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紧密结合的基础是生产力发展,目标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存环境改善、社会地位平等,以及正当权益得到维护,而这些,需要依靠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调政府在市场发展中发挥作用,尤其是在城乡协调、环境保护等关系社会民生的重大问题,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遵循。 义乌是一座建在市场上的城市,义乌人一直牢记“市场兴则义乌兴,市场衰则义乌衰”。改革开放以来,义乌深入贯彻中央、省委和金华市委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千万工程”,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不断巩固市场先发优势,以“一个都不能掉队”的决心深入推进共同富裕。依靠改革创新,破解发展瓶颈,提高农村发展水平,促进城乡共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16年领跑全国县市,城乡居民收入比连续19年缩小,2023年城乡收入倍差已缩小至1.83。 建立城乡一体的空间总体布局体系。2003年,义乌市在全国率先制定实施了《城乡一体化行动纲要》,围绕把义乌建设成为国际性商贸城市的总体目标,将义乌市1105平方公里市域进行整体性、一次性规划,分成主城区、副城区、城郊区、远郊区,分别赋予不同的产业布局和功能。2007年在全省率先启动城乡供水一体化,2020年城乡居民安全自来水普及率达96.7%。2010年推行城乡交通一体化,目前全市所有通村公路等级率、硬化率、行政村公交车通达率均达到“双100%”。2015年,义乌市制定了《市域总体规划(2013~2030)》,确定了未来发展的空间结构和重点建设片区,为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全面推进城市转型升级构建了良好的空间载体。在此基础上,对中心城区和各镇国土空间进行了规划,将总规成果深化落实到各个层面的规划中。合理划定“三区三线”。努力探索城乡合一的专项规划体系,在总体规划基础上,积极开展“多规合一”的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编制,以完善城乡公共配套,促进城乡融合,提升城乡品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义乌市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科学编制产业、教育、医疗卫生、环卫、农贸市场、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城市湿地保护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生态保护、垃圾分类和资源利用等专项规划。在村域范围内将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规划、乡村产业规划等专项规划融合成一个规划成果。2020年5月,义乌市审议通过了《义乌市“1+X+Y”村庄布局规划》,制定了“1(镇区、城区)+X(中心村)+Y(保留村)”的村庄分类布局体系,明确村庄布局和功能,推进村庄撤并融合。先期选择了60个试点村开展有机更新,其中54个村完成90%以上农户签约,完成农户建房用地审批1407户。60个试点村均已开展村庄规划编制,其中10个村的规划已通过技术审查和专家评审。同年11月,义乌市在全省率先发布城乡融合“义乌标准”,系统总结了近年来义乌市城乡融合发展经验,结合未来乡村发展愿景,形成10大体系、40项指标、8大应用场景、12项标配组成的城乡融合特色标准体系,走出了一条全国领先的共同富裕道路。目前,义乌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已从38平方公里增加到113平方公里,先后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文明城市。 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推动乡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是城乡融合的重要指标。义乌市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市容市貌和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城市居民及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为充分发挥农村基础设施功能作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建立完善了农村基础设施运行长效管理机制。完善城乡交通一体化布局体系,在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村公路硬化率100%的基础上,义乌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从义北重镇大陈到义西南重镇义亭、横贯义乌主城区的国贸大道快速线;兴建了沟通G60沪昆线和G15甬金线的高速公路和疏港快速路,形成了环绕义乌主城区的高速公路环线;2023年,已基本形成“两环一纵一横”高快一体路网,实现主城区至镇街30分钟通达、与周边县市区1小时互达。除此之外,义兰公路、义武公路建成并顺利通车,为周边农村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将沿线居民纳入了城乡融合的快速发展经济圈。全域建农村“四好”公路,2019年农村公路好路率95%以上,获评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运维管理和安全设施全覆盖,交通标识规范设置,主次交通道路网络健全,95%村庄实现了15分钟到达城市快速路网。各相关镇街、国企加快推进精品线串联项目,220公里精品线已全域贯通,既改善了村容村貌、美化了乡村,又将精品线沿线居民纳入城乡融合的快速发展经济圈。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义乌市建立完善城乡供水一体化体系,逐步建立专业化运维管理机制,健全价格体系和收费机制,在管网供水人口覆盖率、农村饮用水达标人口覆盖率方面走在全省前列。义乌各项指标均高于省级标准,城乡供水一体化目标基本实现。完善城乡污水处理一体化体系,义乌市大力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标准化运维工作。完善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体系,义乌市在巩固提升农村垃圾分类“二次四分”基础上,推行“两定四分”集中投放模式。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实现一体化,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各环节实现智慧化管理,实现“零填埋”。完善城乡通讯设施一体化体系,义乌市互联网宽带实现村村通、光纤到户率100%。城乡通信5G网络逐步推进行政村全覆盖。 建立完善城乡协同发展的产业融合体系。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义乌市初步建立城乡协同发展的产业融合体系,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机制,实现贸工联动、城乡互动,推进城乡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完善农业绿色发展制度,农业产业方面,大力推进非粮化整治和美丽稻园等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保护有力,粮食种植面积、产量保持稳定。省级美丽牧场创建全覆盖,生猪自给率达到60%以上。二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2019年,义乌在全国率先启动农业“标准地”改革,创新建立农业“标准地”的“一三五七”规则体系,划分3类农业“标准地”,有效提高了农业土地亩产效益和农业产业能级。三是深入探索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机制。2016年以来,义乌市高起点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以“中国众创乡村”为定位,以“星级村创建”为载体,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升级版。积极做活美丽产业,大力推广马畈村、何斯路村、里忠村等众筹众创发展的成功模式,加快农旅融合、发展农村电商,引领农村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大力推进实施“百村电商”工程,实现农村(社区)电商标准化、一体化、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四是建立健全城乡高度融合的商贸物流体系,坚持“政府主导、全域谋划、城乡统筹、国企运营”原则,按照全市大型批发市场、镇街中心农贸市场和村社农贸市场进行规划和布局。结合国际商贸城市特质和“互联网+”思维优势,借势义乌电子商务高地,培育了青岩刘、龙回等一大批农村电商精品村,共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点879个,淘宝村222个,带动近20万农户触网创业,被阿里巴巴研究院认定为全国最大的淘宝村集群。截至2023年,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达到1万个以上,总年度交易额达200亿元以上。 钱泓澎(作者系中共义乌市委党校讲师) |
GMT+8, 2025-5-10 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