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离骚》中写道“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据此推测其所佩之物当为香囊,所用香料是辟芷、秋兰。如今,端午节除了佩香囊、吃粽子、挂艾草、驱五毒这些传统习俗,义乌市场还紧跟时代步伐,根据客户需求推陈出新,光一个香囊就极尽巧思,赋予万千变化。如“福禄”(葫芦的谐音)“柿柿如意”“高粽”等各种寓意吉祥的香囊,结合国家发布的“体重管理”相关行动方案推出的减肥中药香囊,还有可驱蚊的中药香囊……成功将端午相关品类从节令商品做成全年生意。 眼下,距离端午节不到20天,在“世界超市”义乌,端午相关商品已接近出货尾声。经营户们告诉记者,5月10日左右,他们已不再接端午大单。从内销层面来看,旅游景区和商超是端午相关商品采购的主力军,下单周期通常是2024年年底至2025年5月初(端午节前一个月)。外贸层面看,海外华人、华侨是端午产品的主要采购群体,采购产品主要为传统的艾草香囊、五彩绳等,但订单较为分散。据悉,有工厂专门生产艾草、薰衣草、茉莉、白芷、苍术香囊,至今已出货200万个,同比增长20%,目前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有店铺“柿柿如意”“逢考必过”香囊最高日出货量20万个。同时,今年“国潮风”持续火热,国潮生肖香囊、国潮脸谱香囊、五彩绳手链等产品成为爆款。 创新节令商品 “端午经济”走出新行情 “去年端午销售季一结束,我们便启动了新品研发工作。今年1月,全新设计的端午产品就陆续上架。目前,大批量生产任务基本完成,仅余部分电商客户还在小批量补货中。”5月10日,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一家工艺品店内,店长宋飘飘指着展示架上的香囊介绍道:“今年的‘爆款’都在这儿!既有传统艾草香囊,也有印着‘夺魁’‘高粽’‘逢考必过’等吉祥字样的树脂工艺挂件,还有方形、圆形、球形等造型各异的香囊,市面上能见到的款式,我们这儿基本都有。” 问及今年香囊的新变化,宋飘飘介绍道:外观不再以粽子形状为主,加入了柿子、葫芦、南瓜、钱袋、元宝、荷花、龙舟造型,更加符合年轻人需求,同时在花纹样式上添加许多时尚元素,还在填充物和挂件上做起文章。在香料选择上,除了传统的艾叶、藿香、佩兰等中草药,还融入了玫瑰、茉莉、薰衣草等天然花香料。中草药配方驱蚊避秽,花香料则带来清新宜人的芬芳,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偏好。挂件制作以树脂工艺为主,造型设计别具匠心,既有憨态可掬的卡通形象,也有寓意“福禄安康”“金榜题名”“端午祥瑞”等美好祝愿的创意款式。 此外,不少电商卖家敏锐捕捉到手工DIY市场的需求,精心搭配了彩色丝线、填充香料包等制作材料,并附赠详细的编织教程视频。这种充满趣味与成就感的DIY体验,一经推出便受到手工爱好者的热烈追捧,相关产品销量持续攀升,成为端午周边市场的又一亮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国家卫健委联合教育部、体育总局等16部门启动“体重管理年”活动,并制定《“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这一政策的出台,让市场经营户看到了潜在的机遇。 “今年,我们携手多家中医馆与药店,共同研发了中药材系列香囊。每个香囊放置5至10克药材,精选白芷、苍术、藿香、佩兰、薄荷、丁香等天然中药材,以确保最佳效果,分别具有提神醒脑、醒脾开胃、发表解暑、疏散风热等功效。”义乌若兰结艺工艺品厂负责人陆兰娟告诉记者,中药材系列香囊至少已经出货了200万个,某知名连锁药店订购了70万个香囊,目前还在加班加点生产之中。 打破“端午限定” 产业布局要有新思维 距离义乌国际商贸城半小时车程,陆兰娟的工厂就设在东阳市画水镇月峰村。“留守在村里的大爷大妈,还有带孩子的宝妈们,都是我的‘员工’。”陆兰娟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领着大家走进村里的加工点。这里没有机器的轰鸣声,只有人们专注工作的身影,以及夹杂其中的家常闲聊声,处处透着闲适温馨的氛围。 尽管香囊日产量已达5000到10000个,但市场需求仍远远得不到满足。为此,陆兰娟果断在江西、福建两地建立加工厂,加工厂拥有500余人,产能得以显著提升。“今年,我们对香囊产品进行全面升级,整体向中高端迈进。如今,无论是药店、中医院,还是精品商超,都更倾向于选择礼盒包装的产品。”陆兰娟拿起一盒封装好的香囊,拆开包装向记者展示。精美的礼盒内整齐摆放着三只造型别致的小香囊:葫芦造型谐音“福禄”,柿子造型寓意“事事如意”,还有取“高中”谐音的粽子造型,寄托着“逢考必中”的美好祝愿。“别看这些香囊批发价仅几元,到了零售端能卖到几十元。产品的附加值主要体现在创意设计、优质材料和精致包装上,不过消费者也愿意为此买单。” 过去,粽子、香囊等节令产品节日过完便停止生产销售。但这几年,义乌市场经营户们开始积极探索破局之道,不再局限于传统节庆款式,而是思考如何将生意拓展至四季。 “端午经济的辐射范围远比想象中更广。”义乌市语香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郑奇凡介绍,端午节后紧接着就是中高考,市场需求随之转变。如今的香囊不再局限于粽子造型,借助树脂工艺制作的各类挂件层出不穷,巧妙融合了节日元素与实用价值,成功打破了产品的季节性限制。“今年我们设计了近20个系列的香囊。”郑奇凡向记者介绍,这些产品主要销往国内旅游景区、大型商超,日均出货量突破20万个。同时,公司在各大电商平台也成绩亮眼,日均订单量达7000余单。 在该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手脚麻利地赶制着香囊,快递打包区内工作人员将包装精美的香囊整齐码进纸箱,飞速地粘贴快递面单,准备发往全国各地。郑奇凡说:“今年的订单虽已接近尾声,但工厂不会停下来。设计团队已着手筹备明年的新品研发,力求在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上实现新突破。” 采访札记: 让节令商品走出“保质期”困局 端午将至,义乌香囊生产却已进入出货尾声。但销售数据给我们更多思考:某款中药香囊出货200万个仍供不应求,药店、旅游景区和商超订单占比达60%——当传统节令商品突破“端午限定”,成为全年畅销的文化消费品,其背后折射的正是传统产业拥抱创新转型的智慧。 看义乌香囊产业的破局,首先在于经营户对市场需求的精准解码。从瞄准“体重管理年”政策推出中药功能型香囊,到紧扣中高考节点设计“高粽”“逢考必过”等吉祥挂件,再将柿子、葫芦等民俗符号转化为年轻人青睐的国潮元素,义乌经营户展现出敏锐的市场嗅觉。他们不再被动依赖节庆流量,而是主动挖掘“后端午”商机,让香囊从单一的节令饰物升级为承载文化寓意与实用功能的文创产品,实现了从“节日刚需”到“日常消费”的跨越。 破局的另一关键在于价值链的重构。乡村加工点里,留守劳动力与跨省产能布局形成“本地生产+来料加工”的独特模式,带动群众共富;礼盒包装打入药店、精品商超等中高端渠道,让小小香囊通过设计赋能实现数倍溢价。这印证了一个道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不仅在于产能规模,更在于对“附加值”的深度挖掘。当艾草香邂逅时尚设计,当手工缝制融入文化叙事,产品就超越了物质层面,成为承载情感与审美的文化载体,换来消费者“为创意买单”。 一个香囊的蜕变,为传统产业转型提供了启示:在文化自信与国潮崛起的当下,唯有打破“季节限定”的思维定式,将传统民俗转化为可触摸、可体验的现代消费品,才能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从跟风生产到定义需求,从依赖节庆到经营四季,这背后是对“创新”二字的深刻诠释——传统产业插上创意的翅膀,节令经济的“保质期”,终将在传承与突破中不断延长。 |
GMT+8, 2025-5-14 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