琳琅满目的本地美食、造型精致的竹编摆件……近期,大陈镇楂林一村、楂林二村热闹非凡,大陈镇“五月十三”集市在这里举行。 据了解,大陈镇“五月十三”集市自6月17日开始,历时5天,设有1500多个摊位,活动辐射周边多个镇街,累计吸引客流量达10万余人,销售额突破400万元。 集市产品琳琅满目 “七月半,糖饧、索粉当一顿。”集市上,市民王大爷吃着刚买的糖饧,用地道的义乌方言唱着小时候的顺口溜。除了品尝香甜软糯的糖饧,在大陈镇楂林村的市集上,还能买到造型精致的老式竹编摆件和各类价廉物美的日用百货。 早晨天边泛起鱼肚白,大陈镇“五月十三”集市就已人声鼎沸。摊贩们纷纷摆出各式各样的货物,从新鲜的蔬菜水果,到手工制作的特色小吃,再到传统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市民从四面八方涌来,或三五成群,或携家带口,他们穿梭在摊位之间,挑选着心仪的商品,询价、吆喝的声音此起彼伏。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脸上洋溢着纯真的笑容;老人们则悠闲地逛着,偶尔停下来和相熟的摊主聊上几句,脸上尽是满足和幸福。 大陈镇“五月十三”集市分为“服装百货区”“家具、竹器、铁器区”“美食区”等9个展区,长度约1200米,让村民和游客在选购土特产的同时,领略大陈百年市集的独特文化魅力。 “早上7点就坐公交车来赶集市了,有些农具平时都很难买到,特地来集市上淘‘宝’。”来自苏溪的朱女士和丈夫手拎着刚采购的满满两袋商品兴奋地说。放眼望去,集市上人头攒动,分外热闹,杉木毛竹、竹笋茶叶、谷米豆麦等集合了32个村的“土货”,糖果、瓜子、米面等各式各样的食品香飘四溢,令人目不暇接。 在众多商铺中,竹编用品区块的人气最旺。“这么多年了,我的竹编产品依然受欢迎,每年的集市我都不会缺席。”集市上销售竹编产品的商家陈少林说,今年是他参加大陈镇“五月十三”集市的第32个年头,和往年一样,他卖的依然是一些传统手工艺竹编产品。陈少林介绍,这是小箩筐,以前农民用来装刚收割上来的水稻,这个编织精巧的小方篮主要装打好的稻谷,义乌人订婚时也常用小方篮装彩礼。说着,陈少林的摊位上围满了询价的人,来自诸暨的王阿姨花500元买了米筛、竹篮等产品。 传承百年集市文化 在大陈江两岸,集市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时间的河流中,这不仅仅是一个集市,更是一个百年传统的缩影,一个民俗文化的熔炉。 据了解,楂林逢农历三、六、九集市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每逢“市日”,天未亮,杉木毛竹、柴草木炭、山珍野味、竹笋茶叶、谷米豆麦、竹木制品,以及豆腐皮、牛、羊、猪崽等,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形成十分繁荣和热闹的市场景观。 “楂林人民崇尚重情讲义的关公,清朝中叶在昌宗祠东面建起了关帝庙,每年的农历五月十三日都会组织庙会。”大陈镇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传承百年集市繁华,延续武圣忠义文化,打造最佳生态旅游目的地,大陈镇政府举办了楂林“五月十三”市集,助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让广大群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了丰富集市的业态,我们提前通过微信、小红书等线上平台招商,保留传统特色的同时,引进直播电商、大陈小集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等新业态,为集市注入了时尚、年轻的元素,给不同年龄层的居民带来一个全新的体验,”大陈镇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集市上,市民们边逛边吃,他们或谈笑风生,或拍照留念,尽情享受着这一刻的烟火气息和悠闲时光。百年集市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大陈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集市汇集各类民俗文化元素,集“美食、游玩、购物”于一体,不仅拉动乡村经济增收,同时推动当地文旅发展,为大陈镇文旅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 |
GMT+8, 2025-5-4 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