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的义乌,江东路的一家武术馆就传出了“嘿!哈!”的喊声。十几个孩子穿着迷彩训练服,正对着木桩练习侧踹,汗水顺着黝黑的脸颊滑进衣领,在晨光里闪成细碎的星子。教练老吴手里的竹棍敲了敲地面:“出拳要快!就像你们爸妈抢外贸订单那样!”引来一阵偷笑,拳头却攥得更紧了。12岁的小宇是这里的“老学员”,去年因为被人欺负哭着来报名,如今侧踹能把木桩踢得嗡嗡响。他悄悄把教练的话记在笔记本上,扉页写着“要像爸爸守住货柜那样守住自己的底线”。 这样的热闹在夏日义乌随处可见。游泳馆里,恒温池被分割成一个个“战场”。孩子们戴着粉色泳帽,像小海豚般游出水面,妈妈在看台举着秒表大喊:“比昨天快了两秒!”泳池边的储物柜上,除了泳衣还堆着奥数练习册,阿姨们边看孩子边交流:“现在不比谁报的班多,比谁的娃能文能武。”馆内的安全员老陈记得,十年前暑假来游泳的多是“野泳怕出事”的调皮蛋,如今家长们会提前三个月预约私教,点名要学“既能健身又能自救”的自由泳。10岁的朵朵刚拿下少儿游泳等级证书,她最骄傲的不是速度,而是能在模拟落水训练中,用教练教的“水母漂”坚持三分钟。 红色研学的巴士沿着义浦线缓缓行驶,冯雪峰故居的老樟树下,一群来自城里的孩子正听讲解员讲《雪峰文集》的故事。其中有不少孩子举着平板电脑录像,他们要把这段素材做成短视频,参加暑期“红色Vlog大赛”。带队的老师说,现在的孩子不再满足于拍张合影就走,他们会追问“为什么冯雪峰在困境中还能坚持写作”,会把烈士的故事和自己遇到的挫折联系起来。上个月在陈望道故居,有个孩子舔了舔墨汁馒头,认真地说:“原来真理的味道,是要自己尝过才知道。”在义乌党史展览馆,孩子们围着全息投影里的“鸡毛换糖”扁担惊叹不已。11岁的萌萌指着屏幕里走街串巷的货郎问:“他们走那么远的路,脚不会疼吗?”当得知这些货郎靠一根扁担挑出了义乌的商业雏形,她在研学手册上画了双磨破的布鞋,旁边写着“坚持的脚印最值钱”。 午后的义乌市图书馆成了另一个“修炼场”。少儿阅读区里,孩子们围坐成圈,听志愿者讲国际贸易故事。刚上四年级的小航举着自制的“微型地球仪”,向大家介绍爸爸出口的小商品要经过哪些国家。图书馆的工作人员说,暑假里像这样的“小小外贸讲解员”志愿活动,报名名额总是被秒抢。孩子们不仅要背熟各国风俗,还要学会用英语介绍义乌市场,有个孩子为了弄明白“海运集装箱的尺寸”,专门拉着做货代的叔叔画了三张图纸。在创客空间,几个戴着护目镜的少年正在组装3D打印机。他们要打印出义乌地标建筑模型,参加省里的科技创新大赛。指导老师笑着说,这些孩子讨论起“如何优化模型结构”时,认真得像在谈判桌上跟外商砍价。 傍晚七点,义乌江绿道成了流动的风景线。不少穿着荧光运动服的孩子跟着家长的步伐慢跑;在一些足球场、社区的篮球场,孩子们正敢闯敢拼挥洒汗水。13岁的小杰带着弟弟在绿道旁的空地上练习滑板,摔倒了就龇牙咧嘴地爬起来,膝盖上的擦伤在夕阳下泛着红光。他说要像偶像那样,在月底的社区才艺展上表演“豚跳”动作。不远处的社区广场上,孩子们正在排练反诈情景剧。刚上初中的小雨扮演骗子,把“假冒客服”的套路演得活灵活现,围观的爷爷奶奶们边看边点头:“这比我们苦口婆心说教管用多了。” 夜幕降临,义乌三挺路夜市开始热闹起来。不少摊主带着孩子在自家摊位前招揽生意。13岁的倩倩拿着计算器,认真地给外国游客算着汇率,她的“双语叫卖”引来阵阵掌声。妈妈说,让孩子暑假来练摊,不是为了赚钱,是想让她知道“做生意既要会算账,更要懂人情”。有次一个外国客人多付了钱,倩倩追上去把钱还回去,她说:“爸爸说过,做生意要讲究诚信。” 从武术馆的呐喊到泳池的浪花,从红色故居的沉思到绿道上的足迹,从图书馆的研学热潮到夜市的练摊经历,义乌少年的暑假像一幅立体的画卷。家长们不再执着于“温室里的精致”,而是愿意让孩子在汗水里淬炼筋骨,在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就像那位送孩子去学散打的妈妈说的,义乌人做生意讲究“身体是本钱,底气靠打拼”,暑假就是给孩子攒本钱的好时候。当夜幕降临,体育场馆的灯光与写字楼的霓虹交相辉映,这座城市的活力,正通过奔跑的少年们,流向更远的明天。 |
GMT+8, 2025-7-24 00:05