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侬好!”11月20日,义乌市群星外国语学校一年级的外籍学生Asmaa见到昔日幼儿园老师李媛婷,扬起笑脸用义乌方言热情问候。直到现在,她还记得老师在课堂上教授义乌方言的画面。也正因为有了义乌方言的学习经历,Asmaa和她的同学成了一个网红短视频的主角。镜头里,这群外国孩子跟着节拍,有模有样地唱着义乌市融媒体中心《同年哥讲新闻》方言节目的主题曲,软糯的方言发音搭配天真烂漫的表情,收获了大量家长和网友的点赞。 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每年吸引着大批外籍人士前来逐梦。外国人讲义乌方言已屡见不鲜。义乌方言犹如一座跨越文化的“桥梁”,让外国友人更好地融入生活、深耕事业、传播文化。幼儿园里咿呀学语的孩童、市场上谈判交易的商人……这片热土上,外国人因各自的需求与义乌方言“相遇”,在这门语言里找到归属感,为义乌的文化融合写下生动注脚。 童声里的方言启蒙 老师播放义乌方言的视频,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跟读,这是在群星幼儿园方言课堂上常见的令人会心一笑的场景。这样的改变始于去年10月,李媛婷牵头开设了义乌方言课程。“一开始,我只是想让班里的义乌人和新义乌人子女更好地感受当地方言,没想到外籍家长们的反应也很热烈。”之后,她和同事一起营造沉浸式教学氛围:入园问候用方言,游戏指令用方言,甚至就餐时都会教孩子们用方言说“吃饭”“午饭”“慢慢吃”等常用词。 方言民谣是学习的“法宝”。第一堂方言课上,李媛婷特地找了义乌流传最广、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谣《金鹁鸪 银鹁鸪》的音频。独特的吴语腔调一下子抓住了所有孩子的注意力。“这样的口音、音调,他们是第一次听到,尤其是外籍小朋友。孩子们虽然吐字不标准,但学习的劲头十足。”她说。为了让学习过程变得有趣,李媛婷特地下载了《同年哥讲新闻》节目主持人朱平的方言教学视频。视频里的朱老师边打节拍,边教读义乌方言,节奏朗朗上口,让中外小朋友很快学会了基础发音。 孩子们不仅在课堂上积极展示学到的方言,还会把“战果”带回家,自信地讲给父母听。听到孩子一板一眼地讲义乌方言,外籍家长感到格外惊喜,有的母亲还跟着孩子一起学义乌方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只要有人愿意学、愿意说,方言就会一直保持鲜活。在李媛婷看来,义乌方言里藏着当地历史、民俗,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这些“国际小听众”用稚嫩的声音,为地方文化传承注入了新生力量。教学中,她会穿插非遗文化内容,让孩子们在学语言的同时,进一步了解义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本土文化魅力。 方言中的信任密码 “侬夜饭塞过米?(你晚饭吃过了吗)”采访正值晚饭时段,记者见到了来自巴基斯坦的阿酷,他用义乌方言热情地打招呼。阿酷在义乌扎根25年,从最初只会说“你好”“谢谢”等零散词汇的新手,到如今能用方言顺畅交流,这门语言成为他人际交往的“秘诀”。 初到义乌时,阿酷只会讲简单的中文,和当地人沟通基本靠手势或者翻译软件。渐渐地,他觉得在义乌做好进出口贸易不仅要会中文,还要懂方言,这样可以拉近与人们的距离。一开始,阿酷尝试学习讲贸易上的常用语,用方言说出来更显亲切,也更容易建立信任。为了学方言,他经常留意义乌方言的发音,遇到不懂的就记在手机上。阿酷认为,学习一门新语言很有挑战性,有助于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传统。“有时候,和对方说义乌话,会让人觉得有信任感,更有温度,就有‘自己人’‘一家人’的感觉。如果让我每天讲义乌方言,我可能会忘记其他语言了。”他打趣道。 世界各地有很多方言,仅汉语言来说,就有七大方言,即北方方言和南方的吴语、湘语、赣语、粤语、闽语及客家话。其中,吴方言区内部又分为6个片。《义乌丛书》编辑部编辑赵晓青深耕义乌文化研究,她参与编著的《义乌方言》一书,深入探究并系统阐释了方言中的文化内涵。赵晓青认为,义乌方言属吴语区婺州片东(阳)磐(安)义(乌)方言,素有“义乌十八腔”之说。从义乌话的声韵调里可以发现中古音的遗存,并追溯古乌伤文化的源头;从义乌话丰富的词汇里,可以探寻义乌的风土人情;从义乌的俗语里,可以发现义乌人的价值观,挖掘义乌的精神内核…… 据资料记载,方言是指只在某个特定地域使用的语言。它是地方文化的基础,也是各种地方文化的载体。赵晓青告诉记者,她在日常生活中也常遇到类似外籍人士学义乌方言、外籍博主拍摄讲方言片段等情况。在这座城市里,方言不再是地域的隔阂,而是连接中外商人的纽带,让“世界超市”的故事更加精彩。 共绘文化融合新图景 从幼儿园的童谣传唱到商贸交易的从容对话,从短视频的趣味演绎到邻里间的日常交流,义乌方言正以多元的形式,融入外籍人士的生活。这门古老的语言,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连接不同文化、不同群体的纽带。 方言的魅力,在于它承载着一座城市的记忆与温度。义乌方言里,有“鸡毛换糖”的创业故事,有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有邻里相处的淳朴情谊。外籍人士学习义乌方言,不仅是语言的习得,更是对这座城市历史文化的认同与接纳。而义乌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让方言成为文化融合的载体,也彰显了这座城市的文化自信。 义乌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的《同年哥讲新闻》节目,用方言播报本地新闻、解读政策法规、讲述民生故事,不仅深受本地居民喜爱,也吸引了不少外籍粉丝。“我会唱《同年哥讲新闻》的主题曲,我的爸爸和叔叔会经常看新闻。”外籍学生Abodi说。在义乌,方言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让外籍人士更好地融入本地生活,让文化传播更具活力。正如李媛婷所说,语言的力量是无穷的,方言里包含了地方风俗文化,根据兴趣了解、学习一些方言,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心贴得更近。 如今,义乌方言与普通话、外语和谐共存,形成了独特的语言生态。在义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遇、相知、相融,共同谱写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篇章。随着外籍人士加入学方言的行列,义乌方言犹如一座城市与世界对话的钥匙,“打开”更多的义乌故事被更多人知晓,让文化融合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方言正以独特的方式,见证着国际交流的深度,书写着城市发展的精彩,也描绘着文化融合的美好未来。那些说着义乌方言的外籍友人,早已成为这座城市的一部分,他们用“乡音”表达着对义乌的热爱,也让义乌的文化根系更加深厚、更加多元。 |
GMT+8, 2025-11-26 0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