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数据,截至目前,全国共建设完成宁静小区2132个。金华数十个小区通过宁静小区考核验收。 噪声污染,并非小事。去年,生态环境部要求打造一批“消除杂音、睡得安心”小区,到2027年,各地宁静小区建设评价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到2035年,宁静小区成为居住小区的普遍标准。宁静已经成为人民追求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方面,建设宁静小区正是对群众需求的回应。在繁华都市,宁静不该是奢侈品,而应成为生活的必需品。 不过,要让更多小区真能静得下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宁静小区的营造,硬件设施是基础。从空间设计入手,合理的绿化带能够形成天然声屏障,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可以分散噪音。新加坡的组屋区就是成功案例,通过精心设计的绿化系统和建筑布局,即使在繁华都市中也能保持居住区的宁静。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建筑规范,要求小区建筑采用隔音性能好的材料,提高住宅的隔音效果。也可以尝试运用高科技手段降噪。在浙江杭州市一小区,一张隐形的数智监测网守护一片宁静。小区及周边安装了10多处智能噪声监测设备,定向追踪、循声辨位,一旦噪声超过阈值,便会自动发出语音提示。值得关注的是,一些老旧小区的房子隔音差,与绿色、节能、舒适、服务配套等“好房子”建设标准尚有较大差距,下一步应推动在城市更新、老旧小区改造中加入宁静小区建设任务,进一步提升居住品质。 宁静小区的营造,文明风尚是关键。硬件设施只是基础,真正的宁静来自于居民的共同维护。在我们身边,不乏主动降噪的文明之举。比如在兰溪市绿城兰园小区,物业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讲解降噪方法,很多都是小细节,比如在家运动时垫一个垫子,以防打搅楼下住户,还有一些城市,广场舞组织者为参与者配备蓝牙耳机。增强噪声污染防治意识,形成一种主动降噪的文明风尚,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社会共治格局,才能共同守护生活环境的宁静。 宁静小区的营造,刚柔并济很重要。以“德治”为柔,文明引导是一方面,以“法治”为刚,拉好噪声“警戒线”同样重要。对噪声污染源该警告的警告,该依法查处的依法查处,法律法规得以落实才是硬道理,这既需要小区内部管理的努力,也需要有关部门和社会层面的共治。期待更多城市宁静小区建设能更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拿出实策、见到实效。 |
GMT+8, 2025-5-1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