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关兴,今年51岁,是义乌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根艺(根雕)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第六批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乌根艺”代表性传承人。 根雕,又被称为“根的艺术”或“根艺”,属于民间艺术中的雕刻工艺,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 其实,利用天然枯朽桩制作根艺美术品,并非今人的创造。湖北省楚墓里就曾出土过公元前300年左右战国时期的根雕作品。到了隋唐时期,根艺的发展趋于繁荣。大诗人韩愈写过《题木居士》一诗:“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偶然题作木居士,便有无穷求福人。”既是对这件人物根雕作品的形象描述,也道出了时人对根艺的喜爱。明清时期,根艺创作已经很兴盛了。 虽然从小生活在山村,树根、树桩都是常见物。但学习根雕技艺,我算是“半路出家”。 十几岁起,我便跟随父母离家做生意。自1996年开始,经常往返于福建、广西与义乌,销售根雕工艺品。由于路途遥远,运输过程中,根雕工艺品难免会有所破损。当时,义乌会修补根雕的人很少。为了减少损失,我一有时间就去福建跟着当地老师傅学习根雕知识,自己动手修补工艺品。27岁那年,我拜师张木芳大师,开始系统研习根雕技艺,很快便掌握了创作技法。2011年11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黄杨木雕非遗传承人高公博收我为徒,精心点拨。 根艺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的造型艺术,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要创作好的根雕作品,需经过选材、清洗、蒸煮、消毒、构思、造型、雕琢、打磨抛光、上蜡等步骤,工序繁琐。 寻根备料,选材为先。选材是根艺制作的第一步。根雕用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蛀不朽、能长久保存的树种,如黄杨木、檀木、柏木、榆木等。根材的选择标准可概括为“稀、奇、古、怪”四种类型,素材难得,可遇不可求。山区多而平原少,生长在深山区恶劣环境中的根材,有的背阳生长,有的在峭壁石缝间生长,经火烧、蚁蚀、石压、刀砍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树根,由于光照不足、缺土少水乏养分,渐渐变形,年愈久,质愈坚,造型也愈奇崛曲折,是根艺的理想用材。 众所周知,根雕作品一旦干裂、变形或虫蛀、变色,便会影响它的欣赏价值和使用价值。为了攻克这些难题,我一边在浙江农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学习木材特性理论和设计创新等知识,一边在产品制作过程中不断实践总结,相继研发了髓心材烘干技术、根雕艺术品蒸汽烘干防裂技术,并在原材料和半成品烘干处理过程中,全面应用这两项新技术,将同一批次木材筛选出来,进行防裂、防虫、防霉变等处理。 随根就形,象形取意。根艺创作的构思,要依形度势、全面观察、反复揣摩、深思熟虑、发挥想象,要以天然为主,雕刻为辅,最大限度保护自然之形、溢自然之美,人为再创造的痕迹隐藏不露为最佳。 “玉不琢,不成器”,根雕亦然。构思成熟后,就要去芜除杂,精雕细磨。先用小锯去掉根材的多余部分,接下来,各种工具都要派上用场,削、凿、磋、磨……成型以后再着色上漆,品玩命名。 总而言之,根艺创作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血。雕刻小件作品一般需要半个月,大件作品则需耗时几个月甚至几年,仅使用的工具就多达一百多种。在外人看来的辛苦活儿,但对我来说却是一种享受。每当看到朽木在我的手中变成艺术品,所有的疲惫也随之烟消云散了。 一直以来,我坚持认为,将根材原有的味道和质感表现出来,才是根雕艺术的精髓所在。创作一件好的作品,要尽量根据树根和枝条的造型、走向和纹理进行创作。因为每个根材都有它的独特魅力,不能着急下刀,得把它们历史的厚重感以及根部的美感充分体现出来才行。 灵感也是根艺作品创作的重要部分。进行精雕细磨细节处理时,灵感就能派上用场,不管是做植物、动物还是人物造型,真实的东西都是最打动人心的,要把生活中看到的画面与根木的造型结合,创作出来就是好作品。 “艺术传承,最需要工匠精神”,我深以为然。在义乌,黄山八面厅的木雕艺术已是顶峰水平。为了提高根雕技艺,我和一批根雕爱好者一直潜心研究其精湛的雕刻技法,反复揣摩富有神韵的雕刻形象。这些年,我坚持打破传统、注重创新,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提高。各类根雕作品虽大都习自黄山八面厅的雕刻技法,却也加入很多自我创作,形成浓郁的地域特色。 我办公室柜子里,摆放着根雕组件《百子图》,一共有20件、103个人物,雕刻细腻,神态各异。工作室里,各类根雕艺术品也是挤得满满当当,有近百件。2004年11月,我创立了义乌市福康工艺品厂(2010年11月更名为义乌市福康工艺品有限公司),规范根雕实用品的制作流程,实现产业化生产。随着公司的发展,产品已远销海内外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赤岸镇政府支持下,2015年,我修缮了一座古窑,建成根雕艺术品收藏室。在近300平方米的室内,沿阶梯而上,四周挂着、摆着300多件精美藏品,是我和团队成员经过整整10年的努力精心创作的。收藏室内,一部分作品是研习黄山八面厅雕刻技艺,采用平雕技法为主创作的;还有一部分作品是采用半浮雕(圆雕和平雕结合)艺术手法精雕而成,层次分明,立体感很强。创作题材也很丰富,人文故事等皆根源于深厚的传统文化,有不少是取材于四大名著中的名场景,《朱丹溪》《乌伤四杰》《义乌兵》等作品则是以故乡为题材,展现了义乌丰厚的人文历史。 截至目前,由我创作的《五子登科》《溪山行旅图》等30多件作品,在历届展会中荣获国家级、省级特等奖和金、银奖,作品《黄庭换鹅》被金华市博物馆收藏,作品《传习录》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 根雕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我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要把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平时,我会手把手教根雕爱好者选材、构思,并毫无保留传授蒸煮、消毒等新技术,受益者多达上百人。 根艺作品不但具有艺术性和观赏性,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据史料记载,古代根艺创作不仅在观赏品方面,而且在实用品方面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明代谢在杭所著《五杂俎》书中“物部”便有当时“吴中以枯木根作禅椅”的记载。 义乌商业文化深厚。生于斯、长于斯,与很多传统根雕艺人不同,我不但醉心于根雕创作,同时也将根艺实用品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相对而言,根雕实用品的制作没有艺术品繁复,但从木头冲洗、制作造型、蒸煮烘干,到消毒整理、打磨抛光、上漆上蜡,一道工序也不能少。多年来,我们坚持全手工制作,每一件根雕实用品都历经20多名工人的双手创作而成,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公司成品车间和仓库里,根艺实用品一应俱全,品类多达数百个。经过髓心材烘干技术、根雕艺术品蒸汽烘干防裂技术处理的产品品质十分稳定,也特别耐用。在海外,我们品牌根雕实用品一直都是众多超市的热销品。 可以这么说,因为有根雕实用品“反哺”,我才能专注于创作并收藏根雕艺术品,并回馈社会。眼下,我正在筹建近2500平方米的大型根艺非遗美学生活馆,计划把多年来的藏品全部展示出来,打造一个集展示、展演、展销、文化体验、教育普及和时尚购物为一体的综合性场馆,预计今年年底前完成布置。 口述人:王关兴,1974年出生,佛堂镇八岭坑村人,高级工艺美术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第六批金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乌根艺”代表性传承人 |
GMT+8, 2024-10-5 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