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许多家长会选择和孩子一起运动,度过一个充满活力的假期。但值得家长和孩子们注意的是,暑期运动安全不容忽视。为此,本报整理了一份暑期运动宝典,期望能助力孩子过好“运动一夏”。 暑期运动 安全防护不容忽视 夏季天气炎热,紫外线强烈,避暑是首要需求。在时间的选择上,夏季的上午10时到下午3时通常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紫外线最强的时段,在这段时间内最好在室内锻炼。室内项目应注意空气流通,确保运动过程中氧气摄入量充足;若是在户外,则注意选择在树荫下锻炼,做好防暑防晒工作。 暑期的运动以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为最佳,室内运动项目可选择轮滑、大小球类等,户外可以选择水上项目、骑行等。运动前进行正确的热身,能有效避免运动损伤。运动强度也应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过度训练不仅会增加受伤的风险,还可能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害。运动结束要注意放松,进行恢复性拉伸,防止肌肉疼痛,消除运动带来的疲劳。 牢记五个“不”:不喝凉水冰水,不吃冷饮,不立即坐下或躺下,不马上进入空调室内,不立即洗冷水澡。 夏季运动出汗多,盐分丢失量大。金华市环城二小体育老师费亮告诉记者,剧烈运动后,仅喝白开水未必能满足人体的能量需求,可以适当饮用含有电解质的补液,有效缓解身体脱水,适量盐水能够补充体内流失的无机盐及水分,适量糖水则有助于体内糖分的补充。此外,运动中和运动结束后应避免大量快速喝水,防止急性肺水肿的发生。“我上月参加铁人三项,也差点晕倒在沙滩上,在别人的帮助下才慢慢缓过来。”费亮建议,暑期学生运动最好有专业人士的指导,或在家长、朋友的陪同之下,这样更能保证安全。 当然,合理的运动计划和适当的休息同样重要。“在开始任何运动之前,一定要了解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金华体彩中心主任、金华市羽毛球协会主席陆益群强调,选择什么运动项目,制定怎样的运动计划,都需要依据个人的体能水平和健康状况,量力而行。定期体检能够帮助我们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从而避免在运动中发生意外。 在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时,我们更应重视运动中的安全防护。目前,陆益群正准备开设相关公益课程,加强对运动安全的宣传和急救知识的普及,提高民众的安全防范意识。 急救技能 紧急时刻的生命守护者 2021年6月足球欧洲杯赛场,丹麦球员埃里克森在无对抗的情况下突然倒地不起,医务人员快速进行识别和急救,及时送医;景区内,一男子突然倒地,心跳骤停,武汉医生谈清海果断上前开展胸外按压,并用收集到的氧气瓶持续为患者加压给氧;车祸现场,上班途中宁海县回浦小学老师陈衎元迅速靠边停车,为患者做初步检查,并在救护车到达前,与两名热心市民继续接力进行心肺复苏。生活中,紧急医疗情况的案例以往也曾多次发生,能否抓住救护的黄金时间,现场救治是否专业,往往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是人人应该掌握、也是必须掌握的能力。”金华市人民医院医务人员、浙江省红十字应急救护培训师江里军指出,具备一定的急救知识,学习并掌握CPR(心肺复苏)和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的使用,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在紧急情况下,若能在第一时间运用急救技能进行自救和互救,不仅能挽救生命、减少伤害,同时还能为专业医务人员到达争取宝贵的时间。 “夏季最易中暑,中暑后在凉爽、通风的环境中休息,帮助中暑者降低体温,补充水分,也是急救技能运用。”江里军说,同时应提高对运动中可能出现的异常症状的警觉性,一旦出现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寻求帮助。如头晕、恶心、无力、恶心呕吐、肌肉痉挛等,可能是由低血糖、中暑或大量流汗引起的脱水、电解质丢失等导致的;出现心跳过快,心率异常,胸部心前区的不适和疼痛感,呼吸困难、憋闷感的情况,可能是心脏病前兆……此外,发生运动损伤时,要及时暂停运动,判别损伤程度,快速就医。 |
GMT+8, 2025-5-10 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