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降息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操作形式的改变。从过去的“固定数量+利率招标”模式,转变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这种调整不仅是技术上的变革,更是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思路的重大转变 不过从宏观层面来说,这两天的降息却有一定的历史性意义。 我们知道,中国的利率传导路径为“央行—政策利率—市场基准利率—市场利率”,以前的政策利率是MLF,通过影响货币端的LPR和债券端的10年期国债利率来影响存款利率,而如今变成了7天逆回购利率(OMO),印证了此前央行行长潘功胜在陆家嘴论坛的发言。 7天逆回购利率,指的是央行从银行手中买进有价证券,把钱给到银行,成为银行的资金成本,相当于央行短期向市场投放货币。等7天一到,银行把钱和这7天的利息一起给回央行,这个利息就是7天逆回购利率。 OMO不仅体现了短期市场对资金的需求情况,也直接反映央行调控的意图,而且是每日更新,意味着每天都能传递降息或升息的信号。而7月22日的那次降息,公告中说将OMO从原来的招标改为“固定利率、数量招标”,提前宣布利率变化。 因此国内外经济学家将LPR和存款利率下调视为新利率框架的“首秀”。 智本社社长薛清和认为,“上周央行先下调了七天逆回购利率10个基点,紧接着LPR下调10个基点,标志着中国货币政策中枢从MLF转向七天逆回购利率,LPR与MLF脱钩,开始锚定短期利率,向价格型调控改革、建立现代央行体系的关键一步。” 而从全球竞争的层面来说,降息更具有重要意义。 近几年来,中国一直在降息通道中,而美国处于加息周期,由此形成利率倒挂。一个本应该高收益的新兴国家长期低利率,资金自然会外流。不过今年以来,随着美国通胀超预期回落,美联储正考虑进行降息,只是迟迟没下定决心。 美联储降息意味着中美利率倒挂缩小,中国将有更大的货币政策空间。什么意思呢?就是主动权将在中国,我们可以选择继续降息,从而进入流动宽松周期。极低的利率,对实体、股市、债市都将是利好。因为美国降息,人民币会相对升值,而中国跟着降,人民币甚至还会贬值。 在财经评论员刘晓博看来,贬值并不是一件坏事,有利于增强中国商品竞争力,也降低了外国友人的旅游成本,特别是倾向把资金移到海外的高净值群体,资金恐怕要“打折”。所以在低利率的背景下,资金恐怕会投入“新质生产力”中去。 |
GMT+8, 2025-5-2 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