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乌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义乌网 首页 其他新闻 查看内容

“85后”博士用90余幅漫画挽住时光

2025-11-7 12:04

摘要: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生活会怎么过?当你老了,记性差了,还能干些什么?“可以像个小朋友,每天交新朋友、学新本领,开心地上着‘老年幼儿园’。”“85后”博士陈智雅幽默地回答。 陈智雅是上溪镇周村人,出生于19 ...


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生活会怎么过?当你老了,记性差了,还能干些什么?“可以像个小朋友,每天交新朋友、学新本领,开心地上着‘老年幼儿园’。”“85后”博士陈智雅幽默地回答。

陈智雅是上溪镇周村人,出生于1989年,2018年考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攻读神经科学博士学位,第二年便回到家乡创办了义乌市博雅康养中心(原名:上溪镇养老服务中心)。与其他养老院不同的是,这里生活的都是失能失智老人,且大部分是由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痴呆患者。经过六年的用心经营,该康养中心已获评浙江省四星级养老服务机构,成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机构培育单位。

大约五年前,陈智雅买好颜料,拿起画笔,开始创作《我和光阴的故事》系列作品,至今已积攒了90余幅漫画。自去年开始,每到重阳佳节,她就会精心挑选部分作品,参展义乌市养老主题漫画展,一幅幅温情的漫画感动了上千名参观者。

眼下,走进这家康养中心就能看到,99幅漫画沿着院内蜿蜒的小径排开,与错落有致的绿树红亭相映成趣。若漫步其中,欢乐和温情就会如丝如缕,久久萦绕。

温情故事最动人

“一开始,我就只想着记录老人在康养中心生活的故事。慢慢地,画面内容越来越主题化了,有的记录感人瞬间,有的定格欢乐场景,还有捕捉养老人难忘日常的画面。”说话间,陈智雅从办公室的柜子里,抱出来三摞套着塑料袋的画作,小心翼翼地放到地面上,并一幅幅摊开。

其中,一些漫画显得格外珍贵,记录了老人生命旅程中的最后一段时光,陈智雅称之为“生命故事”。

一位老爷爷躺在病床上,插着鼻饲管,嘴上的氧气罩被拿开了;一位老奶奶正端着餐食,为他喂饭。“当时,我们一进门就看到了这个场景,着实有点危险,赶紧上前阻止。”陈智雅说。老奶奶姓斯,已近鲐背之年,内心善良,平常喜欢帮助别人。“那个时间,护理员正在对老爷爷的餐食进行榨汁处理。所以,斯奶奶才误会病友很可怜,连吃的都没有。”画完漫画后,陈智雅又写下一句旁白:“同房间病友总要相互照顾,关键是一个敢喂,一个敢吃!”落款处标注着时间:2023年3月1日。

让陈智雅唏嘘的是,不久后,斯奶奶便因病逝世,这幅漫画成了她在人世间最后一个被记录的画面。“一想到她,我心里就会难受。其实,每当有像她一样不吵不闹的‘老天使’离世,我们都会忍不住难过一段时间。”她拿起一幅去年中秋节期间创作的作品,指着中间穿红衣服的奶奶,介绍说:“她是与斯奶奶要好的贾奶奶,是隔壁贾伯塘村人,98岁高龄了。”贾奶奶也是个热情的人,因为害怕孤单,主动要求搬进了康养中心。她在这里结交到了很多朋友,每当有人生病卧床,他们就会集体去看望安慰。

贾奶奶今年去世后,陈智雅就对她的儿子儿媳说:“她在这里有很多好朋友,说不定他们已在另外一个世界团聚了……”听到这里,记者也忍不住鼻子一酸。

除了这些不可复制的“生命故事”,康养中心里还有很多感人画面。

“这里住着一对神仙眷侣,他们天天手牵手秀恩爱。”陈智雅把他俩日常“撒狗粮”的一幕画了下来,旁白这样写道:“牵手,就是一整个世纪,快乐如同初识那天。”

老夫妻之中的爷爷姓陈,今年101岁高龄了,出门都要拄拐杖,奶奶也已年过九旬。两年前,夫妻俩因为失智一同住进了博雅康养中心。平时,两人走出房门不远,就会忘记回来的路,偶尔还会因为出现幻觉而产生暴躁情绪。“虽然,很多事情记不起来了,很多人也不认识了,但是老两口都深深牵挂着彼此。哪怕是睡觉,他们也要把单人床紧紧并在一起。”一旁的年轻护理员也不由得感叹:“因为他俩,我们又相信爱情了。”

父子之间的爱,也许不会言说,却会用行动表达。身后的垂柳随风飘扬,一位中年男子推着轮椅上的白发老人徐徐前行,两人脸上洋溢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这幅流淌着浓浓父子情的画作,背后的孝义故事让人动容。画中的爷爷年过八旬,家在上溪,住进康养中心时已是重度老年痴呆患者。他对周围的人早已无法辨认,甚至对外界的事物也很少做出反应。即使如此,他的儿子还是每天抽出两三个小时,前来陪伴老父亲,有时候简单交流几句,有时候带他到处转转。这件事,这个儿子已经坚持了两年。

当陈智雅和护理员问其缘由时,他回答说:“虽然我爸爸不认识我了,但是我能陪着他老去。这样的话,我的生命中就会多出很多跟爸爸共同的回忆。”

记录日常也欢乐

消防演练,大家都匆匆忙忙往外走,有个奶奶突然说有很重要的东西要拿,等了半天,她从屋里“抢救”出一瓶老干妈辣椒酱;三个老人打麻将“三缺一”,团宠小狗“馒头”上桌来凑数,可他们都记不清上一张牌是谁出的……平时,陈智雅喜欢记录老人们的日常生活,手机里满满当当储存了一万多张照片,这些都是她的第一手创作素材。

在一叠作品中,一张“简单”的漫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在一棵大树下,一名护理员一手翻着书,一手扶着额头,状态宛若大考前的学子。画作的主角是来自云南的窦阿姨,今年五十多岁,是一名老护理员。“窦阿姨只上过半年学,大字不识几个。护理证考试时,她竟然都通过了,理论知识部分甚至拿到了95分的高分。很多人对此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这幅漫画就是‘谜底’。” 陈智雅解释说,画面中的“书”不是日常的纸张,而是一张张硬纸壳。为了记住理论知识,窦阿姨付出了十倍的努力——每天戴着耳机一遍又一遍听语音考题,把每道考题和答案里认识的字都写下来,考试时凭借这些“熟面孔”还原考题,选择早已烂熟的答案。

在康养中心160多名员工中,像窦阿姨一样勤奋努力的养老人还有不少。陈智雅的画作还定格了另一位来自湖南的倪阿姨——她站在床边,双眼盯着前方,双手拿着厚厚一叠笔记。“这一幕发生在一次全市护理员竞赛前夕。”陈智雅介绍,倪阿姨学习操作技能时特别认真,手里的笔刷刷地写个不停,笔记写满了六页纸,每一个步骤和注意事项都记得格外详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当年的竞赛中,倪阿姨取得了全市第五名的好成绩。

为了减缓老人们认知水平的退化,康养中心经常举办各类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互动活动。“每次举办活动,老人们都特别高兴,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在陈智雅的画作中,记录活动场景的漫画也不少。“你看,这幅作品讲述的是,去年的一场深秋音乐会后,4个八九十岁的奶奶十分高兴,她们手挽着手兴奋得几乎要飞起来。”她笑着说。

还有一幅画作记录了一幕充满“孩子气”的画面:在一次体操比赛中,陈智雅拍了拍90岁的吴奶奶,说了一句“你是最棒的”。于是,吴奶奶不拿金牌不肯罢休,甚至“绝食抗议”。陈智雅赶紧给她补发了金牌,此后,这块金牌就挂在吴奶奶的脖子上摘不下来了。

“今年春节前,我要争取画满一百幅漫画。过段时间,我还要为这些漫画配上故事,出版一本书,书名就叫《我和光阴的故事》。”随着画作的增多,她给自己上了难度。

近两年来,陈智雅组建人才团队编写并先后发布了《养老机构失智症康复护理规范》和《康养联合体服务规范》,均为该领域全省首个地方标准。在她看来,画笔不但是美术工具,也是一种精神疗愈的器具。为此,康养中心每周都会安排专职社工来上艺术课,绘画课是老人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

今年4月,陈智雅还别出心裁地将漫画与热缩画结合,花了2个月时间,接连为六七十位老人画了漫画像,并制成了胸针送给他们。“没想到,老人们都挺稀罕的。还有几个奶奶脑洞大开,说胸针就是定位器,让大家捧腹大笑。”她说,“近期,我们还进行了一个新的尝试,为老人们拍好肖像照,通过AI转换为卡通形象,鼓励老人们照着这个画自画像。”这些画作不在于形式是否完美,而是要让老人把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表达出来。为此,康养中心每月都会选取一些画作,进行小范围展览。

除了漫画,陈智雅还发动康养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为每位老人制作专属相册、拍摄日常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年复一年地记录下这些美好的光阴。


2025“义起来学艺”秋季班汇报演出落幕  “85后”博士用90余幅漫画挽住时光  趣味运动会 关爱“新业态”  老北门麻花: 一拧一炸,28年“酥香”穿越而来  “刚”查燃气消防 “柔”解家庭心结  稠城街道多部门联合护航三挺路夜市烟火气  

义乌网

GMT+8, 2025-11-7 15:0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