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义乌伞业:形柔骨立竞风流

2024-8-6 09:36

摘要: 炎官火伞日轮午,一尘不动天琉璃。在火热的三伏天里,防暑防晒必不可少,轻便的遮阳伞成了很多人出门的必备用品,而各类创意遮阳伞更是成了年轻人的新宠。 我国制伞历史悠久。伞的本字是“繖”,最初被称为“簦”, ...


炎官火伞日轮午,一尘不动天琉璃。在火热的三伏天里,防暑防晒必不可少,轻便的遮阳伞成了很多人出门的必备用品,而各类创意遮阳伞更是成了年轻人的新宠。

我国制伞历史悠久。伞的本字是“繖”,最初被称为“簦”,《国语·吴》中就有“簦笠备雨器”的记载。簦较大而广,除了用料和不能收放,其形制与今天的伞几无二致。在著名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中,北宋画家张择端形象逼真地画出了宋代油布伞,看似笨拙却实用。

除去遮雨蔽日,艺术家们还把伞搬上了戏曲、歌舞、杂技的舞台。在邮票特55《中国民间舞蹈》(第三组)的“黎族三月三”中,描绘了一对黎族青年男女共撑一把伞载歌载舞的场景。在文学艺术中,伞下也演绎了不少经典爱情:《白蛇传》中,许仙与白蛇在西湖断桥以伞为媒结下千古奇缘;戴望舒《雨巷》描绘了“古镇+雨巷+油纸伞+美女”的浪漫景象。

自古以来,义乌人用伞、咏伞、制伞、卖伞,伞业是小商品市场百业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义乌伞业的历史和文化更是义乌商业文化的重要板块。

古来制伞颇有讲究

日前,义乌地方志资深专家傅健老师广泛搜集资料、整理素材,作《义乌伞业史》一文,详述义乌伞业的发源、发展的历程。

据文献记载,鲁班之妻云氏发明了雨伞。春秋时期,木工的祖师爷鲁班常常在野外劳作,饱受淋雨之苦。云氏想做一种能遮雨的东西,就把竹子劈成细条,在细条上蒙上兽皮,样子像“亭子”,收拢如棍,张开如盖。

清代陈元龙《格致镜原》有言:“《玉屑》曰:前代士夫皆乘车而有盖。至元魏之时,魏人以竹碎分,并油纸造成伞,便于步行、骑马,伞自此始。又曰:鲁班之妻造之。谓其夫曰:君为人造居室,固不能移。妾为人所造,能移千里之外。”

据傅健考证,雨伞的起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西晋崔豹《古今注・舆服》“华盖”条中记载:“华盖,黄帝所作也。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葩之象,故因而作华盖也。”伞状的五色祥云被认为是上苍显灵,护佑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所以,后来作为天子的封建帝王,出行都要乘华盖车,撑华盖。但在先秦时还未出现“伞”这个字,伞具在当时多称为“盖”。

在伞的具体构造中,遵循了与天道相似的原理。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象数》里说到伞骨的制作,曰:循黄道,日之所行一期,当者止二十八宿星而已。自注曰:“度如伞橑,当度谓正当伞橑上者。故车盖二十八弓,以象二十八宿。”意思是:天是圆的,伞盖也是圆顶的,天上有二十八星宿,故伞盖也有二十八根伞骨。

伞的优劣,取决于原料的配合和手艺的巧拙。制伞共分为制柄、捡骨、糊伞、上油等步骤。其中,柄有铜柄、骨柄、竹柄及木柄之分,均由专业操作制成;伞骨、伞斗为竹器制品,亦有专门制作。制伞者须将各项原料采购备齐后,方可进行制造。

至东汉时期,出现了纸伞,又在伞面上涂刷防水的桐油,增强其韧性,便诞生了油纸伞。

“油纸伞制作的工序大致可分为三步,即削伞架、裱伞面和绘花。由此可见,它具有雅致天成的美感。”傅健侃侃而谈。

削伞架,从材料开始就有讲究,整个过程中,对细致程度的要求特别高。伞骨一般精选上等竹木,将竹料锯成合适规格的竹筒,制伞师傅只选择光滑透亮的竹筒劈开做伞骨。长骨是伞撑开后伞面下的竹骨,必须来自同一根竹子。将削好的竹筒,经过浸水、日晒等处理,接着打眼、拼架、穿线,再串联伞柄与伞头。特别是穿线,油纸伞分满穿和半穿。满穿是指穿满整个伞里侧,这样使得伞更加坚固。半穿则是只穿了伞的上半侧或者下半侧,看起来更干净简单。穿线的成功与否取决于钻孔时孔的位置是否准确,穿线多用彩线,红线最多。棉线整齐规律的排布交错,使得撑开伞时在伞的内侧也是一种整齐划一的美。

裱伞面是一门技术考究的活计。油纸伞的伞面有油纸和绸面两种。绸伞遮阳,油纸伞挡雨。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云:“凡糊雨伞与油扇,皆用小皮纸。”制伞的皮纸选桑树皮,把桑树皮煮软、清洗、捣烂、再洗、漂白,然后用布捞起多次增加厚度,再于阳光下晾干。好的油纸伞伞面采用三层纸,贴合紧密的三层纸的伞面,保留了热胀冷缩的空间,能避免开裂和不平整。然后,再一张张仔细地糊在伞骨之上,整个过程要求速度缓慢、精细接缝,并需不时捋平皱褶。除了手工技巧,气候也会影响纸面的平整,糊完的油纸伞并不能在阳光下暴晒,要在室内阴干。

绘花更多用到的是视觉审美。制伞作坊中还有专业画师在伞面上绘画,为伞面进行最后的装饰。在专业画师的笔下,清幽高洁的菊花、灵动活跃的山鸟、姿态优雅的仕女,一幅幅意境优美的画作便跃然伞面之上。“作坊里能看到这样一幅美妙的场景:屋檐下许许多多宛若开在雨中的花,梦幻而又灵动。”傅健在文中写道。

义乌用伞可追溯至东汉

“义乌使用伞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东汉时期。”《义乌伞业史》一文中详实列出了义乌各类文献中关于伞的记录。

明代王世贞辑、汪云鹏补《列仙全传》中言:东汉末年的赵炳,字公阿,东阳人(乌伤人),能为“越方”(越巫所施的禁咒之术)。《后汉书》之《方术下·徐登传》详言:炳乃张盖坐其中,长啸呼风,乱流而济。于是,百姓神服,从者如归,章安令恶其惑众,收杀之。人为立祠室于永康,至今蚊蚋不能入也。

孩子头顶一片大荷叶冒雨行走,雨珠从凸面的荷叶斜边上滚下来,反映出孩童模仿成人头戴头笠之类的天真童稚。这样充满诗意的场景,曾出现在晋代的乌伤县。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记载:晋义熙中,乌伤人孙乞赍父书到郡,达石亭。天雨日暮,顾见一女戴青伞,年可十六七,姿容丰艳,通身紫衣。尔夕,电光照室,乃是大狸。乞因抽刀斫杀,伞是荷叶。南朝梁傅翕《善慧大士语录》又言:行至余山,江水泛溢,船人不肯渡。法师乃布伞水上,手把铁鱼磬截流而渡,南至稽停塘下。

至宋代,伞已经成为社会上的大众用品,除官员外,平民百姓也可使用。刘松年《斗茶图》中,四人有三人随身携带着伞,说明人们出行时,伞是随带物品中必不可少的。这一风气,一直沿袭至清末、民国时期。身穿长布衫,手拿油布伞,是当时义乌“好人家”出行的装扮。本地民谚谓:晴带伞,饱带饭。

南宋抗金名将宗泽在《早发》中也有“繖幄垂垂马踏沙”的诗句。元代“儒林四杰”、义乌人黄溍在《远怀亭记》中说:担簦负笈者,不远数百里而来居。“担簦负笈,意思就是:学生撑着雨伞、背着书箱,不远数百里而来到东阳的横城义塾求学。”傅健解释说。

《明史·舆服志》中规定:“伞盖之制:洪武元年(1368年),令庶民不得用罗绢凉伞,但许用油纸雨伞。”平民百姓不能用罗伞,只能用纸伞,即便是官吏,也要视级别而定是否能“张伞盖”,用什么颜色的“浮屠顶”,是用“青绢表红绢里”还是其他,伞盖上能不能加装饰等。《义乌县志》(崇祯)有“伞夫为官员张伞服役”的记载。曰:都察院伞夫一名,名银拾贰两,遇闰加一两。旧额七两二钱,今增。巡按、巡盐二察院伞夫共一名,名银拾贰两。遇闰加一两,旧额七两二钱,今增。

《义乌县志》(嘉庆)之《名臣·朱之锡》中也有伞的身影:“之锡介马驰视南北,署不张盖,寒不袭裘,或止宿野庙,或露坐待旦。”即:在治河形势非常紧迫、繁重的时期,朱之锡除了一天在住所处理案牍之事外,其余时间都在外奔波,巡视督查。酷夏在野外不张伞盖,寒冬腊月不穿皮袍。不是夜宿在荒郊野外的破庙里,就是在工地上坐等到天明,与民工打成一片。

本土制伞行业 应运而生

“雨伞系土货大宗。雨伞一业,多食力贫民,以手工为生计,业此者众,赖以养活者多家。”在相关资料中,傅健找到这样的记载。

至清末,西欧各国的铁骨布伞传入中国,当时国人以其轻便,争相购买使用,并取名为“洋伞”,国产纸伞销路遂日趋衰落。在《实业部月刊》“全国手工艺特产品调查”中也有记录:东洋雨伞以粗竹竿为柄,坚结耐久,而且价值便宜,每柄只值五六钱,足以供乡人之用。民国时期出售伞的店铺,常用这样一副对联:“志在济人帡幪广被,功推御暴晴雨皆宜。”

历史资料显示:即使在经营环境如此恶化的情况下,民国时的义乌,仍有人坚持从事雨伞行业。在义乌市档案馆保存的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义乌县政府商业登记簿》中的“雨伞”部分中,有由熊佐周开办的熊永兴雨伞铺,铺址在城区,资本叁万捌仟元。

关于折叠伞的出现,有一段历史不得不提。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龚星磊从人体肘关节的曲折受到启发,发明了世界第一把折叠伞。撑开时与普通伞一模一样,收拢在一起时长只有23厘米、直径5厘米,使用和携带都非常方便。当时,74岁的龚星磊把这种伞的设计图纸、说明书和实物,一同寄往国民党政府的实业部专利局审查委员会核批。由于种种原因,专利局审查委员会曾三次驳回。龚星磊并不气馁,继续研究,将伞的结构又修改三次再寄,终于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底通过审查鉴定,并在第二年6月登报公布了专利权,在无人异议的情况下,实业部认真地颁发了专利证书。现在市场上出售的五颜六色的各种折叠伞,都是由此发展演变而来。

在上世纪50年代,民间使用的还是纸伞。伞面为红、蓝等颜色油纸制成,伞骨、伞脊均为竹片和竹竿制成,体较轻,但易戳破,于是补伞行业应运而生。至60年代,油布雨伞逐步取代纸雨伞,伞面通常是黄颜色的,布面刷满桐油,经久耐用,但过于笨重,携带不便。70年代以后,黑布伞独占鳌头,成为青年人晴雨两用的时尚物件。同时,折叠伞也开始悄然面世。

义乌小商品市场的诞生和发展,为本土制伞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和条件。1985年前后,江东街道地横头村成为制伞专业村。

傅健详细考证了义乌伞业发展的历程:1992年,全市出现100多家制伞企业,但多数规模较小。1995年,产值超百万元的制伞企业1家,产值274.1万元。2004年,产值超千万元的制伞企业3家,总产值1.19亿元,销售总额1.02亿元。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制伞行业和企业规模不断提升,国际国内市场有效拓展,至2008年,制伞企业80多家,其中,年产值超千万元的规模企业有6家,工业产值6.9亿元,销售收入6.88亿元,外贸出口7464万元。

至今,义乌伞业发展的脚步不停。

“过去,雨伞只是用来遮风挡雨的工具,现在它已成为一种时尚单品。”张吉英是义乌市场制伞企业的代表之一,她曾郑重地把签有世界各地客户名字的伞和留言本交给了义乌市档案馆保存。二十多年的光阴里,她将销售版图拓展至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4月5日央视财经《经济信息联播》曾这样报道其店铺:“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家做防晒伞的店铺用设计和创新,吸引着国内外客户的到来。负责人告诉记者,今年防晒伞的销量很好,这几周每天都能卖出6000把左右,客人都是几十、上百箱的下订单。”

香甜起酥慰乡愁  廿三里街道开展秋季校园安全大检查  养老院老人乐享“网红”生活  家长该如何放下对孩子的过度掌控?  公益集市进社区  

义乌网

GMT+8, 2024-9-11 00:59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