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社会融资规模超30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突破270万亿元、贷款利率保持历史低位……中国人民银行15日发布了前三季度金融数据,呈现出不少亮点。如何看待主要数据变化?信贷资金主要流向了哪些领域? 中国人民银行当日发布的金融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270.39万亿元,同比增长6.6%;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8.4%,比上年同期高1.5个百分点;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8.7%,比上年同期高0.7个百分点。 “前三季度M2和社融规模增速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认为,三季度以来,装备制造业、高科技制造业等重点行业维持高景气度,企业融资需求有所释放,推动企业贷款保持良好增势。 “今年以来,我行制造业贷款在公司贷款中占比过半,其中多数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能够有效匹配制造业企业技术升级的长周期需求,为行业发展提供稳定的信贷资金支持。”一家国有大行人士说。 近期,江苏、广东、广西等多地宣布首批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资金完成投放,主要投向城市更新、交通、水务、物流、环境保护等领域。 信贷资金投向了哪里?中国人民银行提供的数据可窥见一斑。 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6.09万亿元,同比增长12.2%,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为15.02万亿元,同比增长8.2%,均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 再看居民信贷需求,也展现出回升态势。前三季度,我国住户贷款增加1.1万亿元,9月当月增量达3890亿元。 专家认为,9月起,两项贴息政策加速落地,对个人消费贷款和服务业经营主体贷款进行补贴,利息成本下降推动消费贷款需求进一步释放。同时,近期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调整住房限购政策,也推动个人住房贷款需求相应回暖。 除了信贷,债券融资相关数据也表现突出。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30.09万亿元,其中,企业债券净融资1.57万亿元,政府债券净融资11.46万亿元。这意味,政府和企业债券融资在新增社融中的占比升至约43%。 “前9个月政府债券净融资同比多增4.28万亿元,有力支撑了社融增长。”光大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张旭说,前三季度,在新增社会融资规模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占比降至约48%。 减轻利息负担,有助于企业和居民“轻装上阵”。 今年以来,贷款利率持续保持低位水平。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9月份企业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40个基点;个人住房新发放贷款(本外币)加权平均利率约为3.1%,比上年同期低约25个基点。 展望四季度,专家表示,前期出台的金融政策效果正持续显现,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仍将保持对实体经济较强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发力,将为经济延续向好态势提供坚实支撑。 |
GMT+8, 2025-10-18 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