闻报道汇编》《“共富”故事里的档案记忆口述档案》等宝贵的精神财富相继面世。截至目前,已累计发行各类资料汇编、书籍等上万册。 在“6·9”国际档案日之际,举行档案资料的征集活动,已经成为我市的“传统节目”。通过不断丰富馆藏“存史”,我市打造了一批“以档说史”的宣传教育活动场所。其中,市档案馆是全国中小学档案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浙江省社会科学普及示范基地、浙江省国家综合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现有馆藏档案全宗389个,馆藏总量达44.5万卷、59.7万件,位居县级市前茅。5月30日,该馆顺利通过浙江省档案局组织的档案工作数字化转型示范区试点验收,成为我省首批通过该项测评验收的县级档案馆。另外,侵华日军细菌战史实(义乌)陈列馆是全国少有的由档案部门牵头筹建的抗战历史类展馆项目,成为独具档案特色、颇具区域特点的细菌战史实陈列馆,先后获评省乡村博物馆、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省红色科普基地精品项目等。自2021年开馆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游客超6.5万人次、团队650批次,群众反响热烈。 |
GMT+8, 2024-12-14 1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